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子修养的时候宣召了不少的御医,身体出了毛病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平日里也不见情况严重到要退位的地步啊。
因为帝王主动退位给皇太子,自己当太上皇没有礼仪当作可以依据的例子,因此礼部的人绞尽脑汁思索礼仪,也有许多人把目光投注向了这个平日里说好听点是清贵、说难听点是清闲的部门。
另一个受到许多关注的就是宫中的太医院。
凡太医出诊看病必有脉案,皇帝也不例外,若是能晓得皇帝的病情,那么对他退位的原因,也能知晓几分。
也不知是想开了还是怎么着,慢慢的,还真就有关于老爷子的病情的风声传出来,不用说,这是康熙默许的。
在其他人都不知道的时候,康熙已经昏迷过好几次了,虽然是短暂性的昏迷,但是醒过来以后短时间内有点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简而言之,就是再严重一点可能会中风。
而且倒霉的是,症状已经严重到“风眩不语”的程度,虽然给时间能缓过来,但是真要在紧要关头被气晕过去,老爷子连说话都做不到。
一个普通的官员得了这种病都有很大的可能要回家吃自己,更何况是代表着一国命脉的国君呢?
老爷子得了这种病,没被人发现还好,要是被人知道了,再加以利用,还真不如现在就退位当太上皇享清福呢。
老爷子的病情摸清楚了,不想太子继位的人也都沉默了。
就这么一种情况,不让太子继位的可能性比把直亲王胤禔放出来还低。
既然木已成舟,太子一定会继位了,那大家就讨好一下未来的主子爷好了。
讨好的举动从方方面面体现,譬如年号,一群人选的年号都是体现太子这个正统继承人继位的合理性的。
最后胤礽选了一个“正和”作为自己的年号,原本他是准备使用“康和”的,后来想到年号和自家汗阿玛重了反而不好,他要表达孺慕之情可以用其他的方法,还是改了。
康熙四十二年元旦,禅位仪式正式开始举行,皇太子胤礽正式登基为帝,改元正和。
上皇的禅位和新皇的登基大典,参加的人里有两个出人意料的角色,就是已经被圈的直亲王胤禔和三贝勒胤祉。
建议放他们出来的人就是胤礽。
既然胤礽这个被针对的受害者都宽宏大量地要把人放出来,康熙也不会做这个恶人,执意要把另外两个儿子圈着。
“父子兄弟不相容”的那个童谣他还记着呢。
旁人都说胤礽大度,胤禩听着只觉得自己牙疼。
他大概能猜到自家二哥的想法。
不同于胤禛上辈子在登基之后给胤禩加封亲王和总理大臣,表面上极尽荣宠地笼络他,但是实际上恨不得把他剥皮抽筋,胤礽这么做就是为了恶心胤禔和胤祉。
胤禛不是被人看好的继承者,一直有得位不正的说法,因此就算他心底里恨得牙痒痒,恨不得像终于坐稳了皇位之后那样把胤禩圈禁、幽死,在登基之初,还是得笼络胤禩这个仇人。
但是胤礽可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啊。
他出生不久之后就被封为了储君,一直顺风顺水地长大,所有人都知道不出意外,皇太子将会成为新皇。
既然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那胤礽也有属于自己的气度。
胤禔、胤祉想要夺嫡,一个夺字,就知道他们是名不正言不顺,新皇登基之后,难不成他们还能造反不成?
要知道,就算没了新皇,还有康熙这个太上皇存在呢!
胤礽把他们放出来观礼,反而是对胤禔和胤祉的折磨,让他们自己在旁人异样的眼光中看着梦想的破灭,简直心黑得不行。
依照胤禩对自家大哥的了解来看,让他看着胤礽登基,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和胤礽分庭抗礼的可能,简直比一直圈着他还要难受。
而对胤礽来说嘛,在胤禔这个死对头的注视下登上皇位,看着胤禔俯首称臣,他这个人生赢家才是名副其实。
胤禩:二哥你的心还可以再脏一点的。
☆、安排
正和元年,新皇登基,新天子,新气象。
仰赖太上皇康熙帝儿子生得不少,胤礽能用的兄弟也多。
胤禩虽然做惯了户部的活计,但是新皇登基,国库里留的钱不多,他倾情推荐了老四胤禛跟着参与户部的事务。
开源节流,要说来钱快的话,还是开源的好,但是目前要用钱的地方就不少,还是先让老四把康熙年留的窟窿补上的好。
抄家皇帝的名号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光是雍正元年,在胤禩的记忆里,被革职抄家的各级官吏就有数十人,不少还是三品以上的大员,党附于原来的八爷党、后来的十四爷党之下。
这家伙对兄弟、皇室宗亲也没有手下留情,非得逼得人家变卖家中器物还债,胤禩都不想说什么了。
不过虽然对上辈子老四登上皇位以后的行为颇有微辞,但是这辈子让他帮忙填补窟窿,胤禩反而没意见了。
上辈子对老四的行为意见大,主要还是因为他不服这个登上皇位的四哥而已。
新皇登基,自然要给自己的兄弟加封。
胤禔、胤祉这两个被从他们圈禁的地方放出来就应该谢天谢地了,大家也都知道新皇和他们之间的龃龉,自然不会对新皇不加封他们有什么疑虑。
剩下的兄弟,从老四到老七都被提成了亲王,胤禟和胤俄加封了郡王,十一、十二封了贝勒,还是按老爷子的例子来,大概等到底下的弟弟们长大了,他们还会再有一次加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