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佳煊从西域贩运货物回来,父亲让她歇息一段时间,自从她开始外出贩运货物,长年累月地奔波在外,太辛苦了,细皮嫩肉的姑娘,风吹雨淋的,皮肤粗糙,皴裂明显,像是一位久居深山的少妇,失去了女人的靓丽容貌。
母亲雅芳看到女儿的现状,心中甚是心疼。
父亲郑潇让女儿在家中歇息,佳煊没有推辞,长时间的奔波让她确实觉得累了,她要调整一下心态,养养精气神。
郑佳煊在家歇息几天,她猛然想去应天府书院去拜访一下老师范仲淹先生,谈一谈自己近来的人生体会,重新温故一下读书的氛围。
经过几年的商场打拼,郑佳煊挺留恋应天府书院读书的环境氛围,书香浸润的书院,让人青春阳光,精神振奋,而在商场,到处是充满铜臭味的竞争,人际关系的淡薄,尔虞我诈的心态,常觉得心累不舒坦,她去与父亲商量。
“家父,我想去一下应天府书院。”郑佳煊道。
“在家呆不住了,又想去读书了。”
“不想读书。”
“那去应天府书院干啥?净激起自己难忘的回忆。”
“去看一下老师范仲淹先生。”
“不忘恩师,想法好。”
“去书院体会一下读书的环境,放松一下心情,我想为书院捐献些银两,改善一下书院的学习条件。”
“可以,你打算捐献多少?”
“五百银两。”
“能行,你打算什么时候去?”
“越快越好。”
“这事由你决定。”
“好嘞。”
翌日,郑佳煊收拾起简单的行李,郑潇派车拉着银两去了应天府书院。
两个月后,郑佳煊到了应天府书院。
走进应天府书院,给郑佳煊的印象耳目一新,书院内的松柏花草茁壮成长,微风吹过,松涛阵阵,缕缕清风翩然拂面,涤荡心扉,顿觉心情神爽,不仅韵慕环境如此之幽静,更是天赐一方的净土,这与郑佳煊在书院读书的感觉一样。
郑佳煊去应天府书院,阴雨涟涟的天气骤然变晴,天蓝的像水洗过一般,雪白的云朵静静地漂浮在空中,云在天空飘动,像千万条白丝巾在一起拂试一片湛蓝,云凝结在书院的上空,天边弥漫着一层淡蓝色的雾霭,像是向书院倾诉,亲和互动。
人在院中走,如在画中行。淡淡的阳光穿透薄云和空气中薄浮的雾霭,凝成烟云般的雾气,随风轻轻飘动。
郑佳煊行走在这雄浑厚重、充满书香韵味的书院,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她仿佛听到书院深处有一种厚重神秘的天籁书韵,在《四书》《五经》中呼唤着学子们来此求学深造,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理想抱负。
靠读书实现理想抱负,好像与自己无缘了。郑佳煊想。
郑佳煊走到花园中一亭榭下,这个亭榭是她以前一人常静坐的地方,她感谢这个亭榭,在她心中充满孤独、无助、烦躁时为她提供的清净环境,她在这里独坐过无数个夜晚。
亭榭前有一座小桥,眼前潺潺流淌的溪水,撩拨起郑佳煊清凉的心情,凝视小桥,桥水依旧绕行在花园亭榭之间,水清冽冰凉,手触上去有一种透心的清爽。
书院花园中的兰花开了,透着幽幽清香,只见密密匝匝的花朵,每朵花心紧簇,招之花展,郁郁葱葱,在花园中显得很是壮观,看了此境,会被这些藏着碧绿的花草惊呆了眼,青绿葱葱,草香扑鼻,空气纯净。
应天府书院的环境太美了。
面对此景,郑佳煊心生怨恨,怨恨自己是女儿身,恨社会习俗的偏见,如果自己是男儿身,能参加科举考试,不要说为官仕途,就是到应天府书院当位老师,也是很幸运的事情。
可是,这样的事情对于郑佳煊来说,只是想想而已,因为她是女儿身,科举考试把她拒之门外。
科举发榜,人来人往,但这一切与女性没有关系,只能羡慕那些中榜的男人们。唐代著名女诗人鱼玄机发出了感叹,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在中国几千年封建传统习俗里,男女一直授受不亲,儒家思想强调男女隔离与疏远,严防非夫妇关系的两性有过多的接触,不允许女子与非自己丈夫的任何男子产生暧昧感情,宋代时,士大夫之家、男女之分更为严格,将女性囚禁于一个狭小的天地,象皇宫里,由于女人过多,在皇宫里侍奉女人的男人都要把生殖器割掉,这是极其残忍的手段。
在大男子主义的宋代,女人应成为乖巧的女性,成人后找一家合适的婆家,教夫相子,平平安安地过日子。
鉴于以上社会习俗,女孩子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做官,成了约定成俗的事情,女人无才便是德,也成为约束女人的枷索。
郑佳煊想到这里,心中的怨恨少了许多,自古约定成俗的规矩,谁又能改变得了呢。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想它有什么用,郑佳煊在做着自我安慰,面对现实朝前看,不能内耗消费精力,自造痛苦。
郑佳煊游览完应天府书院,去办公区拜访范仲淹先生。
“范老师好!”
正在伏案看书的范仲淹抬起头,表情吃惊,道:“郑公主,你啥时候过来的?”
“范老师,我刚到。”
“有学生至远方来,不亦乐乎!快坐,我给你沏茶。”
“范老师,您坐,我来沏。”
郑佳煊说着,站起来沏茶。
“回到汴京,你在干啥?”范仲淹问道。
“子随父业,跟随家父做经商生意。”
“再没有读书?”
“很少读书,女孩子读书没用,帮助家父外出贩运货物。”
“郑老板太不像话了,让一个有文化的读书人,外出贩运货物做生意,他真是钻进钱眼中了,出门在外贩运货物,肯定辛苦,把一个漂亮贤惠的姑娘磨练成一个村姑。”
“范老师,您冤枉我家父了,他不让我外出贩运货物,把我安排在后台管财务,我没有听家父的安排。”
“为什么?”
“因为您教我的孝悌文化,心存感恩,我想替家父分忧解难。”
范仲淹听后表情欣慰,道:“你的书没有白读,懂得感恩的人,是最有文化的人。”
“范老师,我没有您说的那么伟大高尚,我只想替父母干点事情,家父年事已高,常年在外贩运货物,已经力不从心,尽孝是儿女的本分,我便与管家陈漾挑出了外出贩运货物的担子。”
范仲淹先生微颔哂之,向郑佳煊伸出了大拇指。
“范老师,咱们书院近几年变化挺大的。”
“你咋知道?”
“我已经把书院游览过了,书院绿化的挺好的。”
“是的,学生读书需要有个好的环境,书院绿化的费用是书院以前科举考试功成的学生,现在在地方上重要岗位履职,为书院捐赠了些银两。”
“这些捐赠银两的学生是书院的骄傲。”
“是的,书院能考出高官要职的学生,书院名声就大了,知名度就高了。”
郑佳煊听了别的学友为书院捐款,正好提到正题上,道:“受这些学友们的影响,我也打算给书院捐赠些银两。”
“那我代表书院感谢你!”
“范老师,这是应该的,我要捐赠五百两银子。”
范仲淹听郑佳煊要捐赠五百两银子,他赶忙劝说道:“郑公主,这有点太多了吧。”
“范老师,不多。”
郑佳煊说话语气从容,底气十足,范仲淹猜想她经商做生意挣了不少的银两。
“好吧,前面的学生捐赠的银两搞了书院绿化,你捐赠的银两就建盖些教室和宿舍吧,近几年书院因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慕名而来的读书的学生很多,教室和宿舍紧张。”
“嗯,可以,捐赠银两由您支配。”
“郑公主,你捐赠的银两专用,书院有专门的财务总管,到时候会定期向你回报捐款的用项及使用情况。”
“范老师,我捐赠银两的用途没有这么复杂,只要支出合理,您放心使用就是了。”
郑佳煊与范仲淹协调好捐赠事宜,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他代表应天府书院接受了这批捐款。
有了郑佳煊的这批捐款,范仲淹建盖了二十间教室和二十间学生宿舍,办学条件得到很好的改善。
在教室、宿舍建好完工之后,范仲淹先生又专门把郑佳煊请到应天府书院验收,并为她在书院内树碑立传,以彰显其助教兴学的善举,激励全社会重视教育,弘扬重教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