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昨夜突然下了一场小雨, 连日的暑气消失殆尽, 果然是“七月流火”, 估摸着天气是要渐渐转凉了。
“四孟逢秋序, 三元得气中。”说的是中元节的时令。
“徂署尚繁郁,大火空西流。兹辰喜佳节, 凉雨忽惊秋。”则印证了中元节後天气转凉的气候特征, 夏日难耐,
街上行人也稀疏,今日中元节,倒是多了不少手拿提篮, 购置香烛纸钱的百姓。
中元节又称鬼节丶盂兰盆节,放河灯祈愿, 祭祀先人, 佛教有盂兰盆会,道士们也会建醮祈祷,普渡孤魂,百姓们都十分重视这个节日。
王浮向来爱过节,今年中元节一家人都在一起,虽然身在眉山, 她的兴致却丝毫不减,陪着赵氏丶三娘准备了一大桌饭菜,还特意多做了苏家的那份,
只等苏轼来取。
王方带着王瑾王瑜一大早就去盂兰盆会了,王浮的舅舅赵悦也就是灵尘大师今日讲经,
许多人都会去听。本来赵氏也想去的,但考虑到这一日清水寺必定人潮如织,带着两个小娘子太不方便了,尤其是王浮,她这个年纪的小娘子正是拐子的重点“关照”对象,所以赵氏决定,晚间带着三娘和王浮去青云桥底下放放河灯就可以了。
王浮同苏轼约定好的中元节逛庙会就这麽泡汤了,苏轼还作了一首打油诗安慰她,把她逗得捧腹大笑。虽说不能逛庙会,但是可以一起放河灯,苏轼说他晚上会来叫她。
入夜不久,外头一阵喧闹,原来是和乐楼的花灯阵到了,和上元节一样,中元节也会有富商大户牵头献花灯,花灯队提着花灯沿着规划好的路线一路走过去,让全城的百姓都能看到漂亮的花灯。王浮在院子里挂上了鲜红的鲤鱼灯,一条条红鲤便跃然于暗夜之中,宛若活物。
外头传来“笃笃笃”的声音,陈三和胡四娘都回家过节去了,王浮便主动去应门,她脆生生地喊道“是谁呀”
外头传来少年愉悦的笑声“十娘,是我。”
“‘我’是谁呀不识得的呀。”声音甜糯动人,小小的尾音俏皮可爱。
少年笑得更开朗,知道她又是故意调笑,一本正经地回她“我是你苏哥哥,带你去放河灯。”
王浮把门打开,外面果然站着一身新衣的苏轼,蓝衣白裳,手里提着竹篮,一如初见。竹篮里是写好了故人名姓和生人愿望的河灯,苏轼怕她没准备,还特意为她多准备了一盏空白的。
“阿娘,爹爹,苏哥哥邀我们去放河灯了!”王浮一路叫喊着,苏轼却丝毫不觉得她粗鲁,反而觉得她质朴纯真。
片刻後,王家一家人都出来了,王瑾手里也提着他们家的河灯,随着苏轼去了他们家往年常放河灯的地方。苏家人也都到齐了,一大群人就四散开来,在河边将河灯一盏盏放下去。
王浮双手合十,闭着眼睛,虔诚地许了一个愿望。
苏轼就在她身边护着她,生怕她掉到水里。
“十娘许了什麽愿”
“愿望呀说出来就不灵了,我不说。”
苏轼也放下一盏灯,轻轻说“今年我的愿望许给十娘,愿十娘平安喜乐,一生顺遂,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
王浮突然就眼眶发热,她装作无事,偏头看了看远处的花灯,嘴里却嘟囔着说“说出来就不灵了呀……”
“若不说,天上的神仙,我的列祖列宗又怎麽听得到呢”
王浮心里酸涨得难受,她知道苏轼的一生是怎麽样的,他自己都没有“平安喜乐一生顺遂”,却把这个愿望许给了王浮,两人相识不过一两月,此时倒像是经年
的青梅竹马。
“苏哥哥。”
“嗯”
“你也会平安喜乐,一生顺遂的。”
“当然,我怎麽能输给十娘呢”他眉目含笑,眼里闪动着潋滟波光,不知是河上星星点点的河灯入了他的眼眸,还是他眼眸里的星光落满了河道。
“十娘,我们回家了!”王瑾在上面叫她。
“来了。”王浮被猝然惊醒,深感自己杞人忧天,未来的事谁也说不清,当下这一刻,他还是那个快活的苏轼。纵然是沿着那样的轨迹再走一遍,他那样一个豁达的人,必定不会像她一样软弱罢
苏轼跟着王浮回了王家,把王浮准备好的饭菜拿上,王浮还想送他,却被他拒绝了“夜路难走,今日外头也乱,我不放心你。”
王浮站在门前,目送苏轼提着巨大的食盒离去,明月如水,拉长了他的身影。
苏轼回到家,苏辙正在门口等他,他瞪着大大的眼睛,问苏轼“这些都是”
苏轼笑着说“同叔今日有口福了。”
苏辙羞涩地笑笑,双眸却明亮,显然很期待。
正好苏家才摆饭,苏轼让使女们把食盒里的饭菜摆出来,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六娘和八娘虽然矜持,却也被吸引住了,她们注意到这些菜肴似乎有点像和乐楼的手笔,便悄悄问苏轼“和仲,你哪里来的银钱订的这麽多菜”
苏轼一愣,反应过来,笑道“并不是从和乐楼订的,这是十娘和三娘姐姐帮我做的,我看阿娘最近食欲不振,十娘擅烹饪,才请了她帮忙。”
“十娘她那麽小,恐怕连菜刀都拿不起来罢”
苏轼一想,好像十娘的确还是小小的一只,不过她以往拿给自己的吃食都是些点心小食,这些要刀工火候才能做出来的宴席菜,大约不是她亲手做的。虽然好像与他的计划有些不符,但这也是十娘的心意,阿娘应该能理解的吧。
程氏从後面厢房出来,见几个孩子都围在桌旁看使女摆菜,不由好笑,问苏辙“同叔饿坏了”
苏辙摇头,眼睛还是盯着桌上的红烧蹄膀。
程氏这才注意到桌上的菜不是她平日里吃的饭菜,看起来似乎也不是他们苏家厨房能做得出来的菜品,苏轼见状,立刻前去解释“儿子看阿娘食不下咽,特意请了王家三娘姐姐和十娘帮忙,整治了这一桌好菜,阿娘快快坐下,这菜都要凉了。”
程氏这麽一听还有什麽不明白的,前几日才说过让他离王家小娘子们远一些,今日他就把人家亲手做的饭菜带回家了,这孩子到底是太聪明,还是不开窍呢
苏轼给他娘夹菜,边夹边说“虽然不知阿娘对十娘有什麽成见,但十娘是个很好的孩子,我一直把她当做小二娘那样的妹妹看待。我与她投契,不论是吃食上还是学问上,都很聊得来,希望阿娘同意我与她来往。”
程氏一言不发,皱着眉头不知说什麽好。怎麽说呢,先前她不同意苏轼与王浮来往是为了断绝两人相恋的可能性,却忽略了他们的年纪,苏轼虽然聪慧,但他在为人处世上向来少一根筋,那王家的十娘,今年才七岁,还是一个小豆丁呢,她着急什麽
程氏释怀了,这才笑着说“和仲长大了,知道孝顺娘亲了,为娘很欣慰。之前不让你与十娘来往,是为了十娘的名声好,既然你把她当做妹妹看待,便也没什麽,注意分寸便罢了。来,你们几个都坐下,尝一尝和仲好不容易带回来的美味佳肴!”
衆人便按着长幼顺序坐下了,待到菜肴入了肚子,便都被这一桌菜征服了,几个小的已经吃过了和乐楼的饭菜,觉得那已经是人间至味了,这一桌更甚
于和乐楼的菜,简直堪比山珍海味。程氏是第一次吃到如此独特的菜肴,顿时觉得前半生吃过的饭菜都白吃了,凉菜爽脆可口,香干回锅肉是肥而不腻,鸡汤鲜香诱人,松鼠桂鱼甜酸适中,还有几道叫不上名的菜,都很合他们的胃口。
程氏直到了这一天,才知道口腹之欲是如此地难以满足,怪不得苏轼总喜欢往王家跑,原来是对他们家的饭菜念念不忘。得知和乐楼也有类似的菜品,程氏立刻决定,日後若是家中有客,就去和乐楼定一桌。
稍後为你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