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幕后人的手段这回高明了许多,他们不是用在外边传流言的方法动的胤禩,而是挑拨的胤礽和胤禩的关系。
被毓庆宫拒之门外,还被太子放话“自己回去想想做了什么对不起孤的事情”的纯亲王觉得自己非常无辜。
天地可鉴啊,这辈子他真的是太子的贴心小棉袄,背后捅刀子的事情真的没有做过!
然而胤礽敢放话让胤禩回去反省自己,那自然掌握了足够充分的证据。
胤禩回去仔细查了查,还专门从身边人查起,结果出来以后,整个人都要气笑了。
章佳氏的敏妃是追封的,并没有相应品级的金册,所以内务府需要准备金册和印的就只有胤禩的额娘卫氏一个人的份儿。
敏妃十月奉安以后不久,胤禩的额娘良嫔卫氏就搬去了咸福宫,得到了妃的金册与印,晋封成了良妃。
额娘的喜事,胤禩这个儿子自然要参加。
胤禩的福晋早几个月把出了喜脉,良妃晋封的时候已经有六个月,胎相大稳了,就借着卫氏封妃的喜气一道去安郡王府报喜了。
这是一件好事,单独来看也没什么大问题。
但是偏生太子有龙阳之好,德住等人被处死的真相,最先传出来的地方就是安郡王府。
这脏水泼在身上,胤禩就是长了十张嘴都说不清,更可怕的是,安郡王府的这群猪队友,胤禩还真不能确定他们是无辜的。
这就很让人生气了。
☆、生隙
安郡王府和胤禩并不是一体的,仔细论起来,二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但是胤礽一点都不听胤禩解释,毓庆宫的门都不让他进,胤禩觉得很委屈。
上早朝的时候,被索额图逮着怼了一顿,胤禩更委屈了,而且他现在有些不高兴了。
如果真的是他泄漏的秘密也就罢了,但是他根本就没做这些事。
姑且把安郡王府算作外界最近这些流言的罪魁祸首,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消息根本就不是胤禩泄漏出去的。
如果安郡王府是自己知道的这些消息,那随便传出对太子不利的谣言,是他们的脑袋有问题,与胤禩不相干;如果是有人特意透露给他们的,目的就是通过安郡王府传播对太子不利的言论,那就更不关胤禩的事了。
而且安郡王府也是太子的姻亲,他们府上和赫舍里家族是有关系的,凭什么把所有的罪责都怪在自己身上?
胤禩这么想着,也没想着去毓庆宫解释了。
就这么过了三个月,郭络罗氏生产,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孩儿。
纯亲王府洗三礼的那天,太子妃派了人来送贺礼,玉制的长命锁、两对小银镯并几匹绫罗,都是小孩子适用的,在添盆的物件里价值绝不算低。
郭络罗氏还在坐月子,这些礼物的单子都呈给了胤禩过目。
看到毓庆宫那边送来的东西,胤禩就知道这些一定是太子妃自己出的东西,如果是胤礽的私库的话,好东西可比外人想象的多。
胤禩撇撇嘴,承了二嫂的情。
胤禩再次踏进毓庆宫的时候,他家长子的满月宴就要举行了。
太子送给小孩的满月礼是董其昌的一幅书法《袁可立海市诗》。
康熙皇帝极为推崇董其昌的书法,以至于此人的各样书法作品都被权贵广为收藏,像《袁可立海市诗》这种董其昌的名作,更是有价无市。
在胤禩的记忆里,这幅作品是自家汗阿玛的珍藏,后来被赐给了太子,想不到胤礽此番这么大方,也算是大手笔了。
就连胤禩都认可胤礽这是大手笔,别人就更不用说了。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在康熙朝,董其昌的书法名作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胤礽倒是不辜负他一向大手笔的名头,拿出来的礼物都是吸人眼球的。
太子在侄儿的满月宴上送出这么大手笔的礼物,目的自然是为了和近日关系冷淡的弟弟修补关系。
在胤禩和胤礽的关系缓和下来的时候,京中的流言却是愈演愈烈了。
康熙四十年,皇帝宣布南巡,使用的名目照例是巡视吏治并视察河工,但是知晓这个时间比上辈子提前了的胤禩只能想到“避难”这个词儿。
为了消除京中流言对太子的影响,皇帝也算是尽心了。
不过都一年多了,这些消息都没被压下去,只能说明幕后之人太强大了。
这是皇帝的第四次南巡,带上了太子、胤禛和十三,只带了这三个儿子。
太子被带着去南巡了,剩下的亲王阿哥留在京城处理政事,每隔三日就将重要的事务快马发给皇帝。
胤禩和胤禔作为唯二的两个亲王,负责处理大部分的事务,大概是他和胤礽关系失和的消息传扬得太广,长袖善舞这种技能在年长的兄弟里又不太好用,于是经常逮到机会就被人讽刺一通。
胤禔见到胤禩,就让他常去直亲王府坐坐,他们同在宫外,怎么着也比胤禩眼巴巴地跑到宫中去毓庆宫见胤礽来得方便。而且他们同为亲王,有道是“长兄如父”,胤禔这个从小看着胤禩长大的哥哥,是绝不会把他拒之门外的。
胤禩能说什么呢,胤禔说的完全是事实,他也只好一一应了,后头让福晋去直亲王府拜访一次。
皇阿哥们的福晋是常有联络的,郭络罗氏去直亲王府也不是什么大事。
胤祉被削了爵,京中流言的一部分还是和他酒后失言有关的逸事。
大概是知道传出来的流言里,他对胤禩这个弟弟的满满恶意都快能溢出来了,所以胤祉也没在皇帝不在京的时间里和胤禩装什么兄友弟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