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吐谷浑之地,战事的硝烟刚刚开始消散。周围是他那二十余万的杂畜,哞哞哱哱之声在空旷的原野上回响,这些牲畜多得让人发愁,搬都搬不完。
就在这时,薛万均等人快马加鞭赶到。薛万均勒住缰绳,看着眼前的场景,大声笑道:“哈哈,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咱们一起把这些牲畜弄走。”
众人七手八脚地忙活起来,将牲畜一股脑儿地驱赶至大军营地,等待李靖发落。
李靖正在营帐中查看地图,听闻先锋得胜归来,且带回如此多的战利品,那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喃喃自语道:“此番出征,总算不辱使命。”
此时,侯君集等人也进展顺利,他们越过星宿川,一路进军至柏海,与李靖顺利合军。一时间,各路将帅纷纷赶来集合,那场面好不热闹,大军的气势如排山倒海一般。然而,只有高甑生迟迟未到。
李靖皱起眉头,心中有些担忧,也有些不满。等了两日,才看到高甑生慢悠悠地赶来。李靖面色一沉,责备道:“甑生,你为何姗姗来迟?此次出征,军令如山,你这般拖延,若是误了大事,该当何罪?”
高甑生心中不悦,却也不敢当面顶嘴,只是低下头,眼中闪过一丝怨恨,心中暗自想道:“李靖,你如此当众斥责我,让我颜面尽失,我定不会放过你。”
过了些日子,李靖准备继续追击敌军,彻底消灭吐谷浑的残余势力。可高甑生却心怀鬼胎,他暗中活动,在诸将之间煽风点火,试图让大家一起违抗李靖的命令,以此来阻挠大军前进。他对一些将领说:“咱们已经打了这么久,也胜了,再追下去,万一有什么闪失,可就前功尽弃了。而且,那吐谷浑之地,环境恶劣,咱们何必再去吃苦头呢?”有些将领被他说得有些动摇。
就在这时,巧的是吐谷浑遣使来到军中。使者跪地,呈上降表,言辞恳切地说道:“大唐将军,我国愿举国请降。这表文乃是慕容顺写就,我国因兵败主亡,深知继续抵抗只有死路一条,还望将军接纳。”
李靖接过表文,仔细询问使者来历。原来,伏允可汗自缢而死,伏允之子慕容顺为大宁王,当时不在军中,听闻父亲死讯后,急忙赶去奔丧。吐谷浑国内认为此次兵败主亡,全是天柱王一人的过错,于是拥戴慕容顺为主,杀了天柱王,奉表向唐师投降。
李靖得知这些情况后,沉思片刻,决定令飞驿驰奏朝廷。不久,朝廷有诏传来,封慕容顺为西平郡王,仍得统辖旧部。并且命令李大亮驻兵数千,暂作声援。而李靖以下的将领,则一律班师还朝。
大军缓缓开拔,向着长安的方向前进。一路上,士兵们有说有笑,都盼望着早日回到家乡。有的士兵兴奋地说:“终于可以回家啦,我都快忘记长安的样子了。”有的则憧憬着:“回去可得好好吃一顿,再抱抱我的妻儿。”
李靖班师回朝,一路上,百姓夹道欢迎。到达长安后,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李世民亲自为李靖等人授勋,称赞他们为大唐的英雄。
李靖与侯君集等将领归还兵符后便入朝复旨。朝堂之上,气氛庄重而热烈。太宗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之上,看着这些凯旋的将领,眼中满是欣慰与自豪。他一一慰劳诸将,说道:“各位将军此次出征,劳苦功高,朕心甚慰。待论功行赏之后,你们都可好好休息。”在庆功宴上,李靖向李世民讲述了战争中的点点滴滴。
李世民感慨地说:“药师啊,此次出征,你功劳甚大。”
李靖连忙跪地:“陛下过奖了,这都是将士们用命,臣不敢居功。”
随后,便开始犒赏众人,根据功劳大小,赏赐各有不同。
就在大家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时,突然,高甑生站了出来,他神色慌张,却又强装镇定地说道:“陛下,臣有要事禀报。李靖他……他谋反!”此语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大臣们交头接耳,面露惊愕之色。
太宗眉头一皱,脸色变得阴沉起来,他严肃地问道:“甑生,你可有证据?休要胡言乱语。”
高甑生急忙说道:“陛下,臣有证据,广州刺史唐举义可为微臣作证。”
李治站在一旁,瞪大了眼睛,心中满是疑惑。他心想:“李将军怎么会谋反呢?其中必定有诈。”
他看向李世民,李世民的眼神中也透着一丝怀疑,但作为帝王,他深知此事不可轻信,于是下令有司彻查此案。
负责调查的官员们不敢懈怠,立刻展开行动。他们四处寻找线索,询问证人,然而,经过一番仔细的勘验,却毫无实据。这一下,事情变得清晰起来,高甑生是在诬告。
太宗得知结果后,龙颜大怒,他拍案而起:“高甑生,你竟敢诬告忠良!朕本以为你也是我大唐的有功之臣,却不想你如此心胸狭隘,为了一己私怨,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
高甑生吓得瘫倒在地,脸色惨白,口中不停地求饶:“陛下,陛下恕罪,微臣是一时糊涂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但太宗岂会轻易饶恕他,当即下令按照诬告律治罪,判高甑生减死徙边。
下了朝后,李治跟着李世民来到御花园。李治忍不住问道:“父皇,您为何如此生气?儿臣也觉得李将军不会谋反,他一直对大唐忠心耿耿。”
李世民停下脚步,看着李治,语重心长地说:“治儿,你要知道,谋反乃是大罪,关乎国家存亡。若朕轻易相信了高甑生的话,冤枉了李靖,那将会让忠臣寒心,国家也会陷入混乱。朕必须要慎重对待,还忠臣一个清白。”
李治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父皇,儿臣明白了。那高甑生为何要诬告李将军呢?”
李世民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厌恶:“哼,他因李靖责备了他,怀恨在心,便想出这等恶毒之计,想要报复李靖。这种人,实在是可恶至极。”
在李靖府中,李靖得知自己被诬告后,虽然心中愤怒,但更多的是无奈。他坐在书房中,对身边的亲信说:“我为大唐征战多年,不想却遭此小人陷害。若陛下轻信了他,我李靖的一世英名可就毁了。”
亲信愤愤不平地说:“将军,那高甑生实在太可恶了。如今真相大白,也算是老天有眼。”
而高甑生在被押往边境的路上,心中满是悔恨。他想起自己的所作所为,自言自语道:“我真是糊涂啊,为了一点怨恨,就做出这等蠢事,如今不仅害了自己,还连累了家人。”
押送他的士兵听到他的话,不屑地哼了一声:“现在知道后悔了?晚了!你这种人,就该受到惩罚。”
长安城里,百姓们也都在议论纷纷。茶馆里,一个老者摇着头说:“那高甑生真是个小人,居然诬告李将军。李将军为我们打退了吐谷浑,是大英雄啊。”
一个年轻人也附和道:“是啊,还好陛下英明,没有听信他的谗言,不然可就冤枉好人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件事渐渐平息,但它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大唐的朝廷依然在有条不紊地运转着,而李靖等将领也继续为大唐的繁荣昌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背后,却也隐藏着一些微妙的变化。一些心怀不轨的人看到了高甑生的下场,不敢再轻易兴风作浪;而那些忠臣良将则更加坚定了为大唐效力的决心,他们知道,只要自己忠心为国,陛下定会明察秋毫,不会让他们受到冤屈。
在皇宫的书房里,李世民独自思考着。他深知,一个国家的稳定,不仅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繁荣的经济,更需要公正的司法和清明的政治环境。此次事件,虽然有惊无险,但也给他敲响了警钟。他决定加强对官员的管理和监督,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李治在一旁认真地看着李世民,他能感受到父皇的忧虑。他对李世民说:“父皇,儿臣以后也要像您一样,做一个英明的君主,不会让忠臣受到伤害,也不会让小人得逞。”
李世民看着李治,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治儿,你有这份心是好的。但要成为一个英明的君主,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磨炼。你要记住,为君者,当以民为本,以忠为基,以贤为辅。”
在边境地区,士兵们依然坚守着岗位,保卫着大唐的领土。他们听到了高甑生诬告李靖的事情后,都对这种行为嗤之以鼻。一个边境将领对手下的士兵说:“咱们在这吃苦受累,为的就是保卫大唐,保护像李将军这样的忠臣。若是让小人得志,我们的努力可就都白费了。”
士兵们齐声高呼:“我们一定保卫大唐,不让小人得逞!”
而在吐谷浑,慕容顺在李大亮的协助下,开始稳定国内局势。他深知自己能成为西平郡王,全靠大唐的支持,于是积极与大唐合作,学习大唐的文化和制度。他对自己的大臣们说:“大唐乃天朝上国,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才能让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
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大唐如同一艘大船,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平稳地航行着。虽然会遇到一些风浪,但在李世民的领导下,在忠臣良将的共同努力下,它依然向着繁荣昌盛的彼岸驶去。
日子一天天过去,长安的街头巷尾依然热闹非凡。商人们在集市上叫卖着各种商品,孩子们在街边嬉笑玩耍。但在这看似平常的生活中,人们也都在为大唐的繁荣而努力着。无论是官员、士兵,还是普通百姓,都深知自己是大唐的一份子。
在宫廷之中,各种宴会和庆典依旧频繁举行。在一次宴会上,李靖作为重要嘉宾出席。李世民亲自向他敬酒,说道:“药师,此次你受了委屈,朕向你赔罪。希望你不要因此事而心生芥蒂,大唐还需要你继续守护。”
李靖赶忙跪地:“陛下言重了,臣对大唐忠心不二,岂会因小人之举而动摇。臣定当继续为陛下效力。”
在场的大臣们看到这一幕,都纷纷鼓掌,为李靖的忠诚和大度喝彩。
而高甑生在边境的流放之地,过着艰苦的生活。他每天都在反思自己的过错,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大唐的宽恕。但他也知道,自己犯下的罪行太过严重,想要重新回到过去的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了。他只能在这荒凉的边境,默默地承受着自己的惩罚,为自己的愚蠢行为付出代价。
喜欢天皇大帝之老婆是武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