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仙侠 > 穿越到战国,谁说天下苦秦久矣 > 第174章 有序推进

春光明媚的清晨,这是水渠工程正式开工的日子。

数万民众齐聚现场,等待着这个重要时刻的到来。

"先生,一切准备妥当了吗?"秦天问着身旁的郑国。

"回陛下,"郑国恭敬答道,

"各项准备工作都已就绪。第一批培训的三千民工已经掌握了基本技能。工具、物资也已到位。"

秦天满意地点头。

"诸位乡亲!"秦天站上高台,声音洪亮,

"今日是水渠工程开工之日。这不是一般的工程,而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

台下民众听得入神。

许多人还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听到秦王讲话。

"我知道有人担心工程艰巨。"秦天继续道,

"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条水渠不仅是我们的,更是你们子孙后代的!"

"陛下说得对!"人群中爆发出阵阵呼声。

"看到你们这么热情,寡人很是欣慰。"

秦天的声音里充满感情,"今日在此,寡人要向你们保证三件事。"

全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竖起耳朵。

"第一,工程期间,一定保障你们的收入。不让参与工程的家庭生活发生困难。"

"第二,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干活的条件艰苦,但绝不能让你们饿着冷着。"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秦天的声音更加坚定,

"等工程完工后,管理和维护的工作,都交给你们这些参与建设的人。因为你们最了解这条水渠,也最珍惜它!"

郑国听得心中震撼。

随后,秦天走下高台,亲自为开工仪式开锹。

"开工!"随着郑国一声令下,早已准备就绪的民工们立即行动起来。

工地瞬间沸腾。

有的负责测量放线,有的开始挖掘地基,现场井然有序。

"看,这些人都训练得不错。"秦天满意地说,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郑国点头:"多亏了之前的培训。这些百姓学习能力很强,而且特别认真。"

"认真是必然的。"秦天笑道,"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在为自己干活。"

正说话间,一个意外的场景映入眼帘。

几个老者正在给年轻人讲解地形特点,指点他们如何因地制宜地挖掘。

"这些都是当地的老农。"范雎解释道,

"他们虽然年纪大了不能干重活,但对地形了如指掌。主动要求来当顾问。"

"好啊!"秦天赞叹不已,"这就是民间智慧。要好好重用他们。"

转眼到了午时,工地上响起了休息的锣声。

民工们在临时搭建的凉棚下用餐。米饭管够,菜也新鲜。

"吃得不错吧?"秦天走到一群民工中间问道。

"好吃!"众人纷纷答道,"比在家里吃得还好!"

"那就多吃点。"秦天和蔼地说,"下午还要干活呢。"

郑国在一旁看得出神。君王竟能与百姓如此亲近,而百姓对君王也充满敬爱。

"先生为何叹息?"秦天察觉到他的情绪。

"陛下......"郑国犹豫片刻,还是说道,

"在下只是在想,若是所有国家都能如此对待百姓,天下何愁不太平?"

秦天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总有一天会的。"

下午的工程继续进行。

到傍晚时,第一段渠道的基础已经初具规模。

看着整齐的渠线,所有人都感到自豪。

夜幕降临,工地上的忙碌才告一段落。

回营的路上,郑国望着满天繁星,心中百感交集。

他终于明白,真正的民心所向,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凝聚起来的。

工程开工一月有余,整个工程分段进行,各个工段之间默契配合,秩序井然。

这日清晨,郑国正在巡查工地。

忽见前方一群人围在一起,似乎在讨论什么。

"出什么事了?"郑国策马上前。

"郑大人,您来得正好!"一个年轻工匠兴奋地说,

"我们发现了一个改进工具的好方法。"

原来是工匠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了新的技巧。

他们把铁锹的弧度做了调整,不仅省力,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好啊!"郑国仔细查看着改良后的工具,连连点头,

"这确实是个好办法。要把这个经验推广到其他工段。"

正说话间,秦天也来到工地巡视。

见此情形,不由得驻足观看。

"陛下,"郑国上前禀报,

"这些工匠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已经创造出了很多好方法。"

"哦?说来听听。"秦天来了兴趣。

一个老工匠站出来解释:

"回陛下,除了改良工具,我们还发现了更好的施工方法。

比如在挖渠时,先在地面画线标记,这样挖出来的渠道又快又直......"

秦天听得连连点头:"好!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要把它们都记录下来。"

他转向郑国:"先生以为如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陛下圣明。"郑国感慨道,

"这些都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比单纯照本宣科要强得多。"

"正是此理。"秦天说道,

"工程虽大,但只要发动群众的智慧,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正说话间,范雎匆匆赶来:"陛下,各工段都传来好消息。进度比预期要快!"

"进度快不是重点。"秦天却道,"质量如何?"

"请陛下放心。"郑国答道,

"我们设立了严格的质量检查制度。每完成一段都要经过三道验收。

而且......"

他指着不远处的工地,

"我们还把民工组织成互查小组。大家互相监督,反而比官府监工更严格。"

走过几个工段,处处都能看到热火朝天的景象。

工匠们各司其职,配合默契。

在一处渠段,秦天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

几个年轻人正在跟老农请教,认真地记着什么。

"他们在学什么?"秦天问道。

"是在学认地形。"郑国解释道,

"这些老农对土质、地势都很了解。他们的经验对工程很有帮助。"

"这是好事。"秦天说,"要鼓励这种互学互助的风气。"

午饭时分,秦天特意在工地用餐。

饭菜简单但营养充足,工匠们吃得津津有味。

"陛下,"一个年轻工匠大着胆子问,

"听说这工程完工后,我们还能留下来当管理员?"

"当然。"秦天笑道,"你们是亲手修建的,最了解这水渠。将来的管理维护工作,自然要交给你们。"

喜欢穿越到战国,谁说天下苦秦久矣。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