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其他 > 宋穿之东坡妻 > 第63章

第63章

後来, 乔生就接了王浮让他写志怪小说的活, 有的时候是王浮把搜集来的民间故事让他整理通顺, 润色一下,

有的时候则是王浮提出自己的想法让乔生展开。这种就相当于命题作文,对于乔生来说十分简单, 时间一久, 他就不再满足于写别人的故事,

转而写起了自己脑海中的故事。

乔生没有子女,他的哑巴妻子是他二十七岁那年到乡下娶回来的,他今年三十五岁, 养家糊口颇为艰难,所以不想要孩子。王浮知道他的想法的时候, 真是惊了一把,

这时候的读书人,能有他这种觉悟的,简直是凤毛麟角,谁不是想着要多生几个儿子虽然不想要孩子,但乔生对王浮却是极为喜爱,大概是因为王浮是从心底里尊重他,

他能感受得出来,所以暂时放下了自己的“社交恐惧”。王浮不拿自己当孩子,乔生也不拿自己当长辈, 两人平等交流,就像是好朋友一样。

得知乔生要自己创作,

王浮没说什麽,第一时间表示了支持,只是隐隐提及哪些题材的故事比较受欢迎,还提议他把故事写长一点,以便于连载,能够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乔生从《和乐小报》第三期就开始连载自己的《芙蓉城志异》,“芙蓉城”就是指益州府,五代後蜀皇帝孟昶有个极宠爱的妃子叫做“花蕊夫人”,孟昶为她在成都遍植芙蓉,花开之时,蔚若锦绣,灿若朝霞,成都府也因此被称为“锦城”丶“芙蓉城”。

上一期《和乐小报》发行後就有人问《芙蓉城志异之婉娘》的後续,王浮就说这个故事的後续会发在今天这一期上,所以大家就都来等着买新出的《和乐小报》,先睹为快了。

“十娘这书铺真是生意兴隆啊!看来府城果然是文风阜盛之地,好学者多如牛毛。”文同还在感慨,苏轼却先他一步挤进去拿起一份《和乐小报》,付了钱又挤出来,一边擦汗一边颇得意地说“今日《芙蓉城志异之婉娘》结局,我可不能错过了!”

王浮失笑,原来这个未来的大文豪竟然是《和乐小报》的忠实粉丝,忍不住便揶揄他道“志怪小说里也能看得出科举文章”

苏轼倒是一脸正色“那是自然,你看这《芙蓉城志异之婉娘》,不就写了一个极为精妙的案件,日後当了一方父母官,少不得要和林县令一般断案洗冤,若能像他一般,仅仅通过受害者骨殖就能看出蛛丝马迹,然後抽丝剥茧,还世间清明丶蒙冤者的清白,也是我等读书人之幸啊!”

王浮对他这种说法倒是极为赞同,这也是她为什麽提议乔生融探案于志怪小说,强调探案细节,增强文章实用性和研究价值的原因。宋人骨子里还是崇尚“实用主义”的,跟科举无关的书他们就很少看,比如王瑜,常常对王浮编着的志怪故事不屑一顾,却对朝中某些大臣的诗书文章极为追捧。不实用的东西很难在民衆中传播开来,即使是属于上层建筑的文章,亦是如此。

人们抢购完《和乐小报》,忍不住在书铺里又看了一圈,怎麽前不久赵家书籍铺还是只有寥寥几本基础啓蒙书,这一下就出了许多文人诗集丶文注和游记瞧这满满一架子书!诶这摆书的法子真不错,只要看着书背上的名字,就能找到对应的书,都不用歪着脖子一本本数着找了,而且这封皮也挺括,撑得起整本书。翻开书一看,嚯,这纸质,恐怕是上等的竹纸,怎麽如此洁白厚实又不会沁漏前不久还能隐隐看见的一块块的格子也不见了,印制得很精美流畅,完全不输别的书铺请有名的雕书匠印制的“典藏版”!

价格也公道,比以前便宜不少呢,还愣着干什麽掏钱买呀!

很多人抱着这样的想法买了几本新书,就是那自己不看书,却有几个闲钱

的,看见这书也愿意掏钱买两本送人。

文同也看中了好几本书,和苏轼两个人精打细算,买了十来本,几乎掏空了他们俩的荷包。

买完书,两人相视一笑,都从对方的眼里看到了一丝无奈。

王方跟书籍铺的掌柜交代了几句话,就拖着一麻袋信件出来了,今日董阿大没有跟出来,幸好他们是坐马车来的,不然还不知怎麽回去呢。苏轼和文同帮着王方把信件擡上车,王浮先坐了进去,撩开一边的窗帘把苏轼招过来,悄悄对他说“方才我已经吩咐过了,以後你和文表兄来书铺买书都不用给钱,苏哥哥,你是知道我的脾气的,请一定不要推辞,你们俩看几本书我还是能支持得起的。”

苏轼知道她不在文同面前说是顾及两人的颜面,虽然文家和苏家都有很多藏书,但书这种东西,是越读越多的,以他们俩目前的情况,还不能随意买书,王浮如此盛情,他实在不知道说什麽好。

苏轼想了一会儿,对王浮说“虽然很不好意思,但我还是实话实说了,表嫂这一胎怀相不好,折腾得厉害,近来花销太大,我与表兄都不敢多用钱。我知你心肠好,就算是做好事,亦是处处照顾我和表兄的面子,但施恩太过,万一养出了我的刁钻胃口,反而会伤害你我情谊。十娘若有难处,尽管来找我,这是我作为兄长理应做到的,就算是平时开一些买卖诗文的玩笑,也是无心之举,读书这事,还是我们自己想办法,不能无故坏了你家书铺的规矩。”

王浮垂下头,似乎有些泄气,她早就该知道,男人啊,不论是八十岁的,还是十八岁的,都是好面子的生物,听听这话,怎麽找你帮忙就是你“作为兄长理应做到的”,到我帮忙就是“坏了规矩”呢

不过她也不能再说什麽,再说就惹人生厌了。王浮朝他甜甜一笑,说“那若是苏哥哥想念我家三娘的烧菜手艺,还是可以随时上门的。”

苏轼也笑“这也是做兄长的理应做到的。”

等他们走了,文同又带着苏轼逛了一圈,他也好久没来府城了,许多新鲜事物他都没见过,尤其方才和乐楼那一顿,真是让他回味无穷。显而易见的,这对表兄弟在“吃”这方面有着共同的爱好。

按理说,文同比苏轼大了十七八岁,两人应该有代沟才对,可这两人却偏偏成了挚友,不得不说是文人相吸。

文同悄声问苏轼“昨日子华家那一顿你都没怎麽动筷子,怎麽今日就这麽有胃口了”

昨天文同的同窗好友杜明杜子华设宴替他们俩接风洗尘,在他家里吃了一顿便饭,主菜是一道鳜鱼,这时节的鳜鱼还不太肥美,再加上苏轼幼年被鱼刺卡过喉咙,之後吃鱼都是兴致寥寥,所以昨天他就没怎麽吃菜。

“表兄,你还不知道我我打小就不爱吃鱼,你看今日十娘安排的这一顿,哪里见着鱼腥了她心细如尘,我都不曾对她说过,没想到她能看出来。”

“十娘确实待你极好。今日这些书,如果不是我在,恐怕她还想送给你吧你可不能白拿人家的东西,这样不好。”

“她方才同我说,我回绝了。”苏轼一拍大腿,想起来什麽,嗔怪文同“表兄你今日怎麽这麽多话我们俩习字的纸不够用了,方才忘了买,再去买两刀吧。”

“你这麽一说,为兄还想起来你嫂子让我带两篮子菜回去,她说她想吃绿豆芽了,这可让我上哪给她弄那麽多绿豆芽”

虽然叹着气,两兄弟还是把臂同游,在外面逛了个尽兴,又赶着点去菜摊子买了菜,这才回去。回到家中,文同的妻子李氏迎上来,她身怀六甲,已经五个月了,夫君是个书虫,典型的文人风格,在家里是诸事不管的,但这次为了她想娘家而陪着她到府城来住,李

氏不是不感动的。李氏看了看兄弟俩买的东西,果然又买了宣纸和书,这两个最近在画竹子,不知道废了多少宣纸,也不知道心疼。

文同扶着李氏坐下,问她“今日娘子一个人在家,不会很闷吧”

李氏笑道“孕妇嗜睡,我看了会书,又和小青翻了会儿红绳,剩下的时间都在睡着。官人与和仲去和乐楼赴宴,吃得可尽兴”

“尽兴,尽兴,和乐楼真是名不虚传,改日外带一些回来给娘子尝尝。和仲的这位长辈和蔼可亲,学识也很渊博,他家有位小娘子,与我家和仲关系甚好。”说着便拿一双笑眼去瞧苏轼,李氏会心一笑,也调笑道“哦这位小娘子可是长得天仙一般不然怎麽入得了我们家和仲的眼”

苏轼任由他们俩挤兑,自顾自地倒了一杯茶,慢腾腾地道“十娘自然是好的,她还说要给我们家送新鲜蔬菜来呢。”

李氏惊讶地看向文同“这时节有什麽新鲜蔬菜怕不是贵得很吧”

文同连忙摆手“这也是盛情难却,不过我也答应给她写几篇文章,画几幅画的,你可能还不知道,她家就是那个办了《和乐小报》的赵家书籍铺的主家,这些书都是在她们家买的,价格也比一般的书铺便宜,所以我才买了这许多。”

“那也不合礼数,改日一定要登门道谢,或者把她请来咱们家做做客,官人哟,人家是个小娘子,可不是你们的同窗好友,可以随便互赠诗文的。”

苏轼和文同面面相觑,他们显然不能理解女人们的逻辑,怪就怪王浮表现得太大方成熟了吧。

王浮和王方回到家,打发走杨华派来下拜贴的人,两人都无言以对,自从王浮提出“商行”这一概念而拒绝了杨华的合作要求,他就天天派人来拜访王方,一边在益州府找寻同盟,近来,连周陈贺三人都听说了这事,也派人上门来问。他们当然不知道这个建议是王浮提的,只是从杨华画的大饼中看到了希望,打算找王方商量一下。

王方当然不会傻乎乎地去掺和,他怎麽说都是读书人,而且王浮是提出者,当然知道这里面的水有多深,肯定不会让他去冒险。但从王浮的角度来说,不论是谁,如果能把这个较为先进的经验引入商业,都是她愿意看到的。

“十娘子,十娘子,门外来了个老乞丐,坐在台阶上玩石头,赶也赶不走,这可如何是好”双喜比较活泼,在家里混熟了之後,也渐渐喜欢往外面跑了,有时候她在巷口和别的小姑娘翻花绳,找都找不着,不过一到了饭点,或者王浮外出回来,她就会立马出现在王浮身边,端茶递水,研墨打扇,侍候王浮十分尽心。虽然王浮从不把她们俩当婢女看,但她们俩都一心认为,王浮就是她们的主子。

王浮听到她从二门喊到花厅,嗓子又大,中气十足,深觉这是一个唱美声的好苗子,只是生错了时代,真是可惜了。

“双喜,你不要喊了,我已经听到了,让董阿大去把人送走,多拿半袋米粮给他,哦,对了,拿几个热炊饼给他。”

“娘子,他不肯走哩!我都劝了好几遍了,也不要钱粮,也不要吃食,就坐在门前石阶上不走,说是咱们家门前的太阳好,您说这人,可真是奇怪呀!”

王浮一听,就知道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乞丐,打算亲自去会会他。才刚刚走到後门口,就看见李书文蹲在门口,同那个乞丐理论着什麽,凑过去一听,他们竟然在讨论数学题。

地上画着一个不怎麽规则的圆,内接正六边形和正十二边形,这正是在运用“割圆法”求圆周率。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运用割圆术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後3位,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在刘徽研究的基础上,将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後7位,这个精确度直到一千多年後

才被打破,所以也有人提议将圆周率命名为“祖率”。

祖冲之父子的许多数学成果,包括计算球体的体积的方法都写在了数学着作《缀术》上,《缀术》在唐代被收录进《算经十书》里,成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当时学习《缀术》需要四年的时间,可见《缀术》之艰深,就连《隋书》都说“学官莫能究其深奥,故废而不理”。《缀术》曾经传至朝鲜丶日本,很可惜地是,这本书在大约唐末丶北宋初年的时候就失传了,王浮都没能找到这本书。

“你这样做,不知道要算到什麽时候去,况且你这个圆也不够大,不如来我家,我给你一间房,供你算圆周率。”

“‘圆周率’那是什麽”看上去已经五六十岁的老乞丐捋着自己的胡须,好奇地问。

王浮惊觉自己失言,可她对这个也没有什麽研究,只知道怎麽用现代语言解释,所以她只好拿了根木棍,当做圆规另画了一个圆出来,给老人解释圆周率是什麽意思。

“有趣,有趣,看来小娘子也是同道中人,数术水平不在老朽之下,果然英雄出少年,巾帼不让须眉。”老人哈哈大笑,十分欣赏地看着王浮,自报家门道“在下纪远,受《和乐小报》主人之邀,来做个账房先生。”

王浮恍然大悟,原来是那个解出了数独游戏的纪远,没想到他已经这麽大年纪了,还保持着对数学的热忱之心,真是让王浮羞愧难当。

王浮赶紧朝纪远行了个大礼,表示自己才疏学浅,应执弟子礼,又道“那不过是句玩笑话,让老先生这样的人才当个小小账房,岂不是大材小用在下王家十娘,一时兴起创办了《和乐小报》,那个数独游戏的本意是寻找志同道合之人,共同研究数术,没想到真的招来了金凤凰,老先生若不嫌弃,还请在舍下小住几日,有关于割圆术,我也有些问题想问问老先生。”

纪远十分豪迈地挥挥手,大笑道“没想到你年纪如此之轻,倒真叫我失望,不过,我既然许诺了你,就绝不会反悔,你出的题目我解不出来,自然任凭你差遣。”纪远对王浮的坦诚十分满意,他穿着破衣烂衫而来,就是为了测试王家人的秉性,没想到他们家的使女心善,奴仆向学,就连主人,也是如此蕙质兰心,惹人喜欢。

方才李书文同他闲聊,谈及他家主人计算能力极好,纪远一时忍不住,就拿割圆术显摆起了自己的计算能力,这下见到了王浮,才知道他暗中较了几回劲的竟然是个小娘子,他还一次都没有比过,真是後生可畏啊!

王浮把纪远迎进花厅,请他上座吃茶,待他舒了口气,就迫不及待地问“敢问老先生,可曾见过祖冲之与他儿子合着的《缀术》一书”

“《缀术》失传已久,就连皇宫大内都没有了《缀术》的踪迹,这也是老夫的一块心病,我虽然知道割圆术,也曾经尝试过,但算了几年,总是由于各种各样的意外而中断,恒心毅力皆不及祖氏父子。”

王浮虽然有些失望,却也并不执着,笑着劝慰纪远“当世数学名家又有几位在我看来,纪老先生的数术水平,也是数一数二的了。不知纪老先生可有什麽别的研究成果,能否告知于我,我们共同参详一番,将来若老先生着书立说,我们赵家书籍铺必定倾尽全力推广,要让天下人都知道,数术也是不输儒学丶道学的存在!”

纪远没想到王浮还有这样远大的志向,不过像他这样专门研究数学的人已是凤毛麟角,好不容易有个知己,就算是年纪小点,也无所谓的。他心中也盼望着有一天,数术能高登殿堂,昭示世人,数术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两人一直讨论数学问题到了日落西山,来叫他们吃饭的音娘跑了两三次,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劝着纪远去沐浴更衣,把王浮轰去吃饭了。

王浮就连吃饭都在想着有关数学体系建立的问题,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在世界数学的巅峰之上,明代以後,却几乎毫无作为。中国古代数学偏向于实用和实践,如果贸然引进理论数学的内容,王浮怕他们接受不了,这下有了纪远,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接下来两天,王浮整天都在和纪远讨论数学题,幸好王家藏书多,算学书更多,两人把流传于世的大多数算学书讨论了个遍,纪远身为地地道道的古人,对这些问题有很透彻的见解和研究,王浮把自己的数学笔记拿出来给他看,他竟然很快就领略到了方程丶代数丶微积分和概率论的逻辑。

纪远也震惊于王浮的学识之渊博,更何况这些精妙绝伦的理论,完全不可能是一个七岁小儿自己想的,起初他还想问王浮师承何处,但渐渐明白,这世上也不可能有一个人能教得了王浮。他是一个痴人,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算学,此时已经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之中,王浮的异状,他便不在乎了,只当王浮是生而知之,天降之人。

纪远就这样留在了王家,平时研究算学,闲暇时去书铺学堂教教数术,王浮让他把自己的所有研究成果都用规范的学术语言写出来,于是这个世界的第一篇数学论文就出世了——《论割圆术求圆周率的可行性》,刊登在庆历六年二月十五的《和乐小报》头版头条,作者纪远,出版社为赵家书籍铺,震惊世人。

这篇文章与以往人们看到的任何一篇算学文章都不一样,并不是举例然後给出答案,而是详细地将数学研究的步骤写了出来,也并不注重结果,而是宣扬一种数学研究的思维模式。在这篇文章里,人们也首次见到了阿拉伯数字丶分数丶小数丶运算符号丶定义定理丶假设论证等现代数学才有的东西,对于普罗大衆来说,无异于天书,但对于有识之士来说,这篇文章为他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论文後一版附上了详细注解,把所有新鲜名词都解释了一遍,并倡导人们注重数学的学习,注意学术规范性,鼓励所有人前来投稿。

一时间,整个益州府都在讨论《和乐小报》的这篇文章,虽然大多数人都看不懂,但不妨碍他们对这种高大上的新鲜事物进行讨论。

苏轼和文同也买了新一期的《和乐小报》,因为苏轼只是在府城暂住,所以并没有去上学,而是由文同在家教他,两人都认为这一期《和乐小报》的文章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将会促成一种新文风的兴起。经过讨论,他们还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就想问问王浮这个作者纪远是何许人。

苏轼发了拜贴,王浮下午就回了他,请他和文同夫妻到家里吃饭。因为路也不算远,文同就带着妻子李氏一同前去了。到了王家,刚下马车,就看见赵氏和王方在门口等着他们。

赵氏许久不见苏轼,颇有些想念他,苏轼过来同她行礼,她就立刻揽了苏轼的臂膀,亲亲热热地把他扶起来了。

“和仲啊,你我可有些日子未见了,今日一见,竟觉得恍若经年。”

苏轼回道“婶娘却看着比去年更年轻了,小侄冒昧前来,叨扰了。”

赵氏自然笑着摆手,又与文同丶李氏见礼,侧身请他们进门。

李氏扶着丈夫的手,跟着赵氏进门,这是一栋不大不小的宅子,三进的院落,屋舍显得有些拥挤,因为地处繁华之处,没多少地方做院子,只稀稀落落地种了几棵树。但就算是买个这样的宅子,在寸土寸金的益州府也是得花费不少银钱的。赵氏身上倒没有穿着贵重的绫罗绸缎,首饰也都是很普通的成色,李氏便有些疑惑,这王家,到底是富贵人家还是并不那麽富裕呢

李氏有这样的疑惑很正常,王家人都不喜奢华,家中各种陈设大多是旧时物品,少有新

置的,身上也未曾穿红着绿,做奢靡打扮,他们的银钱,大多用在了王浮的蔬菜大棚丶印刷厂和书铺学堂上,家里的确没有馀钱享受。

李氏陪着赵氏在花厅说话,王浮则带着文同和苏轼去了王方的书房,近来王方似乎迷上了新数学,和纪远在书房一蹲就是一天。要不是纪远以王浮手下败将自称,不肯受他的拜师礼,他就成了王方的老师了。

王方以往对算学是没什麽兴趣的,自从王浮教了他一些现代数学的原理,又来了个精通算学的纪远,他渐渐对数学産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得不说,有了学习动力,他的进度可谓是一日千里,王方自嘲说自己少年时背四书五经都没有这麽勤快的,没想到在这年近不惑的时候又开始了学习。

见苏轼和文同过来,王方把手中的笔放下,给他们介绍了纪远。苏轼见了这一屋子的书,惊得说不出话来,他们苏家也算是藏书颇丰,更别说他外祖家,可比起王家,似乎还是小巫见大巫,王方这间书房里,书架通梁,高处的书甚至要用梯子去取,一个个格子里,摆着各种各样的书籍,光从书背上的名字就可以看得出来,没有一本是重复的。当时纪远愿意留下来,也不是没有垂涎王家藏书的原因。

王家能有这麽多藏书,与王浮喜欢收集书籍有关,也与他们现在做的生意有关,书铺老板若是没有点存货,怎麽卖得出去书这里只是王家藏书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在书铺学堂,那里有一整间屋子,王浮称作“图书馆”,专门安排了人做借书登记的事,凡是王家人,不论主人丶下人还是在王家临时做事的,都有资格去借书看。

纪远揉了揉眼睛,把视线从纸上挪开,问苏轼和文同“听说你们有问题要问我问吧。”对于好学的後辈,纪远有很好的耐性,愿意跟他们多解释两句。

“此次前来,与可想问先生——小数有何意义若一个东西不完整,譬如一文钱,掰开成了半文钱,岂不是毫无意义”

纪远捋了捋胡子,颇为赞赏地说“与可这个问题很不错,在回答你之前,我先给你出个问题,如今我有一块四四方方的地,我将它分为两半,又将其中一半半之,再取一半的一半分为两半,依此类推,我是否能把这块地分完”

“当然能分完!这世上怎麽会有分不完的东西”文同答道。

“不,你永远都分不完这块地,不论你分多少次,你最终还会留下上一次分完的一半。一切的度量都是由我们定义的,如果我将两文钱定义为一文钱,那麽半文钱不就相当于现在的一文钱吗上有星辰宇宙之浩瀚,下有蝼蚁蜉蝣之渺小,怎麽能仅凭日常所见就局限了自己的眼界”

苏轼问“夫子在文章中提出,圆周率可能是一个永远算不完的数,也就是您後面注解的‘无限不循环小数’,那麽计算圆周率是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呢”

“以割圆术算法求圆周率,我们是用正多边形无限趋近于圆形,如果圆周率可以算尽,那麽就是说,圆是不存在的,它实际上是正多边形,这就完全颠覆了我们的认知,世界上将不存在圆滑的曲线,甚至头顶的太阳,也会变成正多边形,这时候的圆周率已经毫无意义了。”

“圆”会不存在真的可能吗这难道不是臆想吗

虽然苏轼和文同都有这种想法,但理智和逻辑告诉他们,纪远说得没错。此时他们的头脑一片混沌,似乎有什麽东西正在生根发芽。

“夫子还说,算学是一切事物的基础,此话何解”

“在这里,我更愿意把‘算学’一名改为‘数学’,万物都在数中,都可以用数学表达,计算只是一种表达,一种过程,万物之理都在数中。譬如这间屋子,建造的时候用了多少材料,尺寸几何,售卖时价钱

几许,虽然这句话说得玄妙夸张了些,但我确实坚信如此。正如文末所说,我们需要对万事万物进行探索论证,这句话是否有道理,也是需要後人论证的。”

这是王浮和他偶然提起的历史发展观,当时是正确的理论,後来也可能成为不正确的东西,所以他们需要探索的是一种普遍适用的规律,便于後人认知事物,这也是数学语言的另一种意义。

苏轼和文同与纪远谈话至黄昏日落,最终完全被纪远征服,当即就要拜纪远为师。他们俩都是聪明至极之人,但纪远对于数学理论的研究已经超过他们几乎千年,自然当得起他们的老师,纪远在王浮处得到了很多需要论证的数学问题,当前正在整理他的数学框架,他很有信心,未来数学将成为与儒学并肩丶甚至超过儒学的存在,他现在急需收一些天资卓越的徒弟,帮助他构建理论框架,苏轼和文同只是开始。

曾几何时,纪远也想收徒,却因为无人愿意向他学习算学而作罢,那时他心灰意冷,打算在深山中了此馀生,没想到峰回路转,他能有这样的际遇。

纪远端起苏轼和文同的拜师茶,轻轻抿了一口,眼角馀光瞥向王浮,她正将书架上打乱了的书归置好,眉眼弯弯,心情甚好,纪远收回视线,大笑了两声。

既拜了师,衆人闲了下来,这才发现外头已经黑魆魆一片,三两灯火燃起,李书文从外头跑过来,气喘吁吁地向王浮说“大娘子说,饭菜已经备好,可以开席了。”

王方便请几人到花厅用餐,王浮和李书文一起走另一条路去了厨房,二娘和三娘正在厨房指点江山,史大娘忙得团团转,见李书文来了,立刻喝斥他“小兔崽子,又跑哪里去了还不快快过来帮你音娘婶子上菜!”

这个不算大的厨房里塞满了人,几个孩子懂事,一个个都来帮忙,洗菜的洗菜,烧火的烧火,揉面的揉面,看得王浮心中暗想我这算不算雇佣童工

李书文撇撇嘴,老实地过去端菜,王浮拉住他,从案上取了一大块糖糕塞到他嘴里,笑眯眯地说“辛苦你了!上过菜就把弟弟妹妹们领回去休息吧,”又指了几盘肉菜和糕点,“这几个菜不用上,前面管够了,你们拿回去加个餐,正长身体呢!”

双喜高兴地蹦起来,跑过来抱住王浮的手臂,如同向好姐妹分享快乐一般,附在她耳边说“十娘子真好!”

史大娘不悦,把案板敲得震天响,训斥双喜“你是下人,娘子是主人,怎麽行事如此轻浮”

双喜吓得立刻松开了王浮的臂膀,王浮却拉着她说“不用管史大娘,她着急忙慌的口不择言,我喜欢你这麽跟我说话。”又对史大娘说“大娘不必焦急,前头都是亲近人,稍微慢点也没关系。不过,说他们是下人的话以後就不要再说了,我带他们回来,不是为了让他们来给我做牛做马的。我是什麽样的人,我爹爹娘亲是什麽样的人,你心里清楚得很,若因资历老而在後院逞威风,欺负这几个年纪小的,就不必再在我们家待了。”

稍後为你更新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