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棘圜志 > 第53章 保守阻力

正德十三年春,京城。

城南防疫的成功让医改获得了朝廷的首肯,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大的阻力。

太医院议事厅外,一群老医官正围着《医道改革纲要》的告示指指点点。告示上详细列出了第一阶段的改革措施:设立医学堂、改革考核制度、推广新式医术......

"简直是胡闹!"年过七旬的张太医愤怒地拍着案几,"什么医学堂?分什么内科外科?我们中医讲究的是整体施治,岂能如此肢解?"

"可不是么。"另一位白须飘飘的老医官附和道,"听说他们还要改革师徒制度,让那些没有医道世家背景的人也能当太医。这不是存心打乱我们的传承吗?"

就在这时,沈明轩从议事厅里走出来。他手中拿着一摞文件,正是新制定的《医者考核章程》。看到众人,他主动打招呼:"诸位太医,可是对改革有什么意见?"

"意见?"张太医冷笑一声,"沈大人,你可知道我们太医世家传承了多少代?那些医术心法,岂是几本教材就能教会的?"

沈明轩平静地说道:"正因为深知传承的重要,我们才更要改革啊。"

他取出一份统计数据:"请诸位看看,近三十年来,太医院的疑难杂症治愈率在逐年下降。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把传承变成了守旧,把经验变成了教条......"

"数据?"张太医一把抓过那份统计表,"用这些冰冷的数字就想否定祖宗传下来的医道?"

"不是否定,是改进。"沈明轩解释道,"比如说这个病例......"

他翻开病案记录:"上月,一位官员的幼子得了重症。传统方子用了十几副都不见效。最后我们用改良的诊断方法,发现是西洋传来的新病,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才治好。"

"巧合罢了!"另一位老医官冷哼道,"再说了,城南防疫的成功,主要还是靠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方子。那些新奇的玩意儿,不过是锦上添花。"

正说着,一阵骚动从医学堂方向传来。原来是新入学的学生在进行解剖课程,几位保守派太医闻讯赶来,正要阻止。

张若兰正在为学生讲解:"这具铜人模型,完全按照真实人体的构造制作。通过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经络与血管的关系......"

"住口!"张太医怒气冲冲地闯入,"伤天害理!简直是伤天害理!解剖人体,这是要断了我们的阴德啊!"

"张老请息怒。"沈明轩快步上前,"这只是教学用的模型,并非真人......"

"模型也不行!"张太医激动地指着铜人,"我们老祖宗讲究'望闻问切',何曾需要这些邪门歪道?你们这是要把太医院变成西洋人的地盘吗?"

这时,思雨抱着一摞医书走来:"张伯伯,您说得对,'望闻问切'确实是中医的精髓。但您可知道,这铜人模型上标注的穴位,全都是按照《黄帝内经》的记载来的?"

她翻开手中的医书:"您看,这经络图,就是把古籍中的描述具象化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更快地掌握要领。这不正是对传统医术的传承和发扬吗?"

张太医一时语塞。这时,几个年轻太医也凑上前来,仔细对照着医书和铜人。

"原来如此......"一个年轻太医恍然大悟,"难怪最近扎针时感觉更准确了。"

"不止如此。"思雨指着铜人上的某个部位,"通过解剖学的研究,我们发现很多古籍中记载的'奇经八脉',其实与人体的神经和血管系统有着惊人的对应关系。这说明古人的观察是多么精准啊!"

就在讨论逐渐热烈之际,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喧哗。一个学徒慌慌张张跑进来:"不好了!徐大人的公子又发病了!"

众人一惊。徐大人是礼部侍郎,他的小儿子患有一种怪病,经常突然昏厥,多位名医都束手无策。

"情况如何?"沈明轩立即问道。

"比以往都严重。"学徒喘着气说,"徐府已经请了好几位太医,都说......"

不等他说完,张太医已经带着几位老医官准备动身:"我们这就去看看。"

沈明轩叫住他们:"张老,不如让我们一起去?正好可以实践一下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张太医犹豫了一下,终于点头。思雨赶紧收拾医具,特意带上了新研制的听诊器和几味西洋药材。

到达徐府时,院子里已经站满了人。徐大人面色焦急,见到众人连忙行礼:"多谢诸位太医赶来!犬子这次发病很不寻常,求诸位救命!"

书房内,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躺在榻上,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时不时抽搐几下。几位已经到场的太医正在诊脉,面露难色。

"情况不妙啊。"一位太医摇头叹息,"脉象混乱,与以往发病不同。恐怕......"

张太医也上前诊察,眉头紧锁:"确实严重。按理说应该用'镇心安神'的方子,但现在脉象如此,用重药又怕伤及心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让我试试。"思雨拿出听诊器。

"这是什么东西?"徐大人疑惑地看着这个奇怪的铜制器具。

"这是西洋的新式诊断工具,可以听到心肺的声音。"思雨解释道,同时将听诊器轻轻放在少年胸前,认真倾听。

突然,她的眉头一皱:"有些不对劲。沈大人,您也听听。"

沈明轩接过听诊器,仔细聆听后说道:"心跳有杂音,而且......"他又把听诊器移到少年腹部,"这里似乎有积液。"

张若兰也上前诊察:"我刚才把着脉,发现气血运行处有阻滞。会不会是......"

"对!"沈明轩恍然大悟,"这不是单纯的昏厥,而是心包积液!"

"心包积液?"张太医皱眉道,"这是什么说法?"

沈明轩快速解释:"就是心包膜里积存了过多的液体,压迫心脏,所以会出现昏厥、呼吸困难等症状。传统医书中称之为'心包有水'。"

"原来如此!"张太医恍然大悟,"《内经》中确实有类似记载,只是描述不够具体。"

"现在最要紧的是排出积液。"思雨取出银针,"我建议用针灸和汤药结合的方法。张伯伯,您觉得如何?"

张太医仔细思索:"按理说应该用'苓桂剂'化水,但现在病情危急......"

"不如这样。"沈明轩提议,"我们把'苓桂剂'改良一下,加入西医的急救方法。张老您来主持针灸,思雨配合施针,我和张若兰准备药物。"

见张太医点头同意,大家立即行动起来。思雨取出特制的长针,在少年胸部特定位置小心施针。张太医在一旁指导,不时点头称赞她的手法纯熟。

张若兰则按照沈明轩的配方,迅速熬制了一副改良的"苓桂剂"。除了传统药材外,还加入了一些具有快速利尿作用的西药。

"有效果了!"约莫一炷香的功夫,思雨用听诊器检查,发现心音逐渐变得清晰,杂音也在减弱。

果然,没过多久,少年的呼吸渐渐平稳,面色也开始好转。又过了半个时辰,他终于悠悠转醒。

"犬子得救了!"徐大人激动得老泪纵横,连连向众人道谢。

张太医仔细诊了诊脉,满意地点头:"脉象平稳多了。这个'心包积液'的说法很有道理,配合西药的效果确实比单用传统方子要快。"

沈明轩趁机说道:"张老,这正是我们推行医改的原因。中医的理论精妙深邃,只是在某些具体诊断和治疗手段上,可以借鉴西医的经验。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救死扶伤。"

"确实如此。"张太医抚须感叹,"老夫今日可算是开了眼界。这些新式医具,确实能帮我们更准确地诊断病情。"

离开徐府时,夜色已深。思雨整理医具,突然发现听诊器上沾了一滴少年的血。在月光下,那滴血似乎泛着一丝奇异的光芒,让她想起了七星案中的一些未解之谜......

"父亲,"她若有所思地问,"您说这世上,会不会真的存在一些特殊的血脉?"

沈明轩神色一凝,随即笑道:"也许吧。不过对医者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救死扶伤的本心。"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