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25年,即后唐同光三年的夏四月癸亥日(初一),天空中发生了一场日食,这一自然现象在古代被视为不祥之兆,引得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同日,后唐朝廷作出人事调整,任命租庸副使孔循暂时主持汴州的军州事务,以确保地方政务的平稳运行。
丙寅日,淮南节度使杨溥派遣使者前来进贡地方特产,展示了淮南对后唐中央政权的尊重和友好态度。壬申日,李存勖皇帝亲临甘泉亭,或许是在此赏景、祈福或处理政务。癸酉日,李存勖下诏命翰林学士承旨卢质重新考试新及第的进士。据《五代会要》记载,这是因为新及第的进士符蒙正等人受到了非议,为了公平起见,李存勖决定让卢质重新对他们进行考试,以确保选拔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同时,租庸使上奏称长时间没有下雨,请求下诏给各道州府,依法进行祈祷,以求天降甘霖。李存勖同意了这一请求,体现了他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乙亥日,李存勖与皇后一同前往郭崇韬的府邸,随后又前往左龙武统军朱汉宾的府邸,这既是对臣下的关怀,也是加强君臣之间联系的一种方式。
戊寅日,后唐朝廷对地方行政设置进行了调整,将耀州设为团练州,并停止了其顺义军的称号。庚辰日,李存勖侍奉皇太后前往会节园游玩,之后又前往李绍荣的府邸,展现了皇室的和睦与亲密。辛巳日,由于旱灾严重,李存勖下诏命令河南府迁移市场,制造五方龙,并召集巫师进行祈祷祭祀,以求上天怜悯,降下甘雨。
癸未日,后唐朝廷再次进行人事调整,任命兖州节度使李绍钦为邓州节度使。丁亥日,任命镇州节度使李嗣源兼任北面水陆转运使,同时任命徐州节度使李绍真为副使,这一任命加强了北方地区的军事和交通管理。在礼部贡院新及第的进士中,王澈被改为第一名,桑维翰第二名,符蒙正第三名,成僚第四名。由于礼部侍郎裴皞既没有淘汰落选者,又特别提议宽容对待,李存勖因此下诏,今后新及第的人,在过堂日时委托中书门下仔细详加复核,以确保选拔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陕州上奏称出现了木连理,这是一种吉祥的征兆,预示着国家将迎来好运。庚寅日,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平章事赵光允去世,李存勖为此停朝三日表示哀悼,体现了对重臣的尊重和悼念。
五月壬辰日(初一),淮南杨溥再次进贡端午节的物品,展示了淮南与后唐之间的友好关系。丁酉日,皇太妃刘氏在晋阳去世,李存勖为此停朝五日,并在兴安殿为皇太妃守孝,表达了对皇太妃的深切哀悼和怀念。当时皇太后想要前往晋阳奔丧,但百官上表请求她留下,于是作罢。
戊戌日,后唐朝廷任命镇州行军司马、知军府事任圜为工部尚书,以表彰其功绩和才能。戊申日,李存勖前往龙门广化寺祈祷下雨,体现了他对民生问题的关切和焦虑。己酉日,黑水、女真都派遣使者前来朝贡,展示了后唐在国际上的威望和影响力。
戊午日,任命凤州衙内马步军都指挥使李继昶为泾州节度使、检校太傅,以加强西北地区的军事力量。己未日,李存勖下诏命令全国范围内现在被囚禁的罪犯,如果没有大过错,迅速予以释放,这一举措体现了李存勖的仁政和宽宏。随后李存勖前往太清宫祈祷下雨,再次表达了他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六月癸亥日,云州上奏称去年契丹从碛北(沙漠以北)返回时,达靼人趁机对他们进行袭击,契丹首领裕悦带着他的部族和羊马三万来投降,已经到达南界,现在派遣使者前来朝廷奏事。这一事件展示了后唐在边疆地区的威望和影响力。甲子日,太白星在白天出现,这一天文现象引起了朝野上下的关注。
丁卯日,后唐朝廷任命沧州节度使安元信为北面行营马步军都排阵使,以加强北方地区的军事防御。辛未日,任命宗正卿李纾为昭宗、少帝改卜园陵使,负责昭宗和少帝陵墓的选址和修建工作。壬申日,京师终于下了足够的雨,缓解了长时间的旱情。然而,从此之后大雨连绵,直到九月,昼夜都阴沉晦暗,没有晴朗过,江河泛滥,堤防毁坏决口,全国都上报发生了水灾,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丁丑日,李存勖下诏命令吴越王钱镠即将举行册礼时,按照礼仪应该使用竹册,但命令有关部门制作玉册。这一决定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争议,但枢密承旨段徊支持这件事,所以最终有了这个命令。癸丑日,任命天德军节度使、管内蕃汉都知兵马使刘承训为天德军节度观察留后,以加强西北地区的军事管理。
丙戌日,李存勖下诏说:“关内各座皇陵,近来因为丧乱,都遭到了挖掘破坏,大多没有修缮掩盖。其下的宫殿、法物等,命令各奉陵州府根据所管辖的陵园进行修缮制作,仍然按照四季旧例进行祭祀。每座皇陵仰仗差遣近陵的百姓二十户充当陵户,以备洒扫。寿陵等十座皇陵,也一律进行修缮掩盖,并酌情设置陵户。”这一举措体现了李存勖对先祖的尊重和怀念。
戊子日,任命刑部尚书李琪为昭宗、少帝改卜园陵礼仪使,负责昭宗和少帝陵墓的礼仪工作。己丑日,任命工部郎中李途为京兆少尹,充任修奉诸陵使,负责具体执行皇陵的修缮工作。辛卯日,李存勖下诏命令清查全国的私马,以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据《五代会要》记载,诏令下达给河南、河北各州,和买战马,官吏除了一匹以外,隐藏不报的将治罪。这是因为准备收复蜀地的缘故。
《三楚新录》记载了一段李存勖与高季兴的对话。李存勖对高季兴说:“现在天下固执不服从的,只有吴、蜀两地而已。我打算先对蜀地用兵,但蜀地地势险要阻隔尤其难以攻打;江南才隔着荆南一条河,我打算先攻打它,你认为怎么样?”高季兴回答说:“我听说蜀地富饶民众,攻取它可以建立大功;江南国家贫穷,地狭民少,得到它恐怕没有益处。我希望陛下放弃攻打吴地先攻打蜀地。”当时李存勖也有意攻打蜀地,听到高季兴的话后,果然非常高兴。这段对话展示了李存勖对天下局势的洞察和对未来战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