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现代言情 > 掌洞天福地,建人间仙国 > 第93章 霸业千秋垂史册,千古一帝耀寰中

始皇并六合,功烈照寰宇。车同轨,书同文,四海归一主。千秋功过,任后人评说,始皇之名,永载史册。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政灭六国后,咸阳廷议,确立国本。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在建立皇帝制度的同时,秦王政也在中央政府层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以更加高效地管理国家事务。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负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九卿则分别掌管各项具体事务,这一制度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此外,秦王政还坚定不移地继续执行了自孝公变法以来由商鞅所推行的法家政策。他深知法家思想对于加强君主专制、削弱旧贵族势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性。因此,他大力提拔那些通过军功获得地位的新贵族,打破了旧有的世卿世禄制度,使得国家的权力更加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他还信奉阴阳家提出的“五德终始”说,认为秦是水德,周是火德,水能克火,因此秦得天下。又因为十月属水,故以十月为岁首,施行颛顼历。

颛顼历,秦朝历法,是中国古六历之一。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驰道。东方大道由咸阳出函谷关,沿黄河经山东定陶、临淄至成山角;西北大道由咸阳至甘肃临洮;秦楚大道由咸阳经陕西武关、河南南阳至湖北江陵;川陕大道由咸阳到巴蜀。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平定南方百越自此,、将百越之地纳入版图,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完成了华夏统一大业,进入了帝国时代。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修凿灵渠,秦始皇命监御史禄掌管军需供应,督率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前后历时五年,终于凿成灵渠。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派蒙恬率领三十万秦军北击匈奴,匈奴战败而逃,秦遂取河南地,设九原郡,置44县,移民垦守。

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前,各诸侯国为了防御外敌入侵,纷纷在各自的边境地区修筑长城。其中,秦国、赵国和燕国在北方的长城修筑尤为突出。然而,这些长城各自为政,并未形成统一的防御体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国防、防御北方匈奴的侵扰,修筑了一条连接秦、赵、燕三国长城的“万里长城”。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确实颁布了“燔诗书”令。?秦始皇颁布“燔诗书”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禁绝私学、推行法家思想、消除六国遗民的故国记忆以及避免百家争鸣带来的社会动荡。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卢生等人求取仙药失败后便开始私下说秦始皇坏话,之后更是携带求药巨资出逃,秦始皇得知后大怒,立刻将咸阳城内的数百方士活埋,这就是“坑儒”的由来。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5次东巡途中死于沙丘宫。秦始皇死后,赵高采取了说服胡亥威胁李斯的手段,伪造诏书,逼迫太子扶苏和大将蒙恬自杀,从而使胡亥继承了皇位史称秦二世,自此朝廷大权落到了赵高的手中。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举起了华夏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旗帜。

公元前207年,丞相赵高逼迫秦二世自杀于望夷宫中,去秦帝号并立子婴为秦王,五天后子婴诛赵高,同年十月刘邦率兵入关,在位仅四十六天的子婴投降刘邦,秦朝正式灭亡。

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秦朝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矗立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以其独特的政治智慧、经济改革和文化融合,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短暂的王朝,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仅仅存在了十五年,但它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和对历史的深远影响,却远远超出了其存在的时间范围。

政治统一与制度创新:奠定华夏中央集权社会的基石

实现大一统,结束分裂局面

秦朝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实现了华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秦国通过一系列战争,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五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秦朝在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制度的创新。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这一制度变革,使得国家的政令能够迅速传达到各地,保证了政令的统一和有效执行。同时,秦朝还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强化了皇权,使得皇帝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核心。这一政治体制的确立,为华夏中央集权王朝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被后世王朝所沿用和发展。

实行郡县制度

秦始皇废除封建制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央官僚体制与地方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后面又增设了其他郡),每郡设守令、县设县令,以增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提升国家的统一程度和管理效能。

统一度量衡与货币

秦朝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采取了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的措施。秦始皇下令制定了一套全国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和货币制度,消除了地区间的交易障碍,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更为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度量衡和货币的统一,使得各地的商品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交换和流通,推动了商业的繁荣和手工业的发展。

统一货币政策

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前,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如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刀币、楚国的蚁鼻钱等,这些货币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严重阻碍了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统一全国的经济制度,其中统一货币是重要内容之一。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废除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

统一度量衡政策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颁布了统一度量衡的命令,以诏书形式颁发全国。这一举措为度量衡的统一提供了法律保障。

秦始皇将商鞅在秦国制定的度量衡制度推广到全国。这些标准包括长度、容积和重量的统一规定。例如,秦朝的“一尺”约等于现代的23.2厘米,“一升”约等于现代的200毫升,“一斤”约等于现代的250克。

秦始皇下令制造并颁发大量具有统一量值的度量衡标准器到全国各地。这些标准器包括铜方升、铜权等,上面都加刻有秦始皇的诏书。这些标准器的使用确保了度量衡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重视农业发展

秦朝统治者深知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农业的发展。秦始皇推行均田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并兴修水利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秦朝还鼓励农民使用先进的农具和耕作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农业的发展不仅为秦朝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物资保障,更为后世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均田制,以人口为依据,按照人口多寡分配田地。打破了封建贵族对土地的垄断,实现了土地的均匀分配,提高了农民的耕作积极性。这一制度有效地解决了土地聚集、土地兼并等问题,使得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保护。秦始皇通过制定《秦律》等法律,规范了土地私有制的实行,确保了均田制的顺利推行。

井田制,井田制起源于西周时期,秦朝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革。秦朝将国家土地分成九等份,每份由一户人家承包,其中有一份为国家所有,由农民种植军粮,以满足战备需要。

三丈制,秦朝基于实际情况对田地进行重估和计量,将土地划分为上田、中田和下田三个等级。

土地私有制,在秦朝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主要是以封建的宗法制度为主,土地主要由贵族和宗族占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秦始皇推行了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制使得农民对土地有了更大的使用权和保护权,从而增加了他们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这一制度也为后来的华夏古代中央集权社会奠定了基础。

兴修水利

秦朝在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就,这些水利工程不仅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由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

从根本上改变了成都平原的水灾之患,使蜀郡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至今仍在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其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郑国渠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郑国渠的修建不仅促进了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还对后世的水利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工程技术和灌溉理念被后世广泛借鉴和应用。

灵渠

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连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它对于秦朝平定岭南、扩大疆土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灵渠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书同文政策

秦朝在文化领域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书同文”政策的实施。秦始皇下令将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文字,这一举措消除了地区间的文字隔阂,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随着文字的统一,各地的文化、思想、艺术等得以相互借鉴、融合,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同时,秦朝还编纂了《仪礼》、《礼记》、《周易》等典籍,保留了古代文化的精华,为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车同轨,即全国车辆的车轮间距(车轨)实行统一标准,使得各地车辆能够在同一道路上顺畅行驶。这一政策不仅指车轮间距的统一,也涵盖了道路宽度、修建标准等方面的统一。极大地改善了交通条件并加强了国家统一。

统一法律法制

进行了一系列法律的编纂和修订,?颁布了统一的法律法令。秦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鞅变法时期。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六年),商鞅为秦相,实行变法,以李悝的《法经》为蓝本,改法为律,制定了较为完备的刑律及其它方面的法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秦律修订,作为全国统一的法律颁行各地。

秦律的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使各行各业“皆有法式”。据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云梦秦简》所载,秦律不仅有《法经》六篇的内容,还包括《田律》、《效律》、《置吏律》、《仓律》、《工律》、《金布律》等多种律文。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