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长林和他媳妇李氏带着小儿子住在西厢房。另外一间住了宋家的长孙宋青平,一间住了他俩的两个女儿宋梅和宋菊。
赵氏的小女儿宋月儿则住在西耳房。她今年16岁,因为心气高,至今还没嫁出去。
庄户人家的女孩儿通常12、3岁就要开始相看人家,只等15岁及笄便能嫁人。就比如宋莲今年10岁,翻过年也才11岁,她娘周氏就已经着急起女儿的婚事了。
宋长泽一家被分出去后,正房倒是空出一间屋子。赵氏便做主让宋月儿搬过去住,她正是要说亲的年纪,有间宽敞的屋子也方便。
如今已是初冬,庄稼都收完了,地里没什么农活要做,宋家人倒是难得的悠闲。
赵氏泡了一壶茶,跟宋华银坐在屋里说些闲话,顺便看着他们最小的孙子。宋青安才2岁,还不大会走,在炕上爬来爬去。
宋长桂现在也不是每天都去私塾,他毕竟年纪大了,而且该学的都学了,再坐在一群蒙童中间,面上不大好看。因此他都是在家温书,每隔三五日再将遇到的问题拿去跟先生请教。
一般没什么事,宋长桂都待在自己的书房看书,不大出门。家里人除了给他送茶水吃食,也不去打扰他。
他媳妇周氏则带着女儿宋莲做针线。周氏的绣活很好,平日里会绣些荷包帕子送到城里的绣庄卖,也能贴补些家用。
周氏的娘家住在距离济水村不远的周家村,她爹是童生,在村里开了一间蒙学,家境比普通庄户要殷实许多。周氏在家时都是做做灶房活计和针线,嫁进宋家后也是如此。苦活累活都有林氏做呢。
赵氏为了给宋长桂的科举铺路,特意聘了周氏,就是为了让宋长桂能时常去跟老丈人请教学问。目前她对这个媳妇还是很满意的。
赵氏给小儿子聘的李氏则是本村的。李氏她娘生的闺女多,李氏在家排行老三,上下不着,也不怎么受重视,不过人倒是很能干。这会儿她正在灶房准备晚饭,大女儿宋梅给她打下手。
宋青平和宋青云在各自的房间温书。两人都在村里的学堂念书,只有上午先生会教些启蒙书,下午便无需再去。
宋华文来的时候,宋长林正在院子里劈柴,听到声音便过去开了门。
“文大伯来了,快请进。”宋长林招呼一声,一面将宋华文往客堂迎,一面朝屋内喊,“爹娘,文大伯来了。”
宋华银和赵氏听了,忙从屋里迎出来,热情的将宋华文让到主位,又喊周氏去重新泡茶。宋长林也跟着进了屋。
第7章
济水村位于大梁的北边,这里的冬天本就要更冷一些,冬日取暖基本都靠火炕。宋家客堂砌的火炕占了半间屋子,在炕中间靠着炕沿边上摆了一张红木炕桌,炕桌两边放了两个垫子。
宋华文在左边的垫子上坐了,宋华银坐到了右边。赵氏跟着在他下首的椅子上坐了,宋长林则坐到了他娘对面。
周氏重新泡好茶送进来,又赶紧退了出去。长辈说话,她一个做儿媳妇的可不好在屋里待着。
“文大哥,您来是有什么事?”宋华银笑着问。
宋华银跟赵氏搬到新家后,便跟族长家住得远了。再加上当年宋巧儿闹得整个氏族没脸,族长对这两口子十分不满。这么多年过去,两家虽有来往,但并不亲厚,至少宋华文不会闲着没事儿就来他家串门。
宋华文直接将宋长泽的意思说了,“刚你家老大找我过去,说他现在腿脚不便,让我约上里正,同你一起去县衙办理田地过户。你哪日得闲便同我说一声,尽早将事情办了。”
宋华银一愣,随即陪笑道:“文大哥,是我家老大不懂规矩,只当分了家就要过户呢。回头我去跟他说说,倒让你多跑这一趟。”
“倒不是因为不懂。”宋华文解释了一句,“你家老大说,他要将分他的田长期佃给族人种,得了银钱好去治腿。”
“这个……”宋华银有些疑惑,“老大那腿,大夫都说治不好了,他又折腾什么?”
赵氏在旁悠悠道:“老大莫不是在防着你这个亲爹,所以才找了这么个借口,想提前过户?”
“好哇,这就是我养的好儿子!”宋华银听得心头火起,“我竟不知他还藏着这样的心思。家产田地全都是我累死累活挣来的,便是不分给他又如何?我还没死呢,这个不孝子……”
“什么叫全是你挣来的?”这话宋华文就不爱听了,打断他道,“你自己想想,当年分家你从你爹手上分到了多少田,你自己过日子后又买了几亩田?还有,这些年老大给你家里干活出了多少力,靠你一个人能种这么多的田吗?你家老二就是个只出不进的,老三……呵,他每天干多少活你自己心里清楚。”
要是宋长泽在,肯定就要给宋华文鼓掌了,说得可太有道理了。
都说父母的财产有权力不分给子女,但前提那得是你自己挣下的家业。就比如宋华银家里的田产,基本上都是从他爹手上分得的,得算祖产。而祖产都是要传给长子嫡孙的。再加上原身在家没少干活,宋华银不分给他田地还真说不过去。
果然,宋华银听了这话有些讪讪:“这不是老大找借口要过户吗?我也是太生气了,没有说真的不将田分给他。”
宋华文提醒,“别管老大是找借口还是真想佃田出去治腿,分家后本就应该过户田地。”见宋华银要辩解,又道,“族里的规矩虽说是双亲健在时分家可先不过户,只是老大的情况却不一样。他腿断了不用服徭役,分户也没甚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