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大明:我的学生是朱元璋 > 第16章 变法的本质就是财物的再分配

任以虚闻言脸色都不由得凝重了下来:“胡说八道!”

“他们几代人的努力?”

“只有他们那几代人努力了吗?”

“他们那些田,不还是村里的乡亲们,租着给种出来的?”

“其他人家往上数几代人,难道都在混吃等死吗?”

“历朝历代为什么总有人造反?”

“不就是被他们这几代人的努力,压得喘不过气来了吗?”

任以虚料到老爷子一定会受到阻力,但是万万没想到,就是在这种与世隔绝的山村里,竟然也有人有这种混账想法!

听到任以虚的话,朱元璋就差拍手叫好了。

还没等朱元璋开口,任以虚便在一旁,长叹了口气,语重心长的说道:“老爷子,您得知道,他们越是如此,您就必须越要这么做!”

“龚半伦的事情,不能再咱们村里重新上演了。”

朱元璋跟刘伯温等人闻言均是一愣:“任先生,龚半伦是谁?”

任以虚若有所思的端起茶杯解释道:“清末之时,八里桥血战之后,那西洋人便打进了清廷的京城。”

“而后那女真人派出了求和的大臣,在见到西洋人之后,却发现在西洋人之中,还混杂了不少的中原人。”

“那求和的大臣,当即便指着那些中原人的鼻子痛骂,什么尔等世受国恩,现如今却为虎作怅当汉奸。”

“您知道当时那龚半伦,是如何回复那,求和大臣的?”

“那龚半伦开口便说,我等本是良民,奈何上进之路,被尔等堵死,还被贪官盘剥,衣食不全,只得乞食外邦,今你骂我是汉奸,我却看你是国贼!”

朱元璋跟刘伯温等人闻言,顿时便愣了一下,不过很快,这些人便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两宋之时,中原缺汉奸吗?

不缺!

或者说,哪朝哪代都不缺汉奸。

但是刨去那些口味独特的,正常人谁愿意背上这千古骂名?

还不是被这些所谓的“几代人的努力”给逼出来的?

他们确实是汉奸无可辩驳。

那这些把良民逼成汉奸的国贼,又能是什么好人?

逼出千千万万个汉奸的国贼,你又凭什么高高在上的当什么中堂?

听到任以虚的话之后,小院里的所有人目光,都不由得集中到了朱元璋的身上。

朱元璋的眉头紧锁,死死的盯着任以虚问道:“那,先生的意思是,这个商鞅,咱一定要当?”

任以虚闻言不由得摇了摇头,继续说道:“老爷子,不是当不当的问题,而是如何去当,如何去变这个法的问题。”

“你换个想法去想。”

“他们所谓的几代人的努力,本质上只会降低,土地能够供养的人口极限啊。”

听到这里,朱元璋的心不由得一悬。

“任先生,这种事跟王朝周期也有关系?”

“当有关系了!”

“为什么都是同样一片土地,像是大明就有两百七十六年,但是大宋却有三百一十九年?”

“这中间差出来的这几十年,难道是大宋后面那几个君主,都天纵英姿,敢于变法?”

前宋的历史朱元璋可太熟悉了。

南宋末年那几位还变法?

到最后那几个皇帝加一块,岁数也没成年啊!

上哪去变法去?

说到这里,任以虚不由得深吸了一口气,悠悠的说道:“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是事实证明,无论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

“您就好比那两宋之时,辽、金、元三朝屡次南下,中原生灵涂炭也不尽是坏处。”

此话一出,无论是刘伯温还是朱元璋,都不由得瞪大了眼睛。

这句话,若是被外面朝堂上那些御史言官们听见了,怕是会群起而弹劾。

朱元璋更是不敢置信的看着任以虚问道:“任先生,您是说鞑子南下还有好处了?”

任以虚点了点头继续说道:“不错,确实是有好处的...”

“那些地主、商人、封疆大吏,王孙贵胄也不过就是欺负欺负那些佃农。”

“但是辽人、金人、元人不一样,他们不抢佃户。”

“佃户家里才几个钱?不过就是几只鸡鸭罢了。”

“他们千里迢迢的过来,难道就为了,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

“他们会去抢地主豪绅的财帛,同时还会将那些地主豪绅给杀死。”

“如此一来,每次游牧民族南下的时候,都会彻底打散,两宋的社会财富分配。”

“因为那些游牧民族抢走的,其实是最便宜的东西,而小农经济下,最值钱的东西是土地,这是他们永远也带不走的!”

“因此两宋的百姓,才一直有机会,开荒从而翻身。”

“每一次的金兵南下,实际上就等于是给南宋朝廷搞了一次,小范围的变法。”

还没等任以虚说完,朱元璋跟刘伯温就彻底听傻了。

明明是纵兵劫掠,怎么就成了小范围的变法了?

不敢置信的看着任以虚问道:“任先生,这,这咋又跟变法扯上关系了?”

“变法的本质是什么?”

“就是财物的再分配!”

“什么样的变法,才算是成功的变法?”

“就是要商鞅变法这种,拥有更强大生产力的新贵,取代旧贵,从而使得生产力,得到完全释放的变法,才能被称之为成功的变法!”

“换句话说,您仔细想想,在秦代以前,焉有地主?”

“商鞅变法的本质,就是用地主去取代奴隶主!所以才有了秦王扫六合!”

“此为强国之基,强国之本!”

在一旁的刘伯温,顿时便是眼前一亮。

直到今天以前,刘伯温也只是知道,秦并六国的原因,不过就是秦王奋六世之余烈罢了。

但刘伯温却从来没有想过,秦王奋的六世余烈,具体的烈,是烈在了哪!

事实上,这也是宋朝土地兼并,为什么能够达到,如此骇人听闻的高度的,最根本原因。

并不是所谓的发达的商业,救了大宋。

相反,大宋的商业,即便是在发达,那也是小农经济下的商业。

受限于生产力跟经济基础,他就是把商业运转模式玩出花来,也不过就是一个农业国。

左脚踩右脚还能上天不成?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