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常常听到人们感慨“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可真正踏入农村这片天地后,才发觉“农村水更深”,其间的人情世故、弯弯绕绕一点也不比城市少。
先讲讲城市里的那些事儿吧。城市,宛如一座巨大的钢铁丛林,处处散发着现代化的气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街道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在职场这个看似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大舞台上,实则套路就像隐藏在暗处的荆棘,稍不留意就会被扎得遍体鳞伤。
就拿那些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吧,他们怀揣着满腔的热血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意气风发地踏入公司的大门,一心想着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努力,在这方天地里闯出一片属于自已的辉煌天地。
刚开始的时候,一切似乎都还挺顺利,同事们看起来都很友善,工作上遇到难题,总会有人热心地伸出援手,大家一起加班、一起探讨方案,氛围融洽得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这时候,年轻人的心里充满了对职场的积极期待,觉得这里就是能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之地,他们怀着单纯的心思,相信只要努力付出,就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对周围人也都毫无防备,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人际交往之中。
然而,一旦有了升职加薪的关键机会,这看似平静的湖面下便瞬间涌起了汹涌的暗流。
有的人表面上不动声色,依旧和往常一样与大家相处,可背地里却开始精心谋划起来。他们会特意挑选领导心情不错的时候,拿着自已的工作成果去汇报,在阐述过程中,巧妙地突出自已所承担的重要部分,把功劳无限放大,还会不动声色地提及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某些同事因为经验不足或者不够细心,差点导致出现问题,以此来不动声色地贬低竞争对手,衬托自已的优秀和可靠。
从心理层面分析,这类人往往有着较强的功利心和竞争意识,他们将职场上的成就视为衡量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准,渴望通过获得升职加薪来证明自已,得到他人的认可和羡慕。
在他们看来,职场就是一个需要不断争抢资源的地方,只有让自已显得比别人更出色,才能脱颖而出,所以不惜使用一些不太光彩的手段,而对于可能伤害到同事关系这一点,他们会选择暂时忽视,认为只要自已达到了目的,其他都不重要。
还有些人,为了争取那个令人垂涎的重要项目,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他们先是满脸堆笑地拉拢身边的同事,今天请大家喝咖啡,明天给大伙带点小零食,嘴里不停地说着“要是我拿下这个项目,大家都有好处,到时候咱们一起干,肯定能做出成绩”之类的话,把美好的愿景描绘得绘声绘色,让同事们都心甘情愿地跟着出谋划策、帮忙助力。
可一旦项目真的到手了,之前那些承诺就仿佛被一阵风吹走了,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开始独揽大权,把重要的任务都分配给自已信得过的人,那些原本一起努力的同事,不仅没能分到应得的利益,甚至连参与项目核心工作的机会都没有了,只能在一旁干瞪眼,心里满是委屈和无奈,可又无可奈何,毕竟职场规则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让人猝不及防。
对于这类出尔反尔的人,他们起初拉拢同事时,更多是出于一种功利的社交心理,把同事当作达成自已目标的工具,通过物质和言语上的诱惑来获取支持。
而当目的达成后,他们又回归到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觉得项目既然到手了,就应该由自已掌控一切,担心别人分走成果或者影响自已的主导地位,完全不顾及之前的承诺对他人情感和利益造成的伤害,只想着满足自已的私欲。
商业合作领域更是如同一个布满陷阱的迷宫,让人深陷其中却难以脱身。合同文本往往厚得像一本天书,密密麻麻的文字,各种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条款交织在一起,乍一看严谨规范,无懈可击,可实际上却是暗藏玄机,步步惊心。
签订合同之前,双方在谈判桌上你来我往,表面上都是笑容满面,互相夸赞对方的公司实力雄厚、产品优势明显,一副合作共赢的美好画面。
此时,双方心里都打着自已的小算盘,一方面想要展现出自已的诚意和优势,争取到更有利的合作条件;另一方面又在暗中观察对方,试图找出对方的破绽或者底线,以便在条款制定上占据上风。
可在商讨具体条款时,一方可能会故意把一些关键的细节用晦涩难懂的语言表述,或者把重要的责任条款隐藏在冗长的文字当中,让对方稍不留意就忽略过去。
从心理角度来看,这么做的一方是抱着一种侥幸心理,认为只要对方没有发现这些隐藏的条款,自已就能在合作中获取更多利益,或者规避掉一些潜在的风险,将责任转嫁给对方。
他们觉得商场如战场,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使用一些巧妙的文字游戏和隐藏手段是一种常见的策略,即使被发现了,也可以以各种理由推脱或者重新协商,反正先把合同签下来才是首要目标。
等到合同签订,开始执行的时候,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了。有的企业发现自已原本以为的优厚条件,其实背后都附带着苛刻的限制,比如货物交付时间看似宽松,但其中却夹杂着对运输方式、包装标准等极为严格的要求,稍有不符,就要面临巨额的违约金。
又或者在付款方式上,原本以为是常规的分期付款,结果却设置了层层审批和复杂的验收条件,只要一个环节出问题,款项就会被拖延,自已的资金链就会面临断裂的风险。
而这时候再想反悔或者重新协商,对方却会拿出合同条款,义正言辞地表示一切都得按合同办事,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已陷入困境,为当初没有看穿这些套路而懊悔不已。
陷入这种困境的企业方,内心往往充满了愤怒、无奈和自责。愤怒的是对方的不诚信和算计,无奈的是合同已经签订,自已处于被动地位,难以改变现状,自责则是怪自已当初没有足够谨慎,被表面的利益所迷惑,没有深入剖析条款背后的风险,导致如今要承担不利后果,这种心理上的煎熬会让他们在后续的合作或者经营中变得更加谨慎,但同时也可能会对商业合作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
城市里的社交场合,那也是一个充满虚情假意的大舞台。酒桌上,灯光摇曳,酒杯碰撞间,大家称兄道弟,笑声不断,仿佛彼此都是多年的至交好友。
有人高谈阔论着自已的宏伟计划,有人分享着自已的传奇经历,其他人则在一旁附和着,时不时举杯共饮,气氛热烈得如同煮沸的开水。
可实际上,这看似深厚的情谊背后,大多不过是为了当下的利益交换罢了。
就拿那些商务宴请来说吧,请客的一方精心挑选高档的酒店,点上一桌子山珍海味,再配上名贵的酒水,为的就是给合作方留下好印象,促成即将要谈的生意。
在这个过程中,请客方的心理是想通过物质上的奢华来展现自已的实力和诚意,让对方觉得自已是值得合作的对象,同时也希望借助酒桌上融洽的氛围,拉近彼此的距离,降低对方的心理防线,从而更容易接受自已提出的合作条件。
他们认为在这种轻松愉快、充满人情味儿的环境下,对方更容易被打动,做出有利于自已的决策。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家的话匣子也彻底打开了,各种阿谀奉承、互相吹捧的话不绝于耳,一方说着“您这眼光独到啊,这个项目要是交给您来做,那肯定是事半功倍,我们就等着跟着沾光了”,另一方则回应着“哪里哪里,还得靠你们大力支持啊,咱们合作那肯定是强强联合,前景无限”。
可等酒局结束,走出那奢华的酒店大门,各自回到自已的生活中,彼此之间的联系可能就变得寥寥无几了,之前那些热情洋溢的话语、信誓旦旦的承诺,都如同夜空中的烟花,绚烂一时,过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一片冷清和现实的冷漠。
对于参与酒局的双方来说,在酒桌上时,他们都清楚这种情谊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只是为了当下的目的而暂时营造出的一种氛围,所以一旦目的达成或者未达成,这种虚假的关系也就自然瓦解了。
他们内心深处对这种社交方式其实也有着一定的无奈和疲惫感,但又觉得在商业社交中这似乎是一种无法避免的常态,只能随波逐流,继续在这样的场合中扮演着相应的角色。
正因城市里的这些套路让人疲惫厌烦,不少人便向往起农村的宁静质朴,觉得那里有着纯粹的人情味儿,是能让心灵得到休憩的净土。
然而,当真正深入农村生活,就会发现农村的水着实很深,人情世故复杂得超乎想象。
就拿农村的红白喜事来说,这里面的门道可太多了,每一个环节都像是一张细密的人情关系网,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其中,难以脱身。
办喜事的时候,邀请宾客可是一项大工程,从请柬的设计制作到发放方式、措辞等,无一不是饱含着各种考量和讲究。那些想要在村里彰显自家地位和人缘的人家,在请柬的准备上就格外用心。
他们会专门找村里写字好看的老先生,用毛笔工工整整地在红色的请柬上写下每一位宾客的姓名,再配上精美的传统图案装饰,让请柬看上去既喜庆又庄重。
这背后反映出主家的一种心理,他们希望通过这种精心准备的请柬,向外界展示自家对这场喜事的重视以及自身良好的家境和素养,给宾客留下好印象,同时也想借此在村里树立起一个大方、讲究的形象,提高自已在村里的地位和声望,让别人觉得自家是有头有脸、懂得人情世故的人家,以后在村里无论是处理事务还是与人交往,都能更有底气。
送请柬的人选也很关键,一般会安排能说会道、在村里口碑不错的晚辈去完成这个重要任务。
给村里有威望的长辈或者大家族送请柬时,那场面别提多隆重了。晚辈会提前沐浴更衣,穿戴得整整齐齐,手里提着精心准备的伴手礼,里面可能有自家腌制的腊肉、熏制的香肠,还有刚从果园采摘下来的新鲜水果,满满当当一大包,透着浓浓的诚意。
到了长辈家门口,先是恭敬地敲门,等长辈出来,便满脸笑容地深深鞠躬,双手递上请柬,嘴里说着一番诚恳得体的邀请话语,诸如“叔伯,我家过几日办喜事,您可是我们最敬重的长辈,一定得来给我们撑撑场面呀,这喜事没您在场可就没了主心骨了”,说得长辈心里乐开了花,连连点头答应。
从晚辈的角度看,他们这么做一是出于对长辈的敬重,遵循村里的传统礼仪;二是深知自已代表着主家的形象,希望通过自已良好的言行举止,让长辈感受到主家的诚意,从而给主家增光添彩,也让自已在村里落下个懂事、有礼貌的好名声。
而长辈听到这样的邀请话语,心里会觉得受到了尊重,有一种被重视的满足感,同时也会觉得主家很会做人,对其印象分大增,自然而然就会欣然答应赴宴了。
而对普通邻里,可能就只是简单地让人捎个口信或者随意打发个小孩去送一下请柬,小孩往往也只是把请柬往人家手里一塞,说一句“我家办喜事,到时候来啊”,就跑开了。
这细微的差别里其实蕴含着人情亲疏的暗示,收到不同待遇的人心里也都各有想法,那些被厚待的自然觉得脸上有光,心里还会暗暗比较自已在主家心中的分量;而受到冷遇的,虽然嘴上不说什么,但心里难免会泛起一丝失落和不满,觉得自已在村里好像没什么存在感,被人看轻了,往后在一些事情上可能也就没那么积极了。
受到冷遇的邻里,内心会有一种被边缘化的心理感受,觉得自已在主家眼中并不重要,这种心理落差会影响他们对主家的态度,甚至可能会引发一些潜在的矛盾,比如在之后村里的集体活动或者需要互帮互助的时候,就不会像以前那样积极主动了。
到了喜事当天,随礼环节更是复杂万分,仿佛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情较量。
按常理,随礼金额本该依据与主家关系的亲疏以及当地约定俗成的标准来定,可实际情况却没那么简单。
有些人为了彰显自已的大方,或者出于以后自家办事能多收些回礼的心思,即便和主家关系一般,也会随一份厚礼。
比如说,当地一般邻里之间随礼也就两三百块钱,可这人偏要随上五百甚至上千块,还故意当着众人的面,把礼金装在一个崭新的、看上去很厚实的红包里,递给记账的人时,还大声说一句“恭喜恭喜啊,咱这关系可得多走动走动”,引得周围人纷纷侧目。
这类人往往有着较强的攀比心理和功利心态,他们希望通过随一份厚礼,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已的大方和阔绰,获得别人的夸赞和认可,提升自已在村里的形象和地位。
同时,他们也盘算着等自已家办事的时候,别人也会因为这份厚礼而回以更丰厚的礼金,或者在其他方面给予自已更多的关照,觉得这样做是一种人情投资,可以为自已积累更多的人脉资源和面子资本。
这下可就给其他宾客出了难题,要是跟着随厚礼吧,自家经济条件可能不允许,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随这么一份厚礼,可能意味着接下来一段时间家里的开销都得紧巴着。
随少了吧,又怕被旁人说小气,落人口舌,面子上挂不住,在村里落下个不懂人情世故的名声,以后在村里可就不好混了。
对于这些宾客来说,他们处于一种两难的心理困境,一方面要考虑自身的经济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又十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自已在村里的名声。
这种心理压力会让他们在随礼时变得格外纠结,甚至可能会因为这件事而对主家或者那些随厚礼的人产生一些不而且记账这事儿也有讲究,有时候负责记账的人会和个别宾客私下达成默契,把实际没那么多的礼金记多一些,好让这家在众人面前显得更有面子,更有人缘。
比如说,有个村民实际上只随了三百块钱,可记账的人和他关系好,知道他好面子,就悄悄在账本上记成了五百块。
等喜事结束,主家翻看账本,看到这人随了这么厚的礼,心里就对他高看一眼,觉得这人够意思,往后有什么好事自然也会想着他。
而周围不知情的村民,看到账本上的记录,也会觉得这人出手大方,对他的印象分也增加了不少。从记账人的角度看,他们这么做一是出于和宾客的私人交情,想帮朋友维护面子;二是觉得这样做不会对自已有什么损失,还能卖个人情,说不定以后自已也能得到对方的帮助。
而主家看到虚高的礼金记录,会认为这些宾客对自家很重视,感情深厚,从而在心理上对他们更加亲近,在之后的交往中也会更倾向于照顾他们的利益。
但这种虚假的人情往来,把原本单纯的随礼变得充满了功利性和攀比心,让原本纯粹的喜事也染上了一些复杂的色彩,长此以往,会破坏村里原本淳朴的人情氛围,让大家都陷入一种互相攀比、虚情假意的怪圈之中,村民们内心深处其实也渴望回归到那种单纯真挚的人情往来,但又怕自已不随大流会被孤立,只能无奈地跟着这种不良风气走。
喜事的酒席座位安排同样是个让人头疼的事儿,处处都彰显着农村长幼有序、亲疏有别的传统观念。
一般会把村里辈分高、有威望的长辈安排在主桌的正中央位置,那可是整个酒席上最尊贵的地方,周围坐着的也都是些在村里德高望重的人物。
长辈们面前摆放的餐具都是最好的,菜品也是优先上齐,体现着对他们的敬重。
从主家的角度来看,他们这么安排座位是遵循村里的传统习俗,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长辈的尊重,维护家族的秩序和尊严,同时也向外界展示自家是一个懂礼数、有家教的家庭,赢得村里人的认可和好评。
而长辈们坐在这个尊贵的位置上,心里会有一种被尊崇的满足感,觉得自已在村里的地位得到了体现,也会对主家的安排感到满意,会在心里认为主家是个懂事、会做人的人家,往后在村里的事务中也会更愿意支持主家。
而亲戚们的座位则要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仔细安排,比如新郎新娘的直系亲属要坐在比较靠近主桌的位置,表亲、堂亲等则依次往后排开。
要是弄错了,哪怕只是把稍微疏远一点的亲戚安排在了更亲近的亲戚之前,那可就容易引发不满了。
被安排错位置的亲戚心里会觉得不受重视,脸上虽然勉强挂着笑容,但心里早就憋着一股气了,可能当场不会发作,但事后肯定会在家族里抱怨几句,说主家不懂礼数,这事儿传开了,主家的名声也会受到影响,在村里难免会被人指指点点。
对于被安排错位置的亲戚来说,他们会有一种被轻视的心理感受,觉得自已在主家心中的地位不如别人,这种心理落差会让他们产生委屈、不满等负面情绪,而且在农村这种相对封闭、注重人情关系的环境下,座位顺序往往被视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他们会格外在意,这种负面情绪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影响到与主家以及其他亲戚之间的关系,甚至可能引发家族内部的一些小矛盾和不愉快。
农村的土地纷争也是矛盾的高发地带,其间的人情世故复杂又棘手,往往牵扯出多年的恩怨情仇,让原本平静的村庄氛围变得紧张起来。
就像村子里有块靠近水源的地,多年前划分的时候就只是大概做了个标记,没留下什么明确的书面凭证。
那块地土壤肥沃,灌溉又方便,一直是村里不少人觊觎的对象。后来有一户人家想在那开垦种菜,另一户人家就站出来说这块地有自家的份,是当初祖上口头约定好的。
为了争这块地,两边都开始动用各种人情关系,使出浑身解数。一方会挨家挨户地去拜访村里的长辈,诉说自家的难处:“叔啊,您是看着我们长大的,您也知道我们家这日子过得不容易啊,那块地对我们来说可太重要了,现在别人要占去,我们实在是不甘心啊,您可得给我们说句公道话呀。”
长辈们看着这些礼物,又听着他们的诉苦,心里难免会有些偏向,毕竟都是乡里乡亲的,人情面子上也不好推脱,就会答应帮忙留意着,有机会就帮他们说说话。
另一方也没闲着,不仅找了和自家沾亲带故的人来助阵,还请那些平时关系好的邻居出面,一起到村里有影响力的人那里去“陈情”,甚至会承诺一些好处,比如以后自家收获了什么好东西,一定不会忘了人家。
他们到了村里的老村长家,先是恭敬地递上烟,帮着点上火,然后坐在一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地说了一遍,着重强调自家对这块地的所有权,还说要是这块地没了,自家以后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老村长听了,虽然心里知道这事儿不好处理,但架不住他们的软磨硬泡,又看在平时相处的情分上,也只能表示会尽量协调协调。
两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原本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变得剑拔弩张,每次在路上碰见了,都是脸色阴沉,互不理睬,甚至还会互相冷嘲热讽几句。
这块地的归属问题也越发说不清道不明了,村里为此召开了好几次协调会,可每次都是不欢而散,大家吵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肯让步,而这种靠人情拉拢、利益许诺来左右事情走向的做法,就是农村土地纷争里常见的复杂情况,让原本简单的土地问题变得如同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
农村的集体事务里同样藏着不少人情世故的“深水坑”,哪怕是一件看似造福全体村民的好事,背后也可能隐藏着各种看不见的利益纠葛和人情偏袒。
比如说村里打算修建灌溉设施,这原本是为了提高农田灌溉效率,让大家的庄稼都能茁壮成长,是实实在在的利民工程。
可在工程招标环节,就有了各种看不见的操作。有个村民和村支书有点远房亲戚关系,他一直惦记着承包这个工程,于是提前好几个月就开始频繁往村支书家跑,每次去都不空着手,不是拎着好酒就是带着土特产品,把村支书家的门槛都快踏破了。
到了村支书家,他先是热情地和村支书拉家常,问问身体怎么样,家里都好吧,然后再慢慢把话题引到工程上,一个劲儿地跟村支书念叨自已家里的难处,说自已这几年没挣到什么钱,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都指望着自已能揽点活儿干,要是能承包这个工程,不仅能解决自家经济问题,还一定会把工程做得又好又快,让大家满意。
村支书经不住这么软磨硬泡,又看在亲戚的份上,就在招标过程中暗中帮忙,把那些更有资质、报价合理且施工经验丰富的工程队排除在外,硬是把工程给了这个亲戚。
工程开工后,这个村民为了多赚些钱,在材料选用上就动起了歪脑筋,本该用质量好、耐用的水管,他却偷偷换成了便宜的次品,施工时也不按照标准流程来,能省则省。
村民们一开始也不懂这些门道,还都满心期待着新的灌溉设施能早点投入使用,给农田灌溉带来便利。
可等设施建成投入使用没几次,就开始出现各种问题,不是漏水就是水压不够,好好的庄稼地得不到充足的灌溉,产量受到了影响,村民们这才意识到可能被坑了,可工程早就结束了,钱也都付了,只能干着急。
大家聚在一起议论纷纷,有人说:“当初就觉得这工程承包得有点奇怪,怎么就给了他呢,原来是走了后门啊。”
还有人说:“这可倒好,本来是好事,现在倒成了坏事了,咱们的庄稼可咋办呀。”
可事已至此,也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了,只能自认倒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