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武将弓术和骑术的熟练度设定。
弓术:一窍不通,略有涉及,小有所成,精湛娴熟,登堂入室,炉火纯青,百步穿杨,神弓盖世
骑术:一窍不通,略有涉及,小有所成,精湛娴熟,登堂入室,炉火纯青,人马合一,骑术无双。
熟练度只是对一个武将的评价,并不单一的等级,即便差距过大也存在以弱胜强的存在,天时地利人和,都有所影响。
对于弓箭巅峰,神弓盖世这一级别,本书设定,吕布,赵云,太史慈,黄忠。
这四个人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弓箭表现最为突出的四个人,吕布辕门射戟,赵云江上射帆索,太史慈吴城钉敌手,北海城射黄巾,黄忠长沙射盔缨。
从书中表现来看,太史慈第一,吕布赵云第二,黄忠第三。
下面详细分析。
首先黄忠,与关羽大战第二天,黄忠马失前蹄,韩玄询问,“汝箭百发百中,何不射之?”
这说明黄忠百发百中已经众人所知,更是在黄忠只射关羽盔缨之后,非常确定黄忠放水,可见黄忠的箭术深入人心。
再看射盔缨的详情,黄忠一夜踌躇,不忍心射杀关羽,而关羽两天赢不下黄忠,十分焦躁。
黄忠诈败,关羽追赶。
有一个细节要明白,就是关羽骑的赤兔马,当世良驹之最,两人距离是注定了要越来越近。
黄忠两次空拉弓弦,关羽闪了两次,没有箭,便觉得黄忠不会射箭,放心追赶。
黄忠在吊桥上张弓搭箭,一箭中关羽盔缨根,关羽带箭回营,方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
看细节,关羽这一次没有躲,而且越来越近,这给黄忠很大的方便,而且黄忠已到吊桥,黄忠是静止的,所以,这一箭的难度不小,但是对于神射手来说,并不难。
这一箭也奠定了在本书黄忠神弓盖世的水平。
而有一箭很拉低黄忠水平,也让黄忠这种名将掉价的事情。
原著七十一回,夏侯渊生擒黄忠副将陈式,黄忠生擒夏侯尚。
双方交换傀儡,不予袍铠,只穿单衣,各自往本阵跑,夏侯尚快到门旗时,黄忠冷箭射中夏侯尚后心,夏侯尚带箭而回。
带箭而回,这个就很尴尬,首次交换俘虏,放冷箭就很掉价,而且还没射死,典型的射的准,力道不够。
两军对阵,距离号称一箭之地,是普通士卒仰射的距离,大概一百三十步,黄忠一百二十多步射中后心,已经是神弓盖世。
原著第七十回,黄忠自称两臂尚开三石之弓,三石弓的有效射程,便是百步。
一百三十步已经是三石弓的极限,而且这一箭应该也是黄忠临时起意,交换俘虏最先确保的是自家人的安全,陈式抵达本阵,夏侯尚还没到,才会使得黄忠有此念头,有一半的可能为了恶心夏侯渊。
黄忠箭术本就顶尖,但是力道终究逊色吕布,三石弓,有效射程便是百步,这还是神射手才能百发百中。
吕奉先辕门射戟,在张飞纪灵眼中是什么?甚至吕布说全凭天意的时候,所有人都没有反驳。
这已经不是移动靶和固定靶的区别了,弓箭本身就是游动的,每远一步都是加大了无数的难度,五米开外测视力,十米开外测视力,根本不是一个水平的。
罗贯中原诗:
落日果然欺后羿,号猿直欲胜由基。
称赞的就是辕门射戟,这就相当于两军对峙,各在门旗下,想射谁就射谁,何等的恐怖,可以说这是吕布有把握的距离,如果追求弓箭射程的极致,恐怕还要更加恐怖。
论射程力道,吕布已然是稳压黄忠一筹,当之无愧的第一,只不过后面这两位玩得实在是太花了。
原著四十九回,将近三更时分,忽听风声响,旗旛转动。瑜出帐看时,旗脚竟飘西北,霎时间东南风大起。
急唤丁奉徐盛捉拿诸葛亮,休问长短,拿住诸葛亮便行斩首,将首级来请功。
徐盛乘船追赶,拽起满帆,徐盛见前船无篷,只顾赶去。看看至近,赵云拈弓搭箭,立于船尾,大叫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奉令特来接军师,你如何来追赶?本待一箭射死你来,显得两家失了和气。教你知我手段!”言讫,箭到处,射断徐盛船上篷索。
细节,赤壁距离南屏山,借风的七星台不过七十里,周瑜距离诸葛亮只会更近,从徐盛还能追上诸葛亮就能看出来,徐盛丁奉水路齐行。
时间便是三更过后,四更不到,半夜11点到3点之间。
须知夏口在北,南屏山在南,赵云和徐盛皆是顺风开船。
篷索也就是系帆的绳子,行船升降帆最主要的是要灵活,自古篷索最主要的是耐用的强度和灵活,都是极其坚韧的细绳。
种种条件放在一起,便是非常的恐怖,面对的是三天三夜的东南大风,半夜时分,风浪中飘荡的船上,赵云提前放狠话,话音落,逆风一箭射断徐盛船只篷索,速度,准度,力道,眼力,自信,对环境的适应,赵云无疑都达到了极点。
赵云和吕布都有实力角逐三国第一神箭,但是两人都以弓箭作为震慑手段,让人惊叹,敬佩。
被鄙人推崇为第一的便是太史慈,说实话,太史慈的箭术是否比吕布赵云强,有很大的争议性,但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太史慈弓箭玩得更花。
太史慈弓箭比之前几位的优势在于,他有两处弓箭表现,皆是让人惊叹,没有像黄忠一般有掉价的表现。
首先,单骑支援北海孔融,又单骑出城请救兵,近壕,贼将率众来战。慈连搠死数人,透围而出。管亥知有人出城,料必是请救兵的,便自引数百骑赶来,八面围定。慈倚住枪,拈弓搭箭,八面射之,无不应弦落马。贼众不敢来追。
在四面环敌,八面放箭,靠弓箭突围,震慑数百人,整个三国唯有太史慈一人,且射速之快,绝对三国之最,还有角度问题射箭坐于马上,不可能360°旋转,这就要做各种高难度动作,即便这样仍然百发百中。
第二场表现,原著第十五回,孙策围住吴城,一困三日,无人出战。策引众军到阊门外招谕。城上一员裨将,左手托定护梁,右手指着城下大骂。太史慈就马上拈弓取箭,顾军将曰:“看我射中这厮左手。”话声未绝,弓弦响处,果然射个正中,把那将的左手射透,牢牢钉在护梁上。
这一箭看似很难,实则一点也不简单。
第一点,还是太史慈自已最大的特点,快,极致的快,话音,未绝,已经射中,而且事先说明射左手,典型的指哪打哪。
城上城下无不喝彩,要知道,已经围城三天,士气应该是何等的低迷,但就是这个时候,大家还能为敌人喝彩,这是何等的惊艳。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太史慈于城下射城上,仰射,结合太史慈北海那次,足可以看出太史慈的箭术已经超脱了一般人的固定姿势,几乎达到了各个角度,各种姿势的百发百中。
至于骑术的最高境界,骑术无双则是三人,分别吕布,赵云,关羽。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在原著中,不论是虎牢关战三英,还是濮阳城敌曹营六将都奠定了吕布的马第一,给予最高评价,十分合理。
再说关羽,不论是虎牢关支援张飞,还是斩杀颜良文丑,两员超一流猛将,虽有赤兔马大半的功劳,但也不得不承认关羽对时机,速度,以及战马的把控登峰造极,可以说是种种巧合集合在一起,才奠定了关羽斩颜良诛文丑的壮举,一次是巧合,两次就是实力。
再说赵云,长坂坡一战,从四更时分厮杀,往来冲突,杀至天明,这个时候赵云还没救任何一个人呢。
耐力何等的恐怖,这两条腿骑马,铁打的不成。
又开始救简雍,甘夫人,糜竺,阿斗,这个时候遇到曹洪部将,赵云依旧三合秒杀,极致的武艺,极致的马术,缺一不可。
直到遇见猛将张郃,便是第一个在长坂坡没死在赵云手下的将领,交战十余合,赵云夺路而走,张郃赶来,赵云连人带马跌入坑中,张郃挺枪来刺。
不料,红光一闪,赵云跃马飞出,“红光罩体困龙飞,征马冲开长板围!”这里虽有神话赵云的感觉,但也侧面说明了天命武将,马术之精湛。
紧接着赵云以一敌四,曹军齐至,赵云枪刺剑砍,血如涌泉,突出重围。
直到这个时候,曹操方才注意到赵云,也使得赵云喊出来那句豪气了千年的“吾乃常山赵子龙”
也是直到这个时候,曹操方才说出不要放冷箭。
但是这个时候如果有冷箭,赵云多半要凉,这最后一出长坂坡,是赵云单兵杀透曹军大阵,有人说,赵云杀的没有名将,其实不然,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被杀的不代表不强,但能活下来的一定强。
已经成名的武将都没有下场,要知道,阵中包围着敌将一人,校尉偏将数十人,不管谁下场,功劳都无法独享,在这种阵势下,也没有人认为赵云能杀出去。
但是赵云,杀出去了。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
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赵云当下杀透重围,已离大阵,血满征袍,白袍猛将已经成为红袍猛将,袍襟顺着往下淌血,何等景象,可以说赵云此时已经是强弩之末也不为过。
偏偏这个时候,夏侯惇部将两人,钟氏兄弟。
钟缙当先挥大斧来迎,两马相交,战不三合,被云一枪刺落马下,夺路便走。背后钟绅持戟赶来,马尾相衔,那支戟只在赵云后心内弄影。云急拨转马头,恰好两胸相拍,云左手持枪隔过画戟,右手拔出青釭宝剑砍去,带盔连脑,砍去一半。
赵云三合斩一人,但这个时候赵云已经力竭了,只能借助青釭剑斩钟绅。
完全可以说明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赵云策马行至长板桥,文聘追赶,一声“翼德援我”,喊出了赵云骨子里的倔强,什么是援我?就是帮我,我还能打。
没有顶级的御马之术,早就被挑下马了。
至于本书武将的数值,便是结合三国演义表现,总结的基础属性,在本书中的具体战斗力,仍受环境,情绪,伤势,疲倦程度影响。
综合武力值为=攻击手段指数*0.3+防御手段指数*0.3+(体力/精神力)指数*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