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巷一反往日的宁静。一大早,街道上就挤满了拿着手机拍照的年轻人。有人对着老街的石板路比剪刀手,有人趴在斑驳的墙砖前自拍,更多的人排在"棉花糖"糖果店门口,等待打卡拍照。
暖月在工作台前忙碌着,额头已经冒出细密的汗珠。昨天的直播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意外爆火,一夜之间涨了十几万粉丝。当她凌晨收到秦漫兴奋的电话时,还以为是在做梦。
"姐姐,能一起拍个视频吗?"一个扎着双马尾的女孩举着手机凑过来,"我可以帮你宣传店铺。"
"不好意思,现在得先准备糖果。"暖月礼貌地婉拒。她的手一刻不停地揉搓着糖浆,这已经是今天第四锅了,却依然供不应求。
砰的一声,后厨又传来锅碗碰撞的声音。李婶慌张地探出头:"暖月啊,糖稀又煮过头了!"
"我马上来!"暖月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刚走到后厨,店铺前台又传来喧哗声。
"为什么不能拍照?又不影响你们做生意!"一个染着黄发的年轻人正在和秦漫争执。
"先生,拍照可以,但请不要爬上柜台。"秦漫耐心解释,"这些都是百年的老物件......"
暖月揉了揉太阳穴。自从店铺走红,类似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年轻顾客们为了拍出更好的效果,总想寻找特别的角度。前天甚至有人差点打翻了张叔借来的古董花瓶。
"暖月,你看看这个。"秦漫递过手机。屏幕上是一条热门视频,拍摄者正抱怨糖果店的糖"太甜了""口味太老气"。评论区更是一片讨论声。
"要我说就该改良配方。""现在的年轻人哪还吃这么甜的东西。""包装也该换个时尚点的。"
暖月咬着嘴唇。这些天她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年轻人的口味确实和老一辈不同,但如果改变配方,还是原来的"棉花糖"吗?
"小林啊。"张叔突然出现在店门口,手里提着两个布袋,"我看你们忙不过来,找了几个老邻居帮忙。"
跟在他身后的是王大爷和刘婶,都是街上的老住户。他们二话不说卷起袖子,熟练地帮忙整理货架、招呼客人。
"张叔......"暖月鼻子一酸。
"别说话,忙你的去。"张叔笑着摆摆手,"对了,那个配方的事,我看还是不能随便改。你奶奶当年就说过,手艺可以创新,但本心不能变。"
暖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她走回工作台,目光落在墙上的照片墙。照片中,奶奶正在制作糖果,年轻的脸上带着专注的神情。那个场景和现在何其相似,只是换了个时代。
"秦漫,我有个想法。"暖月突然说,"我们可以开发新系列,但不改变传统配方。"
"什么意思?"
"比如这个。"暖月拿起一块刚做好的云朵糖,在上面轻轻一划,顿时出现了漂亮的渐变色,"我们可以在外形上创新,让它更适合拍照。包装也可以设计得更年轻化,但糖果本身的味道不变。"
"这主意不错!"秦漫眼前一亮,"我已经能想象它在社交媒体上的效果了。"
就在这时,一位老太太颤巍巍地走进店里。满屋子的年轻人自觉地给她让出一条路。
"闺女,还有小时候那种桂花糖吗?"老太太拄着拐杖,浑浊的眼睛充满期待,"我家老头子住院了,说想吃你奶奶做的糖......"
"有的,您稍等。"暖月赶紧从柜台深处取出一个淡黄色的纸包。那是她特意留着的一批,专门为老街坊准备的。
老太太接过糖果,小心翼翼地放进布包里:"真好,这味道一点都没变。"
目送老人离开,暖月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她更坚定了自已的想法:新与旧之间,一定存在一个平衡点。
"暖月,你快看!"秦漫突然叫起来。她指着手机屏幕,上面赫然是"糖果物语"的官方账号发布的一条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他们最新研发的"复古系列"糖果,包装和造型都模仿了老字号风格。
"他们这是......"暖月皱起眉头。
"抢市场呗。"秦漫冷哼一声,"不过没关系,我们有真材实料。倒是......"她压低声音,"你那封邮件有回应了吗?"
暖月摇摇头。那封发给市文化局的邮件虽然已读,但至今没有明确答复。她知道这关系到老街的命运,但现在最要紧的是把店铺经营好。
"姐姐,我可以直播你做糖果吗?"又一个网红凑了过来。
暖月正要回答,突然瞥见街对面的阴影处,似乎站着个熟悉的身影。她定睛一看,那人已经消失了。
傍晚,送走最后一批客人,暖月终于有机会坐下来喘口气。她打开手机,发现粉丝数已经突破二十万。评论区里,有人在争论传统糖果该不该改良,也有人分享着与老街的回忆。
"我觉得吧。"收拾货架的秦漫突然说,"比起糖果本身,年轻人更看重的是一种情怀。他们向往的不是甜度,而是承载在糖果里的故事。"
暖月若有所思。她想起奶奶常说的话:"糖果不仅是糖果,更是寄托。"现在她终于明白这句话的深意了。
"对了。"秦漫神秘地笑笑,"我已经想好了新的营销方案。不如我们......"
话没说完,手机突然响起。是一个陌生号码。
暖月接起电话,对方的声音让她瞬间睁大了眼睛。挂断后,她的手微微发抖。
"怎么了?"秦漫紧张地问。
暖月深吸一口气:"文化局的电话。他们说......"
窗外已经华灯初上,老街的砖墙上映着斑驳的灯影。风铃在晚风中轻响,宛如叮咛私语。不知是不是错觉,那声音里似乎透着某种预示。
"文化局的电话......"暖月稳了稳心神,"他们说要来实地考察,可能要把老街申报为历史文化街区。"
"真的吗?这太好了!"秦漫激动得跳了起来,却突然注意到暖月凝重的表情,"等等,是不是还有什么条件?"
暖月点点头:"他们要求街区内的商铺必须保持原有特色,不能过度商业化。而且......"她顿了顿,"还要提供更多历史资料证明。"
"这不是正好吗?"秦漫说,"张叔那里不是有很多老物件和资料?"
"问题是时间。"暖月望向窗外,"他们只给了一周时间准备材料。而且......"她压低声音,"如果申报成功,开发商的计划就要全面搁置。"
秦漫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她正要说什么,店门口又传来一阵喧哗。
"请问还有云朵糖吗?我专门从隔壁城市过来的!"一个背着双肩包的女孩探头张望。
"对不起,今天的量已经卖完了。"秦漫歉意地说。
"啊?那明天什么时候开始卖呀?我今晚住在附近就是为了买糖......"
类似的对话这两天不断上演。暖月看着失望的顾客,心里既欣慰又愧疚。突然,她注意到女孩手里拿着的是"糖果物语"的袋子。
"你也去了对面的店?"
"是啊。"女孩不好意思地笑笑,"他们说也有老字号配方,但是吃起来感觉不太一样。还是想尝尝您家的原味。"
送走女孩后,暖月陷入沉思。她打开手机,浏览着各个平台上关于糖果店的评论。有赞美,有吐槽,也有建议。其中一条评论引起了她的注意:
"喜欢这家店不仅因为糖果好吃,更因为能感受到坚守传统的诚意。希望它不要因为网红而改变本质。"
"秦漫。"暖月突然说,"我想到解决产能和创新的办法了。"
"什么办法?"
"我们可以把糖果分成两个系列。传统系列保持原配方和工艺,专门给老顾客和真正懂得欣赏的人。另外开发一个'新意系列',在保持基础配方的前提下,在外形和包装上创新。"
"这个主意不错!"秦漫眼睛一亮,"可是人手怎么办?现在就咱们忙不过来。"
"我已经想好了。"暖月笑着说,"记得王大爷的孙女吗?她学的就是食品工艺。还有李婶家的小芳,一直想学做糖果......"
正说着,手机又响了。是程屿发来的消息:"听说你们店火了?需要帮忙吗?"
看到这条消息,暖月心里涌起一丝暖意。这些天虽然没见面,但她知道程屿一直在关注着这里。
夜深了,店铺总算收拾妥当。暖月站在门口,看着空荡的老街,想起白天的热闹景象,恍如梦境。街对面"糖果物语"的霓虹灯还亮着,像一只窥视的眼睛。
"暖月。"秦漫收拾好最后一件东西,"明天我约了几个新媒体来采访,你要不要准备一下?"
"好。"暖月点点头,忽然想起什么,"对了,明天要多准备些桂花糖。"
"怎么了?"
"直觉吧。"暖月神秘地笑笑。她没说的是,今天那位买桂花糖的老太太,让她想起了很多事。有时候,坚守传统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传承和寄托。
回到家,暖月打开电脑,开始整理申报材料。屏幕前,她的影子被台灯拉得很长。在一堆老照片中,她无意间发现了一张泛黄的剪报。上面的日期显示是1998年,正是奶奶笔记本上反复提到的那个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