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武植还在为整顿整顿龙卫右厢军而发愁时,却不知道一件关系自已终身大事的事情已经在京师的李府之内缓缓进行着。
自从武植向自已的老师苏轼袒露自已与李清照两情相悦,希望老师帮忙提亲,苏轼便将此事牢记于心。今儿个终于盼到了沐休之日,苏轼便携同自已的弟弟苏辙,前往了李格非家中。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见苏轼前来,顿时倍感惊讶,随即便高兴躬身行礼说道:“不知老恩师大驾光临,弟子有所疏忽怠慢,恩师快快请进。”随即把苏轼及苏辙二人引入客厅。
于客厅之内,李格非凝视着眼前恩师那容光焕发、意气昂扬之态,心底不禁泛起阵阵涟漪,暗自叹道:世间之事果真如浮云变幻,难以揣测。
忆往昔,恩师苏轼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仿若阴霾笼罩。彼时,自已亦曾暗自思忖,苏轼恐再难返京。
然命运弄人,谁能料到局势陡然反转,峰回路转之间,苏轼不仅顺利回京,更蒙官家恩宠,受命出任国子监祭酒之要职,且于机缘巧合之下,纳得一位出类拔萃的徒儿武植。真可谓否极泰来,时移世易,叫人唏嘘不已。
“不知恩师及苏师伯前来寒舍,所为何事?”李格非躬身对着两人问道。只因他深知自已的老师和苏轼乃是朝廷命官,无事定然不会登门造访,故而才开口询问。
听到李格非的这番话,苏轼的脸色瞬间变得尴尬起来。
一旁的苏辙面上笑容可掬,缓缓开口说道:“李师侄,今日你师父前来,所为何事,实不相瞒,乃是为了说媒而来。”
李格非闻听苏辙之言,神色不由一愣,随即问道:“我家中唯有李清照这一个女儿,难道说的是她?”
旁边的苏轼这时已然开口说道:“徒儿啊,实不相瞒,正如刚刚你苏辙师伯所说,此次为师前来,乃是受人之托向你来说媒的。你家清照才貌双全,声名远扬,那求亲之人亦是品貌俱佳、且才情不凡。他久闻清照之名,心生爱慕,特托为师前来牵线。为师思来想去,觉得此门亲事倒也般配,你意下如何?”
李格非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说道:“恩师,小女虽已到适婚之龄,可她心思灵动,于诗词一道颇有造诣,寻常之人恐难入她法眼。不知这求亲之人究竟是谁,有何出众之处?”
苏轼捻须而笑,缓缓说道:“此人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于琴棋书画亦是样样精通,且平日为人谦逊有礼,温文尔雅。在那文坛之中,亦是颇有名气,声誉颇佳。
为师暗自思忖,他若与清照结为夫妇,二人定能在诗词之道上相互切磋琢磨,彼此砥砺前行,于那诗词文章的造诣上携手迈向更高境界,如此一来,亦可在这世间成就一段传颂四方的佳话。”
李格非闻罢恩师之言,内心不禁泛起好奇涟漪。他心中明了,自家老师苏轼于文坛地位举足轻重,声名赫赫,能得老师赞誉且视作佳婿人选的年轻人,必是有其独特非凡之处。
思索及此,他赶忙开口问道:“老师,您尚未告知学生,这求亲之人究竟是何方神圣?”
听闻李格非此言,苏轼下意识扭头看向身旁的弟弟苏辙,面露些许踌躇之色。这名字于他而言,着实似有千钧之重,难以轻易出口。毕竟此般情境,乃是为自家弟子向另一位弟子之女说媒,这般微妙且稍显尴尬之事,纵使洒脱如苏轼,一时间也颇感为难,那嘴唇微张又合,终是没能发出声响。
旁边的苏辙看到哥哥的窘态,无奈地轻叹一声,转而轻声对李格非说道:“格非啊,实不相瞒,此次求亲之人,正是你的师弟武植。”“什么?武植?”李格非听了,双眼瞬间瞪大,脸上满是震惊与不可思议。
武植既为自已师弟,李格非对其自是知晓一二。此子才华横溢,虽年仅二十许,却已在朝堂之上崭露头角,官居五品之位。其品行与才情深得官家赏识,常伴君侧,参与朝政要事。观其态势,日后之仕途定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无可限量。
可一想到武植身为自已的师弟,若真与女儿结为连理,李格非心中便莫名泛起一阵难以言说的别扭。
苏轼敏锐地捕捉到他的纠结与为难,当下开口宽慰道:“格非啊,切莫这般愁眉不展、忧心忡忡。你且想想,那武植如今也不过二十岁出头的年纪,恰与你家清照年岁相仿,仿若天造地设的一双璧人。待他们成婚之后,咱们各论各的便是,无需过多拘泥。况且,你或许尚不知情,你家清照与武植实则早就相识,二人暗生情愫,已然两情相悦。”
李格非闻听苏轼之言,心中便已明了,定然是那宝贝女儿又按捺不住,女扮男装溜出门去四处游玩了。他对自家女儿这活泼随性的性子可谓了如指掌,深知其向来不拘小节,常做出些出人意料之事。此刻,听到苏轼所说的这番话,他微微低下头,双眉轻蹙,陷入了沉思之中。
此时在李府的闺房之中,丫鬟小桃脚步匆匆,神色带着几分急切地朝着屋内的李清照喊道:“小姐,小姐,您可知道,我方才在客厅瞧见苏轼苏老大人啦。看那情形,好似是专为武植公子前来提亲说媒的哩!”
李清照闻听丫鬟小桃之言,先是眼眸骤亮,惊喜之色于脸庞一闪而过。瞬即,一抹羞红悄然晕染双颊,她轻咬下唇,带着几分羞涩与期待开口问道:“那父亲可曾应允?”小桃此刻却满脸焦急,连声道:“小姐,奴婢方才只是匆匆瞥了一眼,不敢妄加揣测,只是瞧老爷那神色,似乎不大乐意呢。”
“父亲不允”?李清照那原本满是期待的脸色瞬间笼上一层焦急。这如何使得?她心中暗忖,此事可关乎自已终身幸福,不行,非得即刻去跟父亲说明情况。思及此处,她莲步轻移,旋即毅然提步,径直朝着客厅匆匆走去。
客厅之中,李格非依旧沉浸在沉思之中。他原本是有心将自已的女儿许配给赵家的赵明诚的,并且也跟女儿说起过这件事,然而自已的女儿似乎并不乐意。不过,就在刚刚听到苏轼的那一番话后,他的心里这才弄清楚了其中的缘故。
“既然自已的女儿与武植早已相识,并且两情相悦,再者又是自已的恩师苏轼前来做媒,于情于理,这门亲事答应下来似乎也并无不妥之处”。
想到此处,李格非缓缓抬起头,眼眸中原本的纠结之色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释然与淡淡的欣慰。
而后抬头看向自已的老师,刚要开口说话,就看到自已的女儿急匆匆地向客厅走来,于是又把到嘴边的话咽了下去。
李清照来到门口,放缓步伐,莲步轻移至客厅,身姿婀娜,面容温婉。她先款步走到李格非面前,微微屈膝,福了一福,轻声说道:“父亲大人安好,女儿李清照拜见。”语毕,直起身来,又转向苏轼与苏辙。她莲袖轻拂,再次微微欠身,恭敬地行礼,“苏伯伯、苏叔叔安好,侄女李清照有礼了。”声音轻柔婉转,如黄莺出谷。
苏轼开口说道:“果然才貌俱佳,也难怪我那弟子满心惦记。也罢,今日我既为这月老,便要将这红线牵牢。”
言罢,他微微眯眼,捻须笑道:“清照啊,你与武植之事,我已略知一二。你二人郎才女貌,才情相当,实乃天造地设的一对。”
李清照听闻,脸颊泛起一抹红晕,羞涩地低下头去,却又难掩嘴角那一抹甜蜜的笑意。她轻声说道:“苏伯伯,承蒙您挂怀。我与武植师兄,自相识以来,常于诗词会友中互诉衷肠,彼此心意相通,只盼能得父亲成全。”
苏轼转头望向李格非,眼神中带着几分促狭与期许:“格非啊,你瞧这两个孩子情投意合,咱们这些做长辈的,可莫要做那棒打鸳鸯之人呐。”
李格非无奈叹口气,瞪了李清照一眼,转而向苏轼恭敬说道:“老师莫要再打趣,此事乍听虽乱了些伦常,可他俩既两情相悦,我身为父亲,唯愿清照幸福,怎会不同意?只盼日后他们相互扶持,于这世间,在诗词与生活里皆能得满心欢喜。我这便允了此门亲事,望他们能如老师所言,相互成就,共守白头之约。”
“好!”苏轼闻此畅快应允,声若洪钟,朗笑回荡于厅中。一旁李清照难掩心间欢愉,粉面绽露盈盈喜色,恰似春花初绽。
此时苏辙亦适时进言:“既李贤侄已点头,宜速行事,将婚事底定。武植那后生,年岁渐长,亦盼良缘早成。”其言恳切,目光中满是对这门亲事促成的期待与笃定。
苏轼微微点头,捻须笑道:“苏辙所言甚是,武植那孩子日夜勤勉于公务,也该有个贤内助相伴左右了。格非,你意下如何?”
李格非略作思索,拱手回应:“全凭恩师与叔父安排,小女能得武植垂青,亦是她的福分。”众人稍作商议,便决定将婚期定在三个月后。一来有充裕时间筹备婚礼诸般事宜,二来也契合当下良辰吉时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