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后每十天须交出一篇文章供我评判,我看完后会按照相应话题给你推荐一些值得借鉴的佳作。”
段书瑞认真的听师傅讲解着后续的学习计划,得知崔景信一个月只需要交两篇时文集时,他表现得很平静。他知道自己技不如人,需要更多的练习。
“修竹,你当下最重要的任务是备考科举,切记不可本末倒置,你明白吗?”陈伯语重心长的说道。
段书瑞仔细琢磨了师傅这句话的意思,觉得师傅应该是让自己不要因为批改作业等琐事影响自己的学习进度。作业一定要放到晚上批改吗?牺牲睡眠时间读书是正确的选择吗?他反思着自己这一个多月的学习状态,觉得是时候做出一些改变了。
“是,师傅。”
“你去把景信叫进来吧,准备上课了。”
自从上次因为熬夜而被严厉责罚之后,段书瑞就再也不敢像从前那般肆无忌惮地熬夜了。如今的他痛定思痛,决定对自己的作息时间做出重大调整。于是乎,他毅然决然地将原本用于批改作业的深夜时光挪移到了清晨时分。他发现自己再早半个时辰起床,走路速度再快一点,是能够赶在学生上课前把作业批改完的。就算批改不完,不是还可以让他们两两交换嘛。这样一来,不仅减轻了自己的工作量,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责任感。想到这里,他得意的勾起嘴角。
每当想到这个巧妙的应对之策时,段书瑞都会情不自禁地得意一笑,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狡黠而满足的笑容。仿佛这一改变不仅解决了眼前的难题,更为他今后的教学之路开辟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段书瑞现下生活很规律,晨起先晨读半个时辰,之后便是去学堂授课,下午跟着崔景信一起学时文课,晚上便写文章和作诗交替着来。他周一做了一段文章,周二就会写诗。即使有时候只能输出一小段文字,或是一句诗歌,他也能感觉到自己在进步。他惊讶的发现,自从他不熬夜后,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听课也更加全神贯注了。
这一天,陈伯领着段书瑞、崔景信二人来到一家书肆。“你们二人读的书还是太少了,导致看问题不深刻,思维有局限。这家书肆是我的一位朋友在经营,你们得空了可以来多看看书,顺便照顾一下他的生意。”陈伯一边说着,一边热情的和老板打招呼。简单交代了几句后,陈伯就离开了。
段书瑞细细打量着书肆内部的布局。室内一片幽静,偶尔只听得见书页翻动的声音。地上铺着做工精美的绒毯,金丝楠木高几上摆着一个越窑青瓷瓶,斜插了几支蔷薇花。往里走是一排排书架,上面密密麻麻的陈列着各种书籍孤本,让人眼花缭乱。
段书瑞对书籍的热爱可谓如痴如醉,他犹如一只饥饿的野狼,贪婪地吞噬着各类书籍所蕴含的知识养分。无论是厚重深沉的史书,还是精妙绝伦的兵法;不管是婉约细腻的诗词,亦或是包罗万象的杂记,都成为了他探索知识海洋的舟楫。
随着日复一日、孜孜不倦地阅读,段书瑞的阅读量与日俱增,而他的思维也仿佛被一双无形的大手逐渐撑开,变得愈发开阔深邃。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时文,如今在他眼中也不再神秘莫测,反而能够透过字里行间洞悉其中的深意和精髓。他感觉这些书籍像一只无形的手,帮他拨开了层层面纱,得以窥见希望之光。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段书瑞像往常一样穿梭于书肆那一排排高大的书架之间。突然,在某个光线昏暗的角落里,他的目光被一本蒙尘已久的古籍吸引住了。这本古籍看上去年代久远,但却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段书瑞小心翼翼地将其拿起,轻轻拂去封面上的灰尘,只见书名龙飞凤舞——《时文杂集》。
他的心跳陡然加速,直觉告诉他这本书可以带给他许多灵感。随后,段书瑞找了个安静的角落坐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这本古籍的研读之中。他先看了书的简介部分,这本书上起南北朝,下迄唐朝,收录了一万余篇文章。其中唐代作品最多,足够他好好研究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周围的世界渐渐模糊,唯有书中古人那独到的治国理政见解在他脑海中清晰呈现。他沉醉于知识的海洋,崔景信连喊他几声他都没听见。崔景信看着他那投入的样子,不太好意思打扰他了。他伸了个懒腰,打算去外面喝杯茶解解乏。
不知过了多久,太阳已经西斜,余晖透过窗户洒在了段书瑞身上。他缓缓合上书本,长舒一口气,心中满是感慨。这些珍贵的思想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他内心深处的智慧之火。此刻,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文章当中。
他拿着书本走到书肆前台:“掌柜的,请问这里的书是否可以外借?”
掌柜抬起头看了他一眼,满脸堆笑道:“对不住这位相公,本店的书概不外借。就是皇帝老儿来了,我也不会为他破这个例的。”
段书瑞心中好生失望,他正准备将书放回原处,掌柜叫住了他:“相公且慢。我见你这段时间都呆在书肆里看书,知道你是好学之人。再加上你是陈大哥的弟子,我就为你破一个小例。你今后可以携带纸笔进店读书,方便你做笔记。你看这样如何?”
段书瑞大喜过望,他正愁不能及时记录灵感呢。他感激道:“谢谢掌柜的,在下以后定会多光顾本店生意的。”
他看着天色不早了,忙急匆匆的赶回陈伯家。段书瑞回到卧房,走到书桌前,提起笔来,思绪如潮水般汹涌澎湃。笔尖在纸上沉稳地游走,一个个凝重的文字凝重地落在纸上。他将从古籍中汲取的智慧与自己的深思熟虑紧密结合,深沉地抒发着对世事的洞悉和感悟。不知不觉中,一篇文风严肃、内涵丰富的时文已然展现在眼前。此篇文章虽不能与那些大家相比,却已经是他近半年来写过最好的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