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城。
全城上下,充斥着惊慌。
蓟城距离涿县不远,王翦出兵的消息,第一时间传到了蓟城太子府。
“太子,王翦率军从蓟城而出,兵力有近三十万。”乐间神色肃然,朝着燕丹,道:“如今蓟城,只有大军十二万。”
“而且,其中还有一半是最近征召的青壮。”
“乐间将军,我军当如何?”
对于这些,燕丹自然是清楚地:“蓟城是大燕王都,也是燕地最大的坚城。”
“一旦蓟城北攻破,辽东也将变得危险!”
“太子,蓟城人口众多,粮草充足,末将认为,还是以守城为主。”乐间语气诚恳,朝着燕丹,道:“我们若是将蓟城民众组织起来,这一战未必就没有希望。”
“只要我们将战争拖向冬季,胜利的契机,将会慢慢朝着我们转移。”
“嗯!”
燕丹深深的看了一眼乐间:“孤会全力配合将军,将军莫要让孤失望。”
“让鞠武安抚人心。”
“无论如何,人心不能乱,要不然,秦军尚未进城,蓟城反而先内乱了。”
“诺!”
得到消息的燕太子丹,开始积极备战,他心里清楚,秦军的援军抵达燕地,他们之间,必然会在蓟城展开大决。
这是无法避免的。
就在燕丹等人准备的时候,王翦率领大秦锐士也终于抵达了蓟城。
“传令大军,安营扎寨。”
王翦语气冰冷,言辞之中,更是杀伐果断:“派遣使者入蓟城劝降,立即组建幕府,大军合围蓟城。”
“诺!”
点头答应一声,嬴北城走出幕府,朝着传令兵,道:“上将军有令,大军合围蓟城。”
“.......”
王翦站在原地,指着蓟城,道:“燕都也是形胜之地,此地,对于辽东以及漠北,都有强大的威慑。”
“燕人先祖,很有眼光。”
看着眼前的城池,嬴北城心中也是感慨万千,他可是清楚,这里不光是燕国王都蓟城,也是元朝大都,明朝顺天,以及后世的首都。
只是在这个时代,蓟城还是太偏僻了,特别是京杭运河没有修通之前,蓟城交通不便,根本就没有成为一国都城的气象。
“是啊!”
无数的念头落下,嬴北城也是笑着:“燕国虽然占据这里多年,但,战争频繁,这北地也没有好好的发展起来。”
“又有漠北异族......”
“作为燕国王都,纵然是燕王喜逃亡辽东襄平,这里面的粮草以及辎重都不是一个小数目。”
王翦眼中掠过一抹精光,感慨,道:“而且,蓟城墙厚城坚,对方若是死守,我军短时间内很难攻破。”
“北地苦寒,一旦战争被拖入冬季,想要彻底的决胜,就只能等来年了。”
说到这里,王翦话锋一转,道:“传令,让王贲部立即进军沮阳,彻底斩断燕代在一次联合的可能。”
“特别是,此战结束之后,我们必须要在代军,失去威慑蓟城的能力。”
“诺!”
点头答应,嬴北城再一次将将令传达,他对于王翦改变作战计划,并不意外。
但凡是名将,都擅长因地制宜。
这些日子以来,他跟随着王翦,学到了很多经验,特别是攻城以及大规模指挥军队。
要知道,在当世能够指挥五十万以上大军的武将,有且仅有王翦一人。
下一个,还要在二十年后才会逐步登场。
这样的武将,是一个国家的财富。
.......
在这一战中,嬴北城没有亲自参与进攻,而是跟随着王翦学习,从军报的书写,包括调兵遣将,王翦几乎是手把手的教。
云车之上,王翦神色肃然:“传令,大军攻城!”
“弓弩兵射杀,压制城头燕军。”
“壕沟车先行。”
“盾兵掩护!”
.......
“投石车进攻!”
“诺!”
一道道命令下达,整座幕府运转,令旗不断打出,传令兵奔走。
将王翦的军令准确无误的传达。
乱石破空,朝着蓟城而去,密密麻麻,仿佛陨石天降,这一战,大秦器械营准备的十分充分,进攻起来,更是得心应手。
燕丹站在城头,眼中满是肃然:“乐间,有信心么?”
“没有!”
乐间诚实回答,望着阵型森严的秦军:“太子,面对大秦锐士,以及王翦,这个天下,没有人敢说有信心。”
解释了一句,乐间断然下令:“弓箭手射杀,阻止秦军壕沟车,以及盾兵。”
“擂石滚木,猛火油准备。”
“诺!”
不光是秦军准备充足,同样的燕军准备也不差,双方在蓟城展开了攻防。
“投石车继续进攻,将石块全部打出去。”
王翦再一次下令,道:“弓弩手分三个轮次,掩护盾兵以及壕沟车。”
“诺!”
当旗语打出,传令兵奔走,王翦开口,道:“世子,攻城之战,往往都是围三阙一。”
“要给敌人生机,这样一来,敌人就不会作困兽犹斗。”
“而且,在攻城之前,先要填平壕沟,清楚燕军准备的陷阱。”
“不要小看这些,攻城之战,不会只是旦夕之间就会结束的,特别是对方一旦有守城名将,僵持数月往往是常事。”
“所以,每一个细节,都会决定着胜败。”
“多谢上将军教诲!”
这一刻,嬴北城也是心中牢记,他清楚,这些经验,可都是王翦用一场又一场的战争换来的。
要不是他是秦王政的儿子,王翦绝对不会轻传,自古以来,兵法在时间流传,但,更具体的经验,从来都是师徒,父子之间口口流传。
这些东西,王翦只会传给王贲以及王离。
但,这个时候,却一点一点,揉碎了,搬开了的,给自己喂。
不用嬴北城想,他都清楚,这必然是秦王政的意思。要不然,以王翦的性格,绝对不会这样。
当然,那一日的谈话,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比于章台宫的秦王,以及国府的文吏,一如王翦这样经常上战场的将军,反而对于这个天下了解最深。
也许是他们每日都要面临生死,往往对于生命,更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