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王承恩的一番介绍,崇祯算是对关系自己身家性命的这些单位有了个基本了解。
如今的崇祯虽然贵为皇上,但在这仁智殿里,却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盯着他的一举一动。稍有不慎,必将引起魏忠贤的连锁反应。
极端情况下被魏忠贤直接咔嚓。就算保留一条命,也会成为魏忠贤手中的提线木偶。魏忠贤挟天子以令天下,继续操控朝政。
md,魏忠贤,老子与你势不两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这历史上的崇祯,球本事没有,倒底是怎么搞定魏忠贤的?
崇祯脑壳想得轻疼,也没有想出好办法来。这种绝密的事情,身边又没有合适的人商量,真是头疼。
以后必须整个参谋部,遇见事情,让他们拿出各种可能的利弊得失方案,然后自己进行选择补充。
既然没有好办法,那就只能维持现状,静观其变吧。
……
“皇爷,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吴宗达、詹事府左春坊左谕德日讲起居注官兼翰林院编修孔贞运、翰林院简讨刘宇亮、翰林院庶吉士黄道周拜见。”
“哦,黄道周。”崇祯对其它几个人都没有印象,这个黄道周可是大名鼎鼎,不仅是民族英雄,还是个大书法家。
“请他们进来!”
片刻,吴宗达四人一身丧服走了进来。
“臣吴宗达(孔贞运、刘宇亮、黄道周)拜见皇上。”四人整齐的向崇祯行了五拜三叩大礼。
看这样子又是来向崇祯表忠心的吧。
崇祯按照曾栋介绍的礼仪,不古不今的说道:“诸位爱卿平身。王承恩,搬几把椅子来,坐下说话。”
王承恩、方正化搬来椅子,吴宗达四人恭恭敬敬的坐了一小半屁股。
崇祯也懒得再客气。
若是皇帝对臣子太客气,有损君威,反而不美。大明朝的文武百官那个不是人精。
崇祯随意的寒暄道:“几位这么早就进宫哭奠先帝,真是辛苦了。”
“大行皇帝仙逝,这是我们做臣子的本分。今日我们几个拜见皇上,想毛遂自荐,看看仁智殿里还有什么地方需要人手的不。”
吴宗达作为几人的带头大哥,恭敬的向崇祯说明来意。意思很明显,向新皇靠拢。
“哦。你们衙署里没有什么事情吗?”
“皇上,朝廷安排我们几个一直在负责纂修《实录》、整理历代奏章。真有什么紧急的事务,我们也忙不上。何况,天大的事情也大不了国丧。”
‘嗯,看来是被阉党排挤,都在坐冷板凳。’崇祯瞬间领悟。既然人家都递来了橄榄枝,不管是忠是奸,先接着。
“呵呵呵。听说黄道周写的一手好字,与倪元璐、王铎并称书坛三株树,给朕亮一手如何?”
黄道周很是干脆,一点也不扭扭捏捏:“皇上谕旨,臣莫敢不从。”
“王承恩,笔墨侍候。”
黄道周恭敬的询问道:“皇上想臣写点什么?”
崇祯略一思考,“写点忠君爱国的四字成语,可以裱起来挂墙上欣赏的。”
刷!刷!刷!
黄道周一点都不犹豫,三幅楷书立即成型,‘精忠报国’、‘赤胆忠心’、‘碧血丹心’。
“哈哈哈,不错不错。不愧是大书法家。”崇祯一番表扬,心里想道,这几幅字,若是在400年后,每一幅都至少价值几百万吧。
这有名的书法家就是牛逼,短短几分钟,就可以挣上千万。
厉害厉害、牛逼牛逼。
“皇上谬赞,臣愧不敢当!”黄道周假意的谦虚了一下,他对自己的楷书还是很有信心。
“老黄啊,朕这里差个秘书,以后你就跟在朕身边,有什么要写的,你帮朕写吧。”崇祯略一思考,立即将黄道周留了下来。
不说什么民族英雄,就凭借这几笔字,在这个没有打印机的年代,可以堪比打印机,就当整了台黄道周牌打印机。
何况自己的那几笔字实在是见不得人,有黄道周在,没事可以练练书法。万一哪天,有那个不长眼的非要讨好朕,让朕题字,也可以糊弄糊弄。
“谢皇上。臣誓死效忠皇上,愿为皇上效犬马之劳。”黄道周大喜,也没有文人的酸腐,立即欣然答应并表忠心。
‘嗯,不错,不错,这个老黄还是很上道,情商智商都可以。’崇祯心里赞赏着,又收揽了一员虎将。吴宗达他们怎么安排呢?
一旁的吴宗达三人很是羡慕,这就入了皇上的法眼,字写的好,就是敲门砖啦,回去我也得好好练练。
“吴宗达,还有这两个什么来着?”
“皇上,臣詹事府左春坊左谕德日讲起居注官兼翰林院编修孔贞运。”
“皇上,臣翰林院简讨刘宇亮。”
“嗯,孔贞运,刘宇亮。刘宇亮你是四川人吧?”崇祯听出了刘宇亮的四川口音。
“皇上,臣四川绵竹人!”
“哈哈哈,四川人好!”穿越到这个时代,遇见了四川老乡,川渝一家亲。
老乡遇老乡,两眼泪汪汪。老乡遇老乡,背后掏手枪。
若是遇见漂亮的女老乡,麻雀硬梆梆。
“你们对《永乐大典》了解多少?”崇祯突然话锋一转。
孔贞运立即抢着说道:“皇上,《永乐大典》是永乐年间由成祖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华夏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
“初名《文献大成》,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包含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约37000万字。”
“《永乐大典》汇集了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各辑为一书。”
“涵盖了华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其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有万书之书之称。”
“《永乐大典》完成后一直深藏于禁中秘府。嘉靖皇帝十分喜爱,将其作为自己的案头之书,常备一二帙随时翻阅。”
“嘉靖36年,紫禁城大火,三大殿被烧毁。因怕大火殃及大典,嘉靖皇帝曾一夜之间传谕三四次下令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