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昆法租界铁塔路5号的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内,地下党沪昆市委书记、交通大学教授潘玮稻正与自已的妻子李元芳共享晚餐。潘玮稻神情严肃地对李元芳说:“元芳,形势严峻,你必须尽快坐油轮前往港城。我们刚刚牺牲了十多位同志,其中李明远的牺牲对我们沪昆市委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幸运的是,罗艺恒转移得及时,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陕北方面已经派来新的交通运输负责人,我们需要重新建立一条安全的交通运输线。最近,76号电讯侦查车已经在我们周围频繁活动,监听我们的通讯。因此,我们发报的地址必须转移到闸北区,那里有‘一块大洋’和‘毒蛇’提供的安全屋,安全屋内都配备了发报机和逃生通道。”
就在潘玮稻和李元芳交谈之际,屋内突然响起了“一短两长”的暗号声音。潘玮稻警觉地说:“元芳,你注意观察。”潘玮稻小心翼翼地打开四合院的小门,却万万没想到,门外站着的是自已在法国大学的同学蒋隆城,他正是新来的地下党沪昆市委交通负责人。
潘玮稻惊喜地说:“隆城兄,巴黎一别,已经十年未见了。”蒋隆城面带微笑,轻松地回应:“玮稻兄,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潘玮稻顿时醒悟,回应道:“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他热情地邀请蒋隆城进入四合院。
蒋隆城身着灰色长衫,一副沪昆普通人的装扮,提着一个沉重的行李箱走进了四合院。他随手将行李箱丢到一边,一个三十多岁的知性优雅的妇女站在门口,潘玮稻向李元芳介绍道:“元芳,这是我法国巴黎的同学蒋隆城。”蒋隆城礼貌地向李元芳问好:“嫂子好,以后请多关照。”
蒋隆城环顾四周,低声说道:“玮稻兄,形势紧迫,我带来了陕北的最新指示和资金。”他从行李箱中取出一个密封的包裹,递给了潘玮稻。潘玮稻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里面是一份加密文件和几块金条。他点头示意李元芳将金条收好,然后开始仔细阅读文件。文件中详细说明了新的交通线的建立方法和联络暗号。潘玮稻看完后,将文件递回给蒋隆城,后者取出火柴,点燃了文件,确保信息不会外泄。
潘玮稻沉思片刻,说道:“隆城兄,你来得正是时候。我们得立刻行动,确保新交通线的畅通无阻。”蒋隆城点头表示同意,两人开始商讨具体的行动计划。蒋隆城说:“关于给‘一块大洋’记二等功的事,要尽快联络他。”潘玮稻说:“我会尽快安排。”
在紧张的气氛中,潘玮稻和蒋隆城讨论了如何利用新建立的交通线来运送情报和人员,以及如何在敌人的严密监视下保持通讯的隐秘性。他们还计划了如何利用“毒蛇”提供的安全屋作为临时的避难所和联络点。潘玮稻强调了在当前形势下,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不能有任何疏忽。
在夜色渐浓的四合院内,潘玮稻和蒋隆城的对话持续进行着。他们知道,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着地下工作的成败,关乎着同志们的安危。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影响历史的走向,而他们,正肩负着改变历史的重任。正当潘玮稻和蒋隆城在昏暗的灯光下讨论着当前的形势时,李元芳突然打断了他们,她轻声说道:“玮稻,我们得认真考虑一下如何应对76号的电讯侦查。他们越来越狡猾,我们必须采取一些反侦查措施。”潘玮稻点头同意,他知道妻子的直觉一向很准,而且她对无线电技术也有一定的了解。
潘玮稻转向蒋隆城,提出了一个新观点:“隆城兄,除了建立新的交通线,我们还需要一个更安全的通讯方式。我建议使用一种新的密码系统,它必须足够复杂,以至于即使76号截获了我们的电报,也无法轻易破解。”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们可以考虑使用一种基于数学原理的密码系统,就像苏联的同志们正在使用的那种。这样,即使敌人截获了我们的电报,他们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破解。”
蒋隆城沉思片刻后,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我听说苏联的同志在使用一种基于数学原理的密码系统,我们可以考虑采用类似的原理来设计我们的密码。此外,我们可以设置一个虚假的发报点,用来迷惑敌人,让他们以为我们的通讯中心在别处。”他一边说,一边在纸上画出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展示如何布置这个虚假的发报点。
潘玮稻对这个提议表示赞同,并补充道:“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自然现象,比如雷雨天气,来掩盖我们的发报信号。在雷声的掩护下,我们的电报信号更难以被侦测到。”他接着说:“我们还可以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发送电报,比如在电台广播的高峰时段,这样我们的信号就可以混在众多信号中,更难被敌人发现。”
三人继续讨论,直到深夜。他们知道,虽然任务艰巨,但只要他们团结一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们用智慧和勇气书写着属于自已的传奇。他们明白,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关乎生死,每一个细节都必须考虑周全。他们不仅要对抗敌人的侦查,还要在民众中传播正确的信息,鼓舞人心,增强抗战的士气。
在讨论中,他们还提到了如何保护那些参与秘密工作的同志们的安全,如何在必要时迅速转移和隐藏重要文件,以及如何建立一个可靠的物资供应线。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紧密相连,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无懈可击。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他们的行动能够顺利进行,才能确保他们的目标最终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