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衆人到了蹴鞠场, 远远就能瞧见苏辙安安静静地坐在棚子里, 程之才和苏轼还有几个平日里交好的夥伴在场上互相对峙着, 王浮打眼一看,
得,王瑾王瑜果然也在其中。
三娘也瞧见了他们两个, 微微跺了跺脚, 对王浮咬耳朵说“今早离家的时候一个说去和乐居,
一个说去苏家看书,结果都来这儿踢球来了,看我回去不告他们一状!”
王浮眯着眼笑, 小姐姐呀,等回去了你肯定不会告状的, 不仅不会告状,
你还会配合他们撒谎打掩护,爹娘虽然不怎麽信大哥的话,但对你的话可是深信不疑哟!
苏辙好静不喜动,蹴鞠这种剧烈的运动他恐怕一辈子都不会碰,顶多在看台上吆喝两句,看见姐姐妹妹们来了,
懂礼貌的他赶紧从凳子上跳下来,同大家打招呼。
“辙哥哥,你怎麽不去踢球啊”王浮明知故问, 几个知情的小姐妹都笑了起来。
苏辙也不恼她们,又坐在了他的小板凳上,
老老实实地回答“哥哥说我还太小了,不能上场踢球,等过两年再带我踢。”他顿了顿,挠了挠头,补充道“我还是更喜欢看哥哥踢球,我不想上场踢球,太累了。”
妈耶,兄控小正太真的好可爱呀!王浮内心的尖叫鸡又开始骚动起来了,谁能想到这个唇红齿白,微微带着婴儿肥的小正太就是後世鼎鼎有名的苏辙呢又有谁能想到,苏辙还是个标准宅男呢
王浮笑过了,就把视线放在了蹴鞠场上,场上一衆少年,个子最高的是王瑾,最灵活的却是苏轼。
蹴鞠类似现代的足球,但玩法却有不同,多是娱乐健身表演性质的。蹴鞠的玩法丰富多样,从单人到多人,从无球门到多球门,主要有两种玩法,即白打和筑球。白打不用球门,比赛双方轮流派出一人,用头丶肩丶背丶膝丶脚等身体部位顶球,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球不能落地。最後由裁判分别打分,技高一筹者方为胜。
白打比较强调技巧性与观赏性,而筑球则更强调对抗性。筑球的球门用彩带结成,中间留一个尺许见方的网眼,称为“风流眼”。比赛双方一般同时派出十二人或十六人,每个球员按照自己的角色,站在不同的位置,承担不同的任务,类似于现代足球的“前锋”丶“後卫”。从球头开球,球在队员之间按规则传递,期间球不能落地,手不能碰球,最後传回给球头,由他射门,如果球过了风流眼,则对方接球,以同样规则传球如果球触网弹回,只要不落地,本队队员就可以接起来,继续传球丶射门。球落地为一筹,一筹之间进球较多的一方为胜,比赛前会规定筹数,最终统计。有趣的是,赢球的一方可以获得银碗丶锦缎,输球一方的球头得把白面抹在脸上,还要接受鞭打。
今天人不够多,他们采用的是“白打”的玩法,王浮看着小小的皮球在各人脚下玩出了百种花样,已经看得目瞪口呆,话都说不出来了。
不过,看着看着,一群高手之间突然出现了一个菜鸟——王瑜。
王瑜在青神的时候很少和王瑾出去玩,毕竟王瑾是公认的不会读书的“浪荡子”,而他王瑜可是背负着整个大房的希望的人,怎麽能玩物丧志呢到了眉山之後,他们的学习没那麽紧张了,还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夥伴,王瑜的天性得到了解放,渐渐也喜欢上了跟着王瑾出去玩,赵氏还说过他,但都被王浮插科打诨混过去了,在王浮看来,王瑜读书已经足够认真了,不能老是逼着他读书,会泯灭他的天性,让他産生逆反心理,在读书这条路上反而走不远。不过,王瑜现在苦恼的事就更多了,毕竟他好像实在没有什麽纨绔天赋。
令人惊讶的是苏轼竟然是球场上最亮眼的存在,难道天才就是什麽都能做得完美的人吗真是让人嫉妒啊。不过身为苏轼第一迷妹,王浮表示,偶像最帅!
少年们远远看见了这边的小娘子们,有意在姐姐妹妹面前露一手,于是跑得更起劲了,一时间赛场上赛况激烈,极为热闹。苏双宓挥舞着手绢,一直站在前面给他们加油,苏轼好像听到了她的呼喊,回过头对着她们笑了笑,他这一笑,就好像晦暗的明珠突然被拂去了表面的尘埃,如此耀眼,连他额头上的汗珠都变得格外不同了起来,王浮觉得,她的心脏被偶像击中了。
他真好看——曾经的万年冰山王浮小姐如是想。
等这一局踢完,少年们就陆陆续续地跑过来休息了,程家的使女们都候在一旁,小桌子上也摆着各色茶点,供人取用。
苏轼今日穿的是便于行动的靛蓝色常服,袖口扎着,很显精神,好似几天不见,他又长高了,明明比王浮只大了不到三岁,却比她高了一个头。他额头很高,因为年纪轻,脸部线条还不明显,但高鼻梁深眼窝是看得出来的,总而言之,苏轼其实是个美少年。王浮捧着脸,呆呆地看了看周围的人,原来她一直关注着苏轼,却没有注意过他的长相,可能是他的文采光芒太盛,搞得她都忽略了他的外表吧。
“和仲哥哥,昨日你给我讲的诗我还没弄明白呢,今天回家你要记得再给我讲一遍!”苏双宓和苏轼的感情应该非常好,她在苏轼面前毫不矫揉造作,大大咧咧的,王浮竟然开始羡慕起了苏双宓,她是苏轼的堂妹,和苏轼一起长大,还能得到苏轼的独家指导,王浮却只是眉山的一个过客,只是他的朋友而已,说不定等苏轼长大了,就不记得有她这麽个人了。
苏轼笑着回她“小妹之命,莫敢不从。”又转身走过来问王浮“《太白诗集》看得如何了女夫子”
王浮一愣,下意识地回答“都看完了。”
“十娘可真是个大忙人,近来都见不着你了,你在忙些什麽研究新菜式吗”
苏双宓见他们俩聊上了天,赶紧撒着娇问苏轼“和仲哥哥和十娘妹妹很熟吗”
“是啊,十娘做饭可好吃了,十娘,你说是不是”苏轼笑吟吟地看着她,眼睛里是璀璨的光芒。
王浮定下心神,决定还是像往常一样与苏轼相处,做得来朋友,是缘分,相忘于江湖,也没什麽不对,至少她会一辈子记得这段时光,记得少年苏轼。于是她解下腰间的荷包,把新炒的五香南瓜子递给他们,请他们品尝。
苏轼这人向来温和有礼,对朋友亲人则很热情,他也不推辞,擦了擦手中的汗就抓了一把瓜子,慢慢地吃起来。苏双宓见苏轼拿了,也伸出小手抓了一把,刚吃了第一个,就睁大了眼睛,赞叹道“真好吃!”
三个人正其乐融融地吃东西说着话,程九娘就领着大家互相认识过了,都是十岁上下的孩子,正是爱热闹的年纪,一个小笑话就让他们笑得前仰後合,连羞涩内向的三娘都笑出了声。
不一会儿,苏双宓就跑到人群中聊天去了,苏轼站在王浮身边,边嗑瓜子边问她“听说你最近一直很忙,就没有去找你玩,再过几天就是七夕了,接下来还有中元节,你也该好好放松一下了,到时候学里放假,我们一起去清水寺庙会玩吧”
“好呀!其实我也没忙什麽,就是帮着爹爹处理一些杂事,和三娘一起研究菜式,你要是想吃我做的菜了,和我哥哥说一声,我叫他们上学的时候带给你。”
苏轼果然很惊喜,不过还是矜持了一下,问她“不会太麻烦你吧”
王浮拍拍胸脯,保证道“我们家三娘可是大厨,一年三百六十天不带重样的,不麻烦。”
“好……对了,七夕你们乞巧吗”因为王家是暂住眉山,苏轼怕他们家不准备过七夕。
“呃……”王浮略微有些尴尬,她摸着鼻子悄声说“我女工不好,到时候阿娘肯定要让我乞巧的,可是我真的好怕蜘蛛啊……”
“我帮你抓蜘蛛吧!”
“真的吗”
“不骗你,算是答谢你的瓜子。”苏轼拍了拍手上的灰尘,看见那边的大部队已经准备去竹林休息了,就问王浮“你和你姐姐在眉山也没什麽朋友,我们家小二娘虽然有些聒噪,但心地善良,我二姐身体有些弱,三姐又不太喜欢热闹,如果你们平日里无聊,可以叫小二娘陪你们出去玩,来我外祖父家也挺好的,表姊妹们都很好客。”
“谢谢苏哥哥,我知道了。”
“不用多礼,嗯,我也饿了,我们也去竹林吧。”苏轼浑然忘却了之前吃进肚子的一大把南瓜子,摸着肚子就说饿了,把王浮笑得不行。偏偏他一本正经,看起来还真是饿了的样子。
于是衆人在竹林里又尝了从和乐楼订的佳肴,九娘说,是她爹爹知道今日她要请兄弟姐妹们赴宴,特意让和乐楼的大厨亲手做的,比他们家的厨子做得好吃多了,有很多新奇的菜肴连他们府上的厨子也做不出来。
三娘在席上抿着嘴笑,连王瑾都看得出来她今天心情极好。王浮知道,她虽然性格温婉,与世无争,可自己研究出来的东西得到了他人的认可,就是榆木脑袋也会很开心。毕竟在这个时候,女子能证明自己的机会很少。
男女各坐一桌,苏轼恰好就坐在王浮背後,她左手边是三娘,右手边是苏双宓,对面坐着程九娘。程九娘是二房长女,蒋氏有心培养她掌家理事的能力,所以处理内外事务的时候也没避着她,王浮前几次来程府,蒋氏都让程九娘陪着她,因此她也知道和乐楼的变化都是王家人带来的,对王家姑娘十分照顾。
程九娘的贴身使女站在桌旁一边布菜,一边讲着这些菜式的讲究之处,大家都觉得很新奇,再加上所有菜肴都是色香味俱全,不知不觉就吃下了许多。
相较于斯文秀气的女孩子们,隔壁男孩子们那桌就显得格外热闹,王浮甚至听到了苏轼调侃王瑾吃得太快,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宴罢,王浮问程九娘要了消食丸,每个人都发了一颗,她一向只吃八分饱,可其他人都还是孩子,又没有大人在场,他们都吃得太多了,连林妹妹般柔弱的苏双宁都用了不少,王浮都瞧见了,她偷偷按摩着自己的肚子,大概是不舒服了。
这一顿,一直被他们引为笑谈,多年之後,各自成家的少年少女们,看着身边大快朵颐的儿女,还是会想起,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後,他们在阴凉的竹林里,不约而同地吃撑了的那一幕。
稍後为你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