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守看看听八卦听得津津有味的灵心,在看看争吵不休的“一老一少”,顿觉自己以后这日子——苦闷啊!
——本故事完结!
作者有话说:
这个故事也就是博大家一笑。主要是前面写了几个感情流的故事,写得有点郁闷不顺手,这个故事就彻底放飞一下自我,轻松一下再说。当然完结还有一个原因,马上不是要过年了嘛,我要写个古代种田文,里面会有做菜的描写,过年就是要吃嘛,虽然作者君不是个吃货,但做点家常菜还是挺受欢迎的。而且过年吃得多油水足,大晚上看到做菜的描写,应该不会饿的吧。(窃笑)
#情·炉#
130、第一章
第八个故事 情炉 又名:柴米油盐江湖行
主角:习武;辛芹;配角:来往路人;乡里乡亲;
第一章
都说金秋是最好的季节,要不然怎会占了个金字。夏末尚未过去,人们对秋季便有了更大的期盼。对富人们来说,秋高气爽绝对适宜出行赏景。对文人们来说,丹桂飘香会引得诗兴大发。就连乡村的农户都是笑容满满,成片即将收获的庄稼是上天给他们的恩赐啊,虽然其中大部分是要做为田租上缴的,但好歹全家来年的口粮是有了。
到了午时,挨着香水河,以河名当村名的香水村农妇们三三两两提着食篮来到田头招呼着自家的壮劳力。一上午的劳作让人饥肠辘辘,饭菜香无疑是最大的诱惑,所以一瞬间田埂上都蹲满了人,几乎都是一只手托着大碗夹着馍,嘴沿着碗边一吸溜,半热的稀粥便下去了一半,然后大口吞食着杂面馍。而另一只手在身上噌噌,拿起筷子夹了一点小碗中的咸菜,放在嘴中“嘎嘣嘎嘣”嚼了一会才咽下去。
平常时节大伙儿都会边吃边聊,但今儿都不做声望着靠官道边的那三亩薄田和一处破旧的屋子。谁都知道这里有山有水,对庄稼人来说是个土地肥沃的宝地。偏就这块田地,贫瘠得很,只能种些旱涝保收的红薯土豆,这两样都是饥荒时才吃的,平日里谁天天吃?而且根本卖不上价。再不济就只能种点葱蒜姜或一些蔬菜,这些东西哪能填饱肚子?庄稼人都是在门前的自留地里种一些用来就饭吃的,顶顶重要的还是水稻、小麦、高粱、玉米之类的谷物。于是就有人传言,这是因为开了官道破坏了老李头他家的地气。
这老李头是个鳏夫,只有一子,出了名的抠门,这附近一带无人不知。不过除了太看重钱财外,他为人倒也和善,村民们也只是拿他说笑,并没有什么恩怨。前阵子,他儿子在城里开了个小吃铺,舍不得请人,要接他过去帮衬,便鼓动他将房、地都卖了折现钱。他想了好几夜,也觉得再守着这种不出好粮食的田地没什么用处,不如就和儿子去城里过日子。于是寻了个中人,要找个好的买家。可他这吝啬的名声在外,加之又是薄田,而且房子破破烂烂几乎没有修缮过,谁还会来买?拖了三个月,愣是一个人都没来看过,中人根本不指望这买卖能成。谁想前日里突然有人看中了。今儿收割庄稼的人见中人领着个微胖的男子过来,顿时好奇起来。
老李头却暗自有些不满意,这男子身量中等,肤色颇黑,手脚粗大,一身短衣打扮,便知也是个做活的劳苦之人,恐怕忽悠不出好价钱。中人见他兴致不高,明白他的心思,顿时也窝了火,语气硬邦邦道:“这位小哥叫习武,习惯的习,武功的武。他愿意出二十两银子买你的房和地,今儿你愿意卖,我就给你们立个文书,做个见证。若你还不愿意成,那就请你另寻高明吧,我实在寻不得人来。”
老李头一听二十两银子,顿时有了精神,赶紧给中人赔笑道:“您可别急,说好给您的,一分不得少。只是,能不能再抬高些?我这里可是风水好地。往西不到十里便是麒麟山,往南不到五里可是香水河,若往东十几里便是宝丰城啦,这宝丰可是——”他这后面的话明显是对着那名叫习武的青年人说的。
可还未等他说完,中人先急了,说道:“我说老李头,这位习小哥以前可是来安县附近乡村的,这里的情况他可熟得很。你卖不卖吧,给个痛快话。”
老李头顿时泄了气,这来安县在宝丰城西北百多里处,只要穿过麒麟山,再走十来里便到了安槐村,那里已经是来安县的地头,也算是邻近的乡村,那肯定是知根知底了,这还如何讨价。
那叫习武的青年人倒是一直笑眯眯,和善道:“李老丈,我也是穷苦人出身,在外飘泊十余年,也想着回乡安定。可惜家乡早没了亲戚,更没有田产,只得想在附近寻个地方安身。如今年成好,庄稼大丰收,谁肯卖地?前日里听人说起过这里有人卖地,不瞒您,我也是偷偷来瞧过,也问了人,我估计着二十两也是够了。若是您再要高价,我也出不起了。您这屋,我买了就得修。您这田,唉,说句实话,要不是我只想在家乡附近找个地方先定居下来,断不会买这样的薄田。您要是同意了卖,我现今就将银子掏了。您要是不愿意,我也不纠缠您。”
见老李头还有犹豫,中人不耐烦道:“老李头,你儿子当初干嘛去城里讨生活?还不是吃山芋土豆腻了,实在过不了苦日子。现在你儿子做了城里人家的女婿,虽说是小户,但好歹有了产业,这又要接你过去享福,你还有什么想不开的。二十两,真不少了。”
老李头知道这价格算不错了,再等下去也不会有人买他的房、地,不过他还是有点心疼,长叹一声道:“我这是祖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