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现代言情 > 烟火人间事,毕家岁月长 > 第19章 毕超的科研困境

在公司业务与跨国合作项目的喧嚣浪潮中,毕超内心始终为科研留存着一方炽热的天地。他怀揣着对学术探索的初心,试图在专业领域的科研之路上踏出坚实且深刻的脚印,却未曾料到,前行途中荆棘丛生,重重困境如密不透风的荆棘丛林,将他困于其中,举步维艰。

起初,选题立意便成了横亘在前的首道难题。毕超身处行业前沿,眼观市场风云变幻,深知智能家居领域虽看似繁华,产品琳琅满目的表象下,实则暗藏诸多亟待深挖、攻克的技术与应用痛点。他满心期许着能从用户体验的细微缝隙切入,聚焦于智能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兼容性问题开展研究。在当下,不同品牌、型号的智能家居单品充斥市场,消费者购置回家后,常面临灯具、门锁、摄像头等设备无法顺畅联动的尴尬,操控繁琐,背离了“智能便捷”初衷。然而,当他在公司内部科研研讨会上首次抛出这一选题时,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研发部主管皱着眉头,言辞犀利:“这课题太宽泛了,涉及众多品牌协议、技术标准,且行业巨头们都在摸索,咱凭这点人力、物力,怕是深陷泥沼,难出成果,不如选些小而精、短期内能出效益的方向。”市场部同事也附和道:“消费者关注的是功能炫酷、价格实惠,兼容性这种后台技术,宣传难、见效慢,对当下产品销售助力不大。”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毕超仿若孤立于喧嚣浪潮中的礁石,虽心有不甘,却也不得不重新审视选题可行性,陷入迷茫沉思。

艰难敲定选题方向后,科研资金的短缺犹如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项目推进。科研从来都是“烧钱”的营生,实验设备购置、专业软件授权、科研耗材补给,桩桩件件皆是“吞金兽”。毕超团队计划搭建模拟多户型智能家居实验环境,需购入各类品牌智能设备、高精度传感器,以及配套复杂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可公司因业务拓展、合作项目资金分流,拨给科研项目的预算捉襟见肘。向财务申请专项经费时,面对的是财务总监满脸为难,推脱道:“公司账上资金紧张,各部门都在喊穷,你这科研投入产出周期长,风险大,得往后排排,先保业务运转。”四处寻觅外部科研资助,向行业基金会投递项目申请书,却因竞争激烈,自身项目前期成果单薄,在初审环节便屡屡碰壁,石沉大海,资金缺口像无底黑洞,让实验筹备停滞不前,团队士气也随之低迷消沉。

实验开展阶段,技术瓶颈接踵而至,恰似一道道坚固城墙,拦住了毕超的科研脚步。在攻克设备兼容性核心技术时,不同智能设备通信协议纷繁复杂,如同杂乱无章的“语言体系”,有基于蓝牙的低功耗协议、Wi-Fi的各类私有与通用协议,还有新兴的 ZigBee 协议等,相互间难以“对话”、协同工作。毕超团队尝试编写中间转换程序,旨在统一通信规则,日夜奋战,代码写了一行又一行,测试了一遍又一遍,却总是在数据传输稳定性、实时性上栽跟头。设备间连接要么频繁掉线,要么指令延迟严重,导致模拟家居场景里,本该一键操控的灯光、窗帘同步响应,变成了“慢半拍”的混乱闹剧,珍贵的实验样本作废,科研时间白白浪费,团队成员们满脸疲惫与沮丧,望着一堆堆数据和故障设备,眼神里满是无奈与失落。

人才匮乏,更是雪上加霜。科研需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智能家居涉及计算机编程、电子电路设计、工业设计、物联网通信等多领域知识技能。毕超团队多是单一学科出身,编程高手面对硬件电路故障束手无策,硬件工程师又难以优化复杂软件算法。想招募复合型人才扩充团队,公司给出的薪资待遇、职业发展空间,在人才市场毫无竞争力。高端人才被科技巨头高薪厚职吸引,望而却步;应届毕业生虽有潜力,却需漫长培养周期,难解当下燃眉之急,团队知识结构短板愈发凸显,制约科研创新突破,犹如一辆动力不足的老爷车,在科研赛道上艰难蠕动。

科研环境亦不理想。公司以业务盈利为导向,科研氛围淡薄,办公区常充斥着业务部门谈单签约、业绩汇报的嘈杂声,干扰科研人员思维专注度。实验室空间局促,设备摆放拥挤,操作施展不开手脚,且缺乏定期维护,老化损坏频发。公司内部科研交流机制形同虚设,各项目组闭门造车,毕超想借鉴其他组经验、分享自身困境寻思路,却四处碰壁,信息孤岛林立,资源无法共向整合,科研协同优势难以发挥,每一次尝试突破困境,都似逆水行舟,阻力重重。

深陷困境,毕超并未消沉绝望。他积极调整策略,应对选题困境,广泛调研市场、深挖用户反馈,将兼容性问题聚焦细化到特定几类热门设备、主流协议间融合优化,绘制详细技术路线图,制定阶段成果目标,向公司高层重新阐述项目价值,结合实际案例展示攻克难题后对产品升级、市场拓展助力,终获认可支持;资金难题上,他转变思路,与合作企业“环宇商贸”协商,以科研成果未来优先共享、合作产品嵌入新技术为筹码,争取到部分赞助资金,同时精简实验方案,复用现有设备、开源软件替代商业软件,削减成本;面对技术瓶颈,他率团队遍访高校科研院所,与物联网专家、通信学者产学研合作,借助外部智囊攻克协议转换难关,定期研讨、联合调试,实现设备稳定连接;人才短板补位,他申请公司内部培训计划,邀请行业大咖授课,提升成员跨学科能力,设立人才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新人委以重任,激发创新活力;改善科研环境,他向公司提议打造“科研特区”,设独立办公区、升级实验室,建立线上线下科研交流社群,定期举办“科研集市”促进成果分享、资源互换,在荆棘丛中艰难辟出一条前行路,怀揣希望,执着迈向科研曙光。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