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幸好眉山离青神不过小半日的车程,牛车也还算平稳,不然王家人就要抓狂了。---
眉山县离益州府近,比青神更加富庶繁荣,眉山县上人潮如织,街道两旁多绸缎庄,摆出来的锦缎富丽堂皇,令人咋舌。售卖吃食的摊铺也很多,还有提篮叫卖的小子老汉,他们提着的篮子里大多是炊饼包子丶鲜桃菱角丶佐食小菜之类的东西。许多沿街商铺都有二楼,平日店家就住在上头,坊市杂糅,城市分区的界限不明,也是此时商业发达的一大特色。
但还是有不涉商业的街道,比如外祖父家所居住的纱縠巷,这里环境清幽,隔绝尘嚣,多居住着读书人家,左邻右舍甚至有家中有人做官的,常有官员到本地上任时前来拜访。纱縠巷中人家基本都过着镇上的中等偏上的生活水平,几乎每家每户的孩子都会读书写字,因此王瑜说此地多神童才子也不无道理。
牛车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大路一直到巷中一户人家门口才停下,王方让驾车的王家院子先等着,因为多年不曾来往,这次回来也是前两天才托人带信过来,还没等赵家回信就过来了,因为赵氏怕她送过来的信到不了赵秀才手里,就被她姨娘私自截留了。
王方亲自上前敲门,等了许久也不见有人应门。眼看这时已经快到午时饭点了,一家人饥肠辘辘,还要顶着大太阳在门口等,来来往往的附近住户都好奇地看着他们。王浮心想,外祖父这小妾还真是上不了台面,不管私底下关系如何,把上门的客人晾在门口,古往今来都是十分没素质的表现了。不过,丢脸的又不是她们王家人,她无所谓再等等,让这位更丢脸。
这时,左边的一户人家把门打开,出来一个五十岁上下的院子,大约是看门的,看着和蔼可亲,问王方:“这位官人是赵家何人?”
“我是赵家女婿,听闻泰山病重,携家眷自青神前来探望。”
“赵家女婿?我记得他们家大娘子是嫁到益州府去了,未曾听说过他家在青神还有什麽亲戚啊。”
他这麽一说,王家人就都知道是怎麽回事了。赵氏也曾说过,她家原来住在乡下赵家宗族聚居的村子,自她出嫁後,便搬到了县里,因为她那位庶长兄的子女要在县里读书,庶姐嫁给益州府的一个富商,因此嫌弃乡下的娘家,为了显摆自己的夫家,就出了一部分钱帮赵家在眉山县上买了一栋房子。赵氏出嫁的前几年,还惦记着娘家父亲和出了家的弟弟,常常派人过来打听赵家动向,这才知道了他们新家的地址,要不然,赵氏回娘家连家门都找不着。
“好教老丈知晓,我家娘子是赵家嫡女,早年嫁到青神王家,因一些陈年往事与赵家很少来往,再加上赵家搬了家,左邻右舍都不知我家娘子的存在,这次回来,叨扰各位了。”说着便作了一揖,从车上取下来一份早就准备好的礼品,送到这个老门子手上,又说:“今日来得匆忙,改日登门拜访,望主家体谅则个。不知老丈能否告知,赵家人这几日可在家中?”
老门子笑呵呵地把礼品收下来,向王方道谢回礼,仔细想了想,对他说:“似是许久未见赵家秀才公了,听闻近日赵家秀才公患了风寒,家中应该有人才是,没见着他们出门。官人若是口渴,不如等我进去问问主家,让官人一家进来歇歇脚,我家娘子最是心善,一定会答应的。”
这话虽然是客套话,却也是真心实意的,毕竟都是左右邻居,谁还不知道谁,赵家秀才公还好,他家那位小娘,啧啧,她做的事,左邻右舍说出来都替她觉得羞耻,背後不道人短长,还是不说为好。面前这位官人文质彬彬,又有礼貌,老门子的心自然偏向了他,他家娘子一向与人为善,想来不会反对他的提议。
王方却不能真的到岳丈隔壁家歇脚,虽然赵家不给他们脸面,但他们有自己的礼节要守,没道理上门拜访,人还没见着,先去了邻居家讨水喝,那才是失礼呢。
王方便笑着拒绝了老丈的好意,仍旧带着家人在赵家门口等。赵氏和四个孩子都坐在牛车中没出去,一来是女眷不宜露面,二来天气着实有些热了,怕晒着孩子,中了暑气。
那个老门子看了看王家的牛车,叹了口气,知道人家守礼,不好再说什麽,便回身把大门关上,向自家娘子回禀门外情况去了。
“娘子,小底问了,敲门的是赵家秀才公的女婿,听说他染了病,带着家眷前来探望的。”
程氏放下手里的针线,好奇道:“赵家没人吗?怎的无人应门?”
老门子便把门口的事说了,又把王方的话复述了一遍,奉上王家的礼物,忍不住又添了一句:“我看天气炎热,便多嘴说了句回了娘子後请他们进门歇脚,这位王家官人却是守礼节的,不肯进门,带着家眷还在门口等候,赵家这事做得也忒不地道了。”
“你做得不错,王家官人也不错,但旁人的是非还是少说为好。”程氏又嘱咐了几句,不让下人们讨论赵家的事。
“阿娘,阿娘,门口停了辆牛车,是谁来了?”程氏刚吩咐使女们摆上午饭,门口便传来了两个儿子的欢笑声,她笑着迎出去,说:“那是隔壁赵家的亲戚,青神来的。”
苏轼把身上两个书袋拿下来,递给使女,接过沾湿的巾帕擦了手,在程氏下首坐下。不一会儿,他的两个姐姐六娘苏双宁丶八娘苏双宜,便从西厢房出来了,似是听到了两人的对话,有些好奇,八娘便笑着问:“这麽热的天,他们怎麽不进去啊?”
“要是能进门,就不会在门口等了。”苏轼让弟弟苏辙在自己身边坐下,仔细地把他的脏手擦干净,给他盛了一碗羹汤,接着问:“赵家在青神还有亲戚麽,怎麽没听说过?”
“别人的事,你打听得那麽清楚做什麽?”程氏盛了一碗绿豆汤给他,嗔道:“今天又带着你弟弟在学里惹事生非了?他的手怎麽脏成这个样子?”
苏辙瞥了苏轼一眼,老老实实地端碗吃饭,不敢说话。
“阿娘,跟我说说嘛!”苏轼不依不饶,他向来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更何况隔壁赵家小子与他还有些“过节”。
“食不言寝不语,吃饭。”
苏轼知道他娘虽然温柔,却也是说一不二的,再问下去晚上估计连肉都没得吃,还不如吃过饭自己去打听,于是他也乖乖坐着吃饭。程氏看着三个孩子,叹了口气。
王浮在赵家门外可就没那麽开心了,她坐牛车坐得屁股疼,又饿得要死,天气还热,真是烦死个人。王瑾还在她耳边叨叨叨地一刻也不停,王浮简直想把他的嘴封了。
“阿娘,他们也太过分了吧!”
“阿娘,我好饿啊!”
“阿娘,我们什麽时候能进门啊!”
“阿娘……”
“八郎,你闭嘴吧,为娘被你吵得头疼。”
王瑾被赵氏一凶,窝回牛车角落,还在嘀咕着什麽。王瑜手里虽然拿着书,可总也不见他翻页,也不知道他在想什麽。三娘的身子比王浮还娇弱,在路上就有点不舒服了,所以靠在赵氏身上休息,可天气太热,她满头大汗,也睡不着。
王浮眼珠子一转,趴在王瑾耳边说了两句话。王瑾瞬间来了精神,爬出牛车跟王方打了个招呼,说十娘饿了,想吃街上的汤面,让他去买,王方不疑有他,就给了钱让他去了。
等王瑾再回来的时候,身後还跟着一个老郎中,王瑾带着他跑过去敲门,那个郎中气喘吁吁地说:“小郎君,你不是说你家外祖父病重吗?怎麽看起来一点都不像啊?你不是在耍我吧?”
“我怎麽会骗您呢?的确是我家外祖父病重了,但是……”话说到一半他突然压低了声音,“但是我家舅舅有点小气,我阿娘担心外祖父的病情,才叫我请了您来,您稍安勿躁,我这就把门叫开。”便又上前去敲门,口中还喊着:“外祖,外祖,我把济世堂的大夫请回来了,您给我开开门啊!”
王方听见王瑾一番胡扯,顿时觉得头疼不已,他看了看牛车,立刻就明白了这是谁的主意。王家人在赵家门口等了半个上午,赵家的左邻右舍都已经知道了,都觉得赵家这事做得不地道,探头出来一看,街上济世堂的李大夫都被请过来了,赵家要是再不开门,真就说不过去了。
苏轼吃过午饭,又不想去午睡了,正闲得无聊,蹲在自家门口隔着门缝观察外边的情况,刚才他家门子已经把上午发生的事情告诉他了,他还有点同情王家人来着,如今这麽一看,王家人也不是吃素的,看来又是一场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