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都护府的设立在朝堂内外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京师中的权贵们私下议论纷纷,边疆将领们则在观望。李辰深知,他的这项决策不仅改变了边疆治理模式,更打破了权力分配的微妙平衡。这是一场无形的博弈,而他必须赢得彻底。
自从杨承业倒台后,朝堂内部暂时归于平静。但李辰知道,这种平静不过是权力重新分配的结果,那些暗流仍在酝酿,只待新的机会卷土重来。李辰没有被表象蒙蔽,而是抓住短暂的喘息期,继续推进他的改革计划。
在乾清宫的一次秘密会议上,李辰召集了几位亲信,包括王骥、马顺,以及户部和兵部的新任要员。他们围绕北疆都护府的初步架构展开讨论。
“北疆是大明的屏障,但同时也是一道裂缝。”李辰目光锐利,声音冷峻,“瓦剌的覆灭并不意味着威胁的结束,反而会让草原上的部落更加警惕,甚至可能联合起来对抗我大明。”
马顺拱手道:“陛下英明,北疆若无长久的布局与治理,必然会在几年后重陷动荡。都护府的设立是关键,但臣以为,仅靠一府之力,恐怕不足以震慑所有部落。”
王骥点头附和:“陛下,北疆的地势辽阔复杂,部落的习性千差万别。如果我们只派一名都护府统领,缺乏有效的力量支撑,难以形成真正的威慑。”
李辰沉吟片刻,语气中透出一丝隐隐的杀气:“所以朕需要你们协助都护府,进行一场全面清剿。所有不服从的部落,朕只给他们两个选择——降,或者灭。”
王骥顿时明白了李辰的意图。他领命道:“臣愿率兵出征,为陛下平定北疆。”
李辰摆了摆手:“此战必须稳中求胜,不仅要杀一儆百,还要给那些愿意臣服的部落展示大明的仁德。你的任务不仅是作战,还要开拓边疆,让那片土地真正归入大明的版图。”
次日,王骥带领五万精兵北上,与边疆驻军汇合。他的奇袭部队和锦衣卫的探子先行深入草原,侦查各部落的动向,为全面清剿行动做好准备。而京师中的李辰,则继续在朝堂上铺陈更大的棋局。
与此同时,边疆的清剿行动已经展开。王骥的军队采取了雷霆手段,将几个最顽固的部落一举击溃。这些部落以为大明的主力已经疲惫不堪,不会再度大规模出击,然而王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毁了他们的营地,烧毁了物资。
“陛下的命令很明确,我们不是为了杀戮,而是为了秩序。”王骥在一次军中会议上说道,“凡是愿意归降的部落,给予宽大处理;凡是顽抗到底者,绝不留情。”
这种恩威并施的策略逐渐奏效。一些小部落开始主动遣使,请求归附大明,并表达愿意接受大明的管辖。王骥将这些部落的代表送往即将成立的北疆都护府,安排他们协助大明治理北疆事务,同时派遣官员监督。这种做法既稳定了局势,又让各部落看到了大明的力量和决心。
然而,就在清剿行动接近尾声时,草原上却突然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一名瓦剌的余部首领竟然秘密联合了北方的外邦势力,计划再次掀起叛乱。这名首领正是当初图尔古的副手,名为布兰察。此人性格阴狠狡诈,作战经验丰富。他在瓦剌覆灭后消失无踪,没想到如今竟卷土重来。
布兰察的行动引起了王骥的高度警惕。他迅速派出探子潜入布兰察的营地,却发现对方已经吸取了瓦剌失败的教训,不再正面与明军交锋,而是采取游击战术,不断袭扰边疆的商队和屯田村落。
这场游击战让王骥的军队陷入被动。布兰察的军队人数虽少,但善于利用地形,行踪飘忽不定。明军数次围剿都未能找到他的主力。
王骥向李辰上奏,请求增加兵力支持,同时建议暂时停止清剿,集中力量围歼布兰察。
李辰收到奏折后,表面平静,内心却波澜不惊。他明白,布兰察的反扑是北疆形势的必然结果。草原上千百年来的部落文化决定了他们不会轻易臣服,更不会放弃争夺这片广袤土地的野心。
“朕要给他们一个彻底的教训。”李辰在御前会议上说道,“既然布兰察不肯现身,那就让他无处可藏。”
他迅速下令调集更多的轻骑兵增援北疆,同时命锦衣卫全力侦查布兰察的动向。他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设下一个假粮道,以假作真,引诱布兰察的部队上钩。
这项计划由王骥亲自执行。他命人制造出一支假商队,装载大量“粮草”,并故意让探子将消息泄露给布兰察。果然,布兰察得知后立刻派人袭击,却中了明军的埋伏。
在这场激战中,布兰察的军队被重创,他本人负伤逃亡。王骥并未就此罢手,而是率领轻骑兵穷追不舍,最终在草原深处将布兰察彻底剿灭。
消息传回京师,李辰沉默良久,终于露出一丝笑意。“北疆的问题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他喃喃道,“但朕的任务还远未结束。”
王骥凯旋而归,带回的不仅是胜利的消息,还有一份详细的草原地图,以及一套完整的治理方案。这份方案详细记录了各部落的风俗习惯、资源分布和战略要地,为北疆都护府的全面运作提供了坚实基础。
李辰在朝堂上宣布了对王骥的嘉奖,同时颁布旨意,正式启动北疆都护府的全面运作。萧衡被任命为首任都护,与王骥一道负责边疆的治理事务。
然而,李辰并没有因此松懈。他深知,边疆问题虽然暂时解决,但中原的权力斗争依旧如履薄冰。那些在他改革中受损的权贵们必然不会轻易罢手,而随着边疆事务逐渐稳定,他们的注意力必然会重新回到京师的权力中心。
夜深时分,李辰独自坐在书案前,凝视着桌上的奏折。他知道,大明的安稳还需要更长远的布局,而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