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苏轼把她的手完全握在手心里, 心情一下子从枯燥无味的故纸堆中跳脱出来, 怪道古人都说:“美人冢即是温柔乡”, 原来与喜欢的人分开一刻,都会让人觉得如隔三秋。
“今天做了什么?”
“也没有做什么, 都是些琐事, 看看账本,一日也就消磨过去了。”
苏轼为她拂开低垂的树枝, 握着她的手微微一紧,语气低沈:“不论十娘想要做什么, 都尽管去做吧, 我既求娶了你,也答应过老师, 让你一生平安喜乐,就不应该把你困在家里。”
“苏哥哥,或许我的内心——远比你想象的更坚不可摧呢!”王弗微笑着, “你不必担心我的事, 苏家,也不是困住我的牢笼, 因为有你在。”
苏轼其实是个不可多得的好丈夫,会照顾到妻子加入新家庭后生活和心理上的不适应, 虽然王弗不需要这样的安慰, 但有跟没有,区别还是很大的。
“明日郑大夫就要启程了,我们三朝回门, 正好去送送他。”
“郑大夫要去开封府了?”苏轼之前就听王方说过,王弗婚礼过后,郑为就要上京去为一位友人治病,没想到这么急。
“嗯,苏哥哥,我与你坦白一些事情吧。”王弗早就打算把王家同朝廷的关系说出来,只是一直没找到好的时机,而且也没必要,如果贸然说出皇城司的事,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郑大夫此去,就是为了缓解官家愈发严重的风湿,麻醉药已经初具成效,也试用了好几年了,风湿难以彻底根治,一旦疼得难以忍受,恨不得生剜其肉,用了药,至少能有一夕安眠。”
苏轼沈默片刻,恍然大悟,原来先前朝他射箭的那个人,是这个意思。
“既是夫妻,自然风雨共担,欧阳公数次邀请,爹爹早已意动,想必过不了多久,就要去府城拜访张方平张知府,我与同叔,也要下场考试了,到时候你与阿娘丶阿姐同在家中,记得照顾好自己。”
“不,我要和你们一起上京,不止是我,阿娘丶阿姐还有小石头,都一起去。”
“可是——”
“难不成你觉得自己考不中?还是觉得同叔考不中?”王弗揶揄他,心里却在想,程氏一生都没有走出过益州府,苏氏兄弟高中之后,三苏赶回眉山,却只看到满园荒芜,那个温柔似水的女主人,已经溘然长逝。
程氏去世的原因王弗并不清楚,但山河壮丽,能开阔人心,多让她出门走走,看看天下之大,又有王弗帮忙调理,或许能和八娘一样,多活几年。
“你也知道,我在家是拿惯主意的,等会儿我提出来,你来说让阿娘她们一起上京,免得阿娘心里不舒服。”
“这倒没什么,只是阿娘恐怕不会答应,到了开封,先不说住处的问题,一家人的开销也不是小数,阿娘节俭惯了,恐怕要等我们考中,得到朝廷任命,再行决定。”
“我会劝说阿娘的,你现在的唯一任务,大概就是好好读书了,到时候欧阳公见了你,要考校你的学问,总不能让他觉得你名不副实吧?”
苏轼屈指弹了她的额头一下:“你呀,总想占些口头上的便宜,我就不和你争了,免得你说不过我,哭鼻子!”
王弗摸了摸被弹得有点疼的脑袋,气鼓鼓地说:“我那是受不了你的唠叨,谁说我认输了?”
“娘子说得对。”
“那是。”王弗和苏轼步入花厅,程氏和苏洵已经坐在上首,准备吃饭了,两人连忙把牵着的手分开,各自行了礼坐下。
程氏见他们夫妻恩爱,苏轼的目光一直放在王弗身上,心里有股淡淡的失落感。
王弗从家里带来了两个厨娘,早就安排在苏家后厨了,今天的晚饭就是她们俩做的,与苏家人平日所食殊不相同,苏洵便多问了几句。
“都是一些简单的菜色,但有滋补调理的作用,比如这一道栗子烧鸡,能造血疗虚,适合公爹,这一道百合双耳鸡蛋羹,有滋阴润肺丶止咳降燥丶清心安神之效,最适合阿娘和阿姐食用,这道豆腐干丝,适合官人和同叔这样的读书人,至于小石头,你就吃这个时蔬炒饭好吗?多吃菜,长高高哦!”
“好!”小石头握着木勺,埋头吃了起来。
“新妇有心了。”苏洵夸赞了王弗一句,顺便为程氏夹了几块肉,苏轼便有样学样,给王弗舀了一勺乌鸡汤。
苏辙举在空中的一筷子菜打了个弯,掉进了小石头的碗里。
“谢谢小舅舅。”虽然有些莫名其妙,但懂礼貌的小石头还是脆生生地道了谢,把他夹的清炒核桃仁吃了。
饭后,一家人坐在院子里闲谈,虽说现在已经不算热了,但像这种茶馀饭后温馨的团聚时光,亦是少有,便显得十分难得,倒也不在乎是不是纳凉了。
王弗趁着程氏心情还不错,试探着问苏轼:“官人,你说,东京是什么样的啊?”
在座的除了苏洵,都是连益州府都没出过的“乡下人”,王弗稍微好点,她还跟王瑜一起去过梓州,周边的几个地方也都陆陆续续游遍了。
苏轼觑了她一眼,无奈配合:“不知道,没去过,你问爹爹。”
王弗却转头问程氏:“阿娘,您想象过东京的样子吗?小时候我爹爹给我讲了许多关于开封府的故事,那时我便想着,总有一日要上京去看看。爹爹便说,等我长大了,就让哥哥带我去,说不定还能从金榜底下,捉一个才貌双全的郎君呢!”
王弗主动与她亲近,程氏也不会不给面子,便回道:“记得幼时我爹爹也这么哄骗过我,只不过——”程氏掩面一笑,“我这人惫懒得很,当时只想着在乡下可以随意读书,不必去应酬那些整日上香冶游的官家夫人。”
这么一说,程氏自己倒是先晃了神,往事太久远,久得她都忘了,她的爹爹也曾那般宠溺过她,她的哥哥们,也曾把她当作珍宝,百依百顺。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曾是任性少女的她,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也会变成世俗的妇人,因为儿媳不够端庄文静而阻碍儿子的婚事。
“等公爹丶官人和同叔高中,阿娘就是不想应酬,也不得不应酬了,一门父子三进士,那可是千古佳话,阿娘就应该盛装出游,让那些官家夫人们学习一下,什么叫做‘成功人士背后的女人’!”
苏八娘“噗嗤”一声笑出来,点着王弗的脑袋瓜,嗔道:“你这小嘴怎么就抹了蜜一般,说出来的话又好听又新奇,同叔年纪小,就算下场,也只是试试,不中也无妨。”
“阿姐,不如我们赌一赌,我赌同叔此次定能高中。”
苏辙听她信誓旦旦,好似考试的人是她一般,也觉得好笑,便说:“阿姐,你就与她赌一把,我倒也想看看,考试的人到底是不是姓苏名辙?”
苏轼用膝盖撞了一下苏辙,后者无语失笑,把蹲在一边抓虫子的小石头抱起来,放在膝上玩耍。
“小石头,两个舅舅比起来,你更喜欢小舅舅,对不对?”
小舅舅会给自己夹菜,还会抱着自己玩,选小舅舅没问题,可是除了阿娘,他最喜欢的人是小姑姑——不对,是舅母。“舅舅”和“舅母”的区别他还是知道的,而且阿娘说了,以后还会有一个小舅母,会跟舅母一样疼他呢!
大舅舅苏轼在一旁“虎视眈眈”,小小的人儿只能睁着水汪汪的眼睛,奶声
奶气地说:“我喜欢舅母和小舅母。”
众人都笑破了肚皮,八娘说:“阿娘你看,就连小石头都在操心同叔的婚事呢!”
“说到同叔的婚事,我这里正好有件事要与你商量。”苏洵忽然想起来什么,转头看向程氏,“昨日我舅家也来了人,说到一位表兄家正有个小女儿待字闺中,聪敏毓秀,有意与我家同叔结亲。”
苏洵的舅家史家是四川旧家,世代都在蜀地扎根,有一定的名望,家中虽没有出仕的高官,但在乡间很受百姓尊敬。不过,因为他们是乡翁,家里没有多少银钱,恐怕女儿并不那么好嫁。
程氏明白,苏洵此时提起苏辙的婚事,就代表他心中早有定夺,已经打定了主意,要让苏辙去延续两家的姻亲关系,顺便提携史家。当年苏家吃不上饭的时候,是苏洵的母亲史氏回娘家借粮,才渡过难关,苏洵对他的舅家,有很深的感情,不论苏轼丶苏辙还是死去的景先,总有一个是要娶史氏女的。
儿女们的婚事,她都是做不了主的,现在想想,好歹有个十娘是苏轼自己挑的,也不算“全军覆没”。
“那咱们是不是得开始预备同叔的婚事了?等同叔成婚了,全家人一起上京去,那可就太热闹了!公爹他们下场去考试,我就带着阿娘丶阿姐丶小石头还有弟媳,一起去汴河泛舟,去金明池看榜,去樊楼吃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