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古代言情 > 那是我年少时的青春 > 第284谁啊 抢走我的地盘(下)

谁抢走了我的地盘(下)

对于消费者而言,或许可以不在乎技术,但不可能不在乎体验。而平台战略,如果不能转化为用户体验的提升,最终只能是空中楼阁。

“所有平台都是中间页,如果不能帮用户解决问题,就没有存在的价值。”雷军说。而腾讯微信团队一位负责人则说:“我们不会关注竞争对手,只关注用户。”

平台之战,最终将落实到用户体验之争。

百度:如何摆脱路径依赖

搜索,曾让百度站在了互联网之巅。但时过境迁,当互联网从信息获取时代,走向社交与交易时代,搜索的价值正在被削弱。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从主动搜索,变成了被动推荐。百度依靠搜索起家的优势,反而成了创新的羁绊。

“百度现在是一家大公司,很难像小公司那样快速转型,这是大公司的悲哀。”百度一位内部人士说。

事实上,百度一直在努力摆脱对搜索的过度依赖,通过收购、投资以及内部孵化等方式,涉足团购、视频、电商、地图、开发者平台等诸多领域,但成效并不显着。

“百度做平台,存在一个根本问题,就是缺乏用户关系链,无论是搜索、地图还是其他,都没有用户关系,而这是互联网最核心的资产,没有用户关系,就没有粘性,就很难形成平台。”一位互联网资深人士说。

百度也曾试图建立用户关系链,比如空间、百科、知道、贴吧等产品,都试图在用户之间建立关系,但这些关系都是弱关系,与微博、微信等基于真实身份、有着强烈社交需求的关系链相比,相去甚远。

“百度过去的成功,源于对技术的专注,但现在,技术不再是门槛,百度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从工程师文化,转向产品经理文化,从关注技术,转向关注用户。”上述互联网资深人士说。

事实上,百度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李彦宏曾多次在内部强调,要提升产品经理的地位,让产品经理成为公司战略的核心。百度最新财报显示,产品研发人员占到了员工总数的近一半。

百度最新推出的轻应用,被寄予厚望。百度称,轻应用是一种无需下载、即搜即用的全功能app,能够覆盖所有app的核心功能,开发门槛比原生app低很多。同时,轻应用可以借助百度强大的搜索入口、精准分发和开放平台,实现“开发—分发—收益”的完整闭环。

但轻应用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吸引开发者入驻,以及能否提升用户体验。从开发者角度看,百度轻应用平台能否带来流量,能否帮助变现,是他们最关心的。而百度能否做到这一点,尚未可知。

从用户体验角度看,轻应用与原生app相比,虽然无需下载,节省流量,但在交互体验、用户体验上仍有差距。比如,轻应用是基于html5技术,而html5目前并不成熟,在浏览器兼容、支付、安全、用户体验等方面都有待完善。

“百度轻应用是一个好想法,但想法和现实往往有差距。它能否成功,取决于能否改变用户的习惯,而用户习惯的改变,是一个长期过程。”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说。

对百度而言,轻应用只是开始,能否通过轻应用以及其他方式,成功摆脱对搜索的过度依赖,进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重塑平台地位,尚需时间检验。

阿里:如何平衡生态利益

相比百度和腾讯,阿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似乎更有底气。一方面,阿里拥有电商、金融、物流等完善的产业链,另一方面,阿里拥有大量中小企业客户,以及数亿消费者,这都是平台的基础。

但阿里也并非高枕无忧。阿里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平衡生态利益。

阿里以电商起家,电商是阿里的根本,阿里几乎所有的业务,都是围绕电商展开,包括金融、物流、大数据等,都是为电商服务。但电商平台的繁荣,依赖于大量第三方卖家,当第三方卖家与阿里平台的利益发生冲突时,阿里能否平衡好这种关系,至关重要。

事实上,这种冲突已经显现。随着天猫平台费用的上涨,以及流量向大卖家倾斜,中小卖家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去年“双十一”期间,部分中小卖家甚至通过攻击大卖家店铺的方式,进行抗议。

“阿里平台已经足够大,但大的平台,往往意味着垄断,意味着对中小卖家的挤压,这是阿里需要警惕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莫岱青说。

除了平衡好与第三方卖家的关系,阿里还需要平衡好与合作伙伴的关系。

以阿里的手机操作系统为例,为了推广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阿里要求入驻天猫的手机厂商,预装阿里手机操作系统,这一要求遭到手机厂商抵制,最终,阿里不得不妥协,将预装改为推荐安装。

“阿里做平台,习惯于用强势的方式,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方式未必行得通。移动互联网是碎片化市场,用户的注意力高度分散,阿里需要放下身段,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合作伙伴。”莫岱青说。

事实上,阿里已经意识到开放的重要性。马云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阿里要做一家开放的公司。但阿里的开放,更多是在业务层面,而在股权层面,阿里依然保持高度集权。

“阿里的开放,是有限度的开放,是基于自己掌控力的开放。这种开放,能否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尚需观察。”一位互联网资深人士说。

对阿里而言,平台战略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平衡好生态利益,能否让平台上的各方参与者,都能从中受益,只有这样,平台才能持续繁荣。

腾讯:如何克服创新惰性

在bat三巨头中,腾讯似乎最先找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门票——微信。微信的出现,不仅让腾讯成功抵御了米聊、来往等竞争对手的进攻,更让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重新占据了有利地位。

但腾讯也并非没有隐忧。腾讯的隐忧,在于创新惰性。

过去,腾讯以“模仿+微创新”着称,这种策略,让腾讯在pc互联网时代,无往不胜。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策略开始失效。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变化太快,留给腾讯模仿的时间越来越少。

以手机浏览器为例,uc浏览器凭借先发优势,已经占据领先地位,而腾讯手机浏览器虽然背靠腾讯这棵大树,但进展缓慢。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腾讯手机安全、腾讯手机地图等领域。

“腾讯过去的成功,源于对用户需求的敏锐把握,以及对竞争对手的快速跟进。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优势正在被削弱,因为竞争对手不再是大公司,而是创业公司,他们更加灵活,更加专注,更加贴近用户,这是腾讯需要警惕的。”一位互联网分析师说。

事实上,腾讯已经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马化腾曾多次在内部强调,腾讯要做一家创新驱动的公司。为了鼓励创新,腾讯甚至允许内部员工离职创业,如果创业项目被腾讯看好,腾讯可以以投资的方式,将其收回。

但创新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土壤,需要机制,更需要文化。腾讯过去的成功,让腾讯员工习惯了安逸的生活,这种安逸,很容易滋生创新惰性。

“腾讯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缺乏人才,而是缺乏创新的土壤和机制。腾讯需要营造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上述互联网分析师说。

除了创新惰性,腾讯还面临另一个挑战,就是如何从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转型。虽然腾讯拥有微信这张门票,但微信的成功,并不能掩盖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迷茫。

“腾讯在pc互联网时代,是一家流量分发公司,通过qq、qq空间等产品,占据流量入口,然后将流量分发给第三方。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模式已经失效,因为移动互联网是去中心化的,用户的注意力高度分散,流量分发变得越来越难。”上述互联网分析师说。

对腾讯而言,如何从流量分发公司,转型为一家真正的平台公司,是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最大挑战。

平台之战,刚刚开始

平台之战,远未结束。

虽然bat三巨头在各自领域,都建立了强大的平台地位,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地位并不稳固。因为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市场,市场规则、用户习惯、商业模式都在不断变化,谁能够适应这种变化,谁就能够脱颖而出。

事实上,除了bat三巨头,还有很多公司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展现出强大的平台潜力。比如360,凭借安全卫士、手机助手等产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比如小米,凭借硬件+软件+服务的铁人三项模式,在智能手机市场,异军突起;比如乐视,凭借“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垂直整合生态模式,在智能电视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谁能够抓住机遇,谁就能够成为平台级公司;谁如果固步自封,谁就会被时代淘汰。”一位互联网资深人士说。

平台之战,最终将落实到用户体验之争。谁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谁就能够赢得用户的芳心,谁就能够建立强大的平台地位。

而用户体验的提升,离不开创新。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或者是产品创新,都能够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

“创新是平台级公司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平台级公司。”上述互联网资深人士说。

平台之战,才刚刚开始。谁能够笑到最后,让我们拭目以待。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