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府多功能厅内人声鼎沸。映月巷的街坊们三三两两坐在后排,前排是各路媒体和政府部门代表。LED大屏幕上打出"映月巷更新改造项目说明会"的字样,投影仪的蓝光在半明半暗的会议室里晕染开来。
暖月和张叔坐在倒数第二排。从她的角度可以看到台上主席台摆放着几个座位牌:市规划局、开发商代表、设计方代表。程屿西装笔挺地站在一旁,正在调试PPT。
"这小子今天可真够体面的。"张叔小声嘀咕,"哪像小时候,整天在我店里玩古董,连领带都系不好。"
暖月没有接话。自从三天前拆迁公告张贴出来,她就再没和程屿联系过。但她知道,今天这场交锋在所难免。
"下面请规划设计方代表程屿先生,为大家详细介绍映月巷改造方案。"主持人话音刚落,大屏幕上就出现了第一张效果图。
熟悉的老街在3D建模中焕然一新。青砖黛瓦的风格保留了下来,但增添了大量现代元素。玻璃幕墙映照着古朴的门楼,LED广告牌与雕花木窗并存,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人眼前一亮。
"本次改造将保留映月巷核心区域的历史风貌,同时注入现代商业元素。"程屿的声音很稳,"我们将在保护传统建筑肌理的基础上,提升街区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
台下的媒体记者正忙着记录,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坐在前排的几位领导不时点头,脸上带着赞许的微笑。但暖月注意到,靠近后门的区域,一些上了年纪的街坊们眉头紧锁,有人甚至摇着头叹气。
李婶低声对身边的王大爷说:"他们这些年轻人,画的图纸是漂亮,可哪里懂得这条街的味道啊。"
王大爷摩挲着手中的老怀表,那是他祖父留下来的传家宝,见证了映月巷几十年的沧桑。"我就怕啊,"他叹了口气,"改造之后,这些老物件,老手艺,都得进博物馆了。"
程屿似乎注意到后排的骚动,他清了清嗓子,语气中带着几分安抚:"我们会保留每家店铺最具特色的元素。比如李婶茶馆的雕花楼梯,王大爷钟表店的老式橱窗......"
"那糖果店呢?"有人突然问道。
会场一下子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暖月。程屿的目光也在屏幕和暖月之间游移,他略显局促地调出下一张PPT,展示了更多细节:"这是糖果店改造后的效果图。我们将保留原有的木质门窗和砖雕构件,在内部空间做现代化改造......"
暖月盯着屏幕上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店铺。玻璃橱窗里整齐摆放的糖果,霓虹灯勾勒出的店名,一切都那么光鲜亮丽。可是,那还是她的糖果店吗?
"这个方案充分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市规划局的领导满意地点头,"既保护了传统风貌,又实现了产业升级,很好。"
开发商代表陈总也站起来发言:"我们将投入大量资金,把映月巷打造成集传统文化、休闲购物、文创体验于一体的特色街区。这不仅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更能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台下响起一片掌声,但老街坊们大多神色凝重。李婶扭头对王大爷说:"这么一改造,咱们这些老店还开得起吗?"
"下面是自由提问环节。"主持人宣布。
张叔第一个举手:"我想问问,这些所谓的保护,到底保护了什么?门面改得面目全非,店铺全部现代化,这跟拆了重建有什么区别?"
程屿早有准备:"张叔,我理解您的担忧。但是请相信,我们的设计充分考虑了......"
"我也有个问题。"暖月突然站了起来。会场里的目光瞬间聚焦到她身上。程屿的话音戛然而止,他看着暖月,眼神有些复杂。
"程设计师说要平衡传统与现代,但我想问的是,在这份方案里,传统文化真的有得到尊重吗?"暖月的声音很轻,却格外清晰,"我看到的是玻璃幕墙代替了老门窗,霓虹灯取代了老街灯,连百年老店都要被改造成网红打卡地。这样的改造,究竟是在保护传统,还是在消费传统?"
会场一片寂静。程屿握着激光笔的手微微发紧:"暖月,现代化改造是必然趋势。如果只是简单地修旧如旧,老街区迟早会被淘汰。我们需要......"
"需要牺牲灵魂来换取所谓的发展吗?"暖月打断他,"程屿,你还记得小时候说过的话吗?你说这条街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有它的故事。现在,你要用玻璃幕墙把这些故事都埋葬吗?"
程屿的脸色变得苍白。他深吸一口气:"感情用事解决不了问题。作为建筑师,我必须......"
"是啊,你现在是建筑师了。"暖月苦笑,"可我还是那个守着糖果店的小女孩,还在坚持着那些你说'太天真'的东西。"
场面一时有些尴尬。陈总适时站起来打圆场:"这位小姐说得也有道理。不如这样,我们再组织几次座谈会,听取大家的意见......"
但暖月已经转身离开。她的背影倔强而孤单,像极了当年在糖果店门口执着等待的小女孩。程屿望着她远去的身影,手中的激光笔不知不觉滑落在地。
会议继续进行,但他的心思早已不在效果图上。直到陈总在他耳边低声说:"程总监,这样的感情纠葛可能会影响项目进度。"他才惊醒过来,匆忙道:"不会的。我会处理好。"
夕阳西斜,给政府大楼的玻璃幕墙镀上一层金光。暖月站在楼下的梧桐树荫里,看着那些光影。不知为什么,她突然想起奶奶笔记本里的一句话:"有些事,守着就是对的,不需要太多理由。"
远处传来汽车发动的声音。那辆熟悉的黑色轿车再次出现,缓缓驶过街角。暖月眯起眼睛,似乎看到副驾驶上坐着一个戴墨镜的男人,正在用手机拍摄着什么。
暖月站在原地,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她记得奶奶的笔记本里提到过,二十年前,映月巷也曾面临过一次改造危机。当时是怎么化解的?那些细节,或许就藏在笔记的字里行间。
掏出手机,她快速翻看着昨晚拍下的笔记本照片。有一页特别引起了她的注意:上面记录了一次街坊大会的情况,还提到了一个叫"刘明生"的人。这个名字似乎在哪里见过......
她掏出手机,给张叔发了条消息:"叔,那些老地契,能借我看看吗?"
回到店里,暖月坐在柜台后面,摊开奶奶的笔记本。台灯的光线在泛黄的纸页上投下温暖的光晕。她想起小时候,每到傍晚,奶奶都会坐在这个位置,给她讲述这条街的故事。
正当她出神的时候,柜台上的老式电话突然响起。这是一个很少用的号码,基本只有老街坊们知道。电话那头传来张叔急促的声音:"暖月,你现在方便来我店里一趟吗?我翻出了一些老物件,你得来看看......"
挂掉电话,暖月看了看窗外。夜色已深,但映月巷的路灯依然温暖明亮,就像无数个过往的夜晚一样。她披上外套,锁好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