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游戏竞技 >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 第139章 山西省—万姓、段姓、雷姓

万姓

- 起源:

- 出自姬姓:

- 芮伯万之后:周成王敕封同族人姬良夫于芮地(今陕西大荔朝邑城一带),史称芮伯,建有芮国。春秋时期,芮国传至芮伯万,他曾官至周王朝的大司徒。后来芮伯万因宠姬众多,闹得内宫不安,被其母亲芮姜赶出国,住到魏城(今山西芮城),他的子孙后来就以其名字为姓。

- 毕万之后:春秋时期,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在晋国担任大夫。在周惠王十六年(公元前 661 年),毕万等人辅助晋献公消灭了耿国、霍国和魏国,毕万以战功受封于故魏城(今山西芮城),因此他又称魏万,成为后来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统治者的先祖。在毕万(魏万)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字为姓氏者,称万氏,世代相传至今。

- 鲜卑族汉化改姓:南北朝时期的北魏,鲜卑拓拔部有复姓叶万氏、万纽于氏等部落。随北魏孝文拓拔宏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在汉化改革过程中皆改为汉字单姓万氏,后融入汉族。其中,鲜卑族万纽于氏在代北(大致相当于今山西、河北省北部一带)的三字姓万纽于氏改为万氏。

- 其他来源:还有出自商王朝初期商王汤的属下万舞(以官职称号为氏)、战国时期孟子弟子万章(以先祖名字为氏)、宋朝时期南仲丞相幕客赵方改名(冒姓为氏)等说法。

- 变迁:

- 早期发展:春秋时期,芮国和晋国都与山西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早期万氏当发源于山西、陕西省境,此二省亦为后世万氏支系的主要源头。战国时期已有山东人万章,说明万氏有向山东迁徙的情况,但山西、陕西仍是万氏族人主要的繁衍生息之地。

- 两汉时期:陕西扶风一带万氏族人枝繁叶茂,遂形成郡望——扶风郡。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火四起,万氏族人开始避居南方,此次南迁奠定了后世万氏族人盛于南方的基础。同时,北魏迁都洛阳后,鲜卑复姓吐万氏改单姓万,并迅速发展壮大,形成另一郡望——河南郡。

- 唐宋时期:浙江、安徽万氏较为兴盛,唐代有浙江昆山令万齐融,安徽人万敬儒等。唐代以后,万氏名人多出南方。

- 宋元明清时期:更朝换代频繁,北方时有战争,致使万氏族人举族南迁,南方万氏族人陡增,江西、湖北、湖南、天津、山东等地均有万氏族人散居点。明朝万氏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陕西、北京等地落籍。

- 在山西的分布:山西是万姓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尤其是芮城等地,与万姓的起源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山西境内,万姓分布较为广泛,虽然没有形成特别集中的大型聚居地,但在各个地区都有万姓人口分布。随着历史的发展,万姓人口在山西不断繁衍、迁徙,逐渐与其他地区的万姓族人相互交流、融合。

段姓

- 起源:

- 出自姬姓:

- 共叔段之后:春秋时期,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大儿子庄公时难产,生二儿子叔段时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郑武公病重时,武姜请求废长立幼,让叔段继承王位,郑武公没有答应。庄公当了郑国国君后,武姜又请求把制(今河南汜水)作为叔段的封地,庄公不答应,而把京城(今河南荥阳)封给了叔段。叔段与姜氏勾结,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准备袭击庄公,庄公知道后立即派兵讨伐叔段。叔段大败,逃到共(今河南辉县),称为共叔段。他的子孙后来四处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还有的以共作为姓氏,这是河南段氏的由来。

- 段干木之后:战国时期有复姓段干木,原是晋国人,后到魏国(今山西夏县一带),他的后代有以单姓段为姓氏的,这便是山西段氏。

- 出自辽西鲜卑族:西晋时有个部落首领段务目尘,被封为“辽西公”,他的领地有三万家,分布在辽宁西部。后来与汉人杂居后多以段作为姓氏,形成辽西段姓。

- 出自唐宋时期的段氏:在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白蛮”出身的段世平建立了大理国。“段姓”一直是白族中的大姓,大理国灭亡后,又有更多的白族人改姓段。

- 变迁:

- 春秋战国时期:段姓族人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等地。

- 秦汉时期:段姓族人开始向西南地区迁徙,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此后随着中原人口的迁徙和扩张,段姓族人在中国各地的分布逐渐广泛。

- 宋元时期:段姓族人又逐渐向南方的云南、贵州等地迁移。

- 明清时期:段姓人口进一步扩散,并且有部分段姓族人向海外发展。

- 在山西的分布:山西是段姓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尤其是夏县等地与段姓的起源密切相关。在山西,段姓人口分布较为分散,在各个地市都有一定数量的段姓居民。历史上,山西段姓家族在当地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影响力,一些段姓家族在地方上有着较高的声誉和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山西段姓不断与其他地区的段姓交流、融合,其分布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雷姓

- 起源:

- 源于姜姓:相传,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叫雷。在黄帝战伐蚩尤时,雷奋勇杀敌,立下大功。战争胜利后,黄帝论功行赏,雷被封于方山(今河南禹州市方山镇),建立了自己的部落集团。其后裔子孙以及部族人等遂以国为姓氏,复姓方雷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两支,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雷氏,也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方氏。

-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殷纣王宠臣雷开,周武王灭殷商后,在雷开的后裔子孙中,有延续其先祖之名为姓氏者,称雷氏,世代相传至今。

-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下大臣雷公,他精通医术,被任命为“巫”,即医官,掌管天下巫医,还曾与黄帝一起讨论医学理论。在雷公的后裔子孙中,有延续其先祖之名为姓氏者,即称雷氏,世代相传至今。

- 源于南夷:东汉时期,南郡有潳山蛮,其联盟酋长被称作“雷迁”。在东汉末期,潳山蛮广泛居于今湖北省的荆州、安陆、汉阳、武昌、黄州、德安、施南诸府及襄阳府以南境地。其部族人等多以首领之官称为姓氏,称雷氏。后来,潳山蛮逐渐迁徙至岭南地区,雷氏族人的一部分融入了当地的少数民族中。

- 源于氐族:十六国时期,前秦国苻氏集团中有一部“南安羌”,为氐族部落,典型代表人物是前秦国大司马雷弱儿。雷是氐族中一个部落的名称,早先游牧于青海、甘肃一带,后来以部为氏,汉化即称雷氏,后皆融入汉族之中。

- 源于蒙古族、满族汉化改姓:蒙古族中有忽雷演奏者的后裔子孙汉化称单姓雷氏;蒙古族留佳氏、满族阿典氏、乌噜氏等在清朝后期多冠汉姓为雷氏。

- 变迁:

- 先秦时期:雷姓活动主要限于河南,但一直不活跃,史书上记载较少。

- 秦汉时期:雷姓开始东迁安徽、江西,在东部逐渐发达起来,形成着名的豫章雷姓大族。

-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羌族、氐族以及巴蜀蛮中雷姓兴起和汉化,陕甘宁地区和川鄂地区成为雷姓的重要活动中心,形成着名的冯翊雷氏望族。

- 唐宋时期:雷姓除继续在西北发展外,向南方和东南地区的移民成为主流。到明朝时,雷姓的重心向南和东南移动,南方各地基本都有雷姓,尤盛于赣闽地区。

- 在山西的分布:在山西,雷姓的分布相对较为分散。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雷姓人口可能是通过不同的迁徙途径进入山西的。一些雷姓家族可能是在历史上的移民潮中来到山西,逐渐在当地定居下来。在山西的一些地区,雷姓人口相对较多,形成了小型的聚居群体。这些雷姓家族在当地的社会发展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山西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