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江晚上过去赴宴,也给对方带了差不多100个大洋的礼物。
这次见面肯定不是见上官什么的,而是见中间人,或者说为上官办事的人。
这一顿宴会,吃得是宾主尽欢,王景江对价格是没有意见的,砍价都不曾砍。
那边也是很高兴,不住的夸赞王景江年轻有为。
明天带着钱,跟登高阁这边的人碰头,拍照,付钱,拿委任状就行了。
拿到委任状之后,再去拜访上官,就可以去上任了。
期间对方还向王景江推荐,多购买几年任期,有优惠。
王景江以财力不足的借口推脱了,这要是干了一年,还要花钱买任期,王景江不是白干了。
新的一天,王景江交钱后没等候多久,就在政府部门里面如期拿到了江津县县长的委任状。
看着纸委任状,王景江是百感交集,两辈子终于吃上国家饭了。
在联邦政府,想当县长是很不容易的。
联邦当县长的途径有两条,第一条就是参加考试,第二条就是推荐。
王景江走的自然是推荐制,要他去考,他也是考不上的。
就算参加考试,想当县长也是难上加难,被录取了,等着外放当县长,那比过去科举外放的概率还要低。
各地军阀林立,任命也只有在军阀的势力范围内才有用,比帝制时代全国任命的范围小多了。
还要下面的县长有空缺才行,好的地方,早就让人占据了。
不好的地方,才会轮到考试的人去上任,做不出成绩,一年之后又要换人了,搞不好还要吃挂落。
考试难,考上想当县长更难,上任后当好县长,更是难上加难!
不过这些对王景江而言,已经不是事了,他已经拿到委任状了。
至于为什么买官要到省里来购买,而不去县一级的上面购买呢,这个就跟联邦政府的地方政治制度有关了。
联邦政府跟帝制时期不同,帝制时期实行的省——府——县,可以看做王景江那个时候熟悉的省——市——县。
联邦政府之后,开始撤销府一级建制,由帝制时期的省辖府、府辖县,改为省直接辖县,不过省县之间也设道,道对县也是有监察权,但任命权是在省里。
王景江拿到委任状之后,自然要去拜会推荐自已的上官,虽然是花了钱的,但官场的人情世故还是要讲一讲的。
王景江走的是省帮办刘成辉的路子,当即就在登高阁这边人员的带领下,去拜会了刘成辉。
这一套刘成辉也熟悉,来拜会的也会带一些礼物过来。
刘成辉看着王景江如此年轻的面孔,不禁有些后悔,如此年轻去上任县长,别闹出事情来的好。
当即就询问了王景江的籍贯和学识,王景江也是早有准备:“帮办大人,小子祖籍冀省,联邦十年前往阿美莉卡留学深造。
去年回国后,深感家乡战乱之苦,遂来到蜀地,蜀地人杰地灵,小子也想在官场上一展宏图,不负平生所学。”
刘成辉一听王景江还去阿美莉卡留过学,当即正视了起来,跟王景江亲切的交谈了起来。
王景江跟他谈的自然是新学,说了不少概念性的东西,刘成辉很是高兴:“果然英雄出少年,跟你一交谈,我们这些人跟不上时代了。
你有如此学识,到江津县去,我也就放心了,好好干,蜀东道的道印是我同学,我会手书一封给他,让他照顾照顾你的。”
王景江自然是假装感激涕零,好好感谢了一番。
出来后,万事顺利,租一些人手和车马,也就可以上任了。
不过上任前,最好还是请一名老练的师爷,有了师爷,跟地方上的士绅沟通,很多时候师爷出面就比较好了。
师爷多干事,王景江也好偷偷懒,江津是大县,事务肯定是繁多的,案牍劳形还是让人分担分担的好。
这点上王景江也没有熟人,喝茶碰到的孔老头就不错,一个资深师爷,对官场和地方上的那一套估计是熟悉得很。
要是他愿意,那就他了,要是不愿意,王景江就准备去登高阁请他们帮忙推荐几个。
王景江让茶馆那边帮忙约一下孔先生,下午请他吃饭,准备跟他好好谈谈。
点了一桌子菜,王景江也算礼贤下士了,等着孔先生的到来。
孔先生过来后,朝王景江拱拱手,上桌子两个人就吃了起来,边吃边谈,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王景江直接问道:“我今天刚拿到了江津县县知事的委任状,目前还缺一位师爷,不知老先生可有兴趣?”
孔先生吃惊的看着王景江,没想到王景江这么年轻就是县长了,不知道是家资不菲,还是背景深厚,也很是意动。
师爷的待遇是不低的,江津是大县,一个师爷工资怎么也有150个银元,在成都当小学教员,哪怕待遇较好,也不过20银元左右,每年还有两次竞聘的风险。
王景江觉得孔先生接受邀请的概率很大,不过毕竟已经年龄不小了,要是想在成都养老,推辞的可能也是有的。
“不知县长这次去江津是为财还是想做一番事业?”
“要是为财,我又何必当官呢,天下求财的路子多得是。我此次自然是想做一番事业的,还一地之安宁。”
“既然如此,那我也愿舍命相陪,只是希望县长不要忘了今天的话。”
“先生放心,钱财我是不缺的,还不至于去搜刮百姓。”王景江在心里补充道:“百姓都他妈成穷鬼了,哪里还有钱去搜刮。”
“江津可不是一个好地方,对那边我还是很熟悉的,去过不少次,近些年去得少了。
县长还请等我几天,我明天就辞职,将一些事情安排一下,到时候跟着县长一起去上任。”
孔先生答应了,王景江就开始了解他的底细,孔先生苦笑道:“我祖籍也跟你说过了,我名孔尚仁,字礼和,会稽县人士。
在我家乡,不少人取笑,叫我孔乙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