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浪漫青春 > 时光里的棉花糖 > 第44章 内部矛盾

李婶的茶馆里传来急促的争吵声,打破了映月巷清晨的宁静。暖月推开茶馆的木门,浓郁的茶香还未扑面而来,就听见了王大爷激动的声音:"你这是见钱眼开,要背叛大家!"

茶馆里气氛紧张,十几个街坊分坐两旁,中间似乎形成了一道无形的界限。暖月一眼就看到了李记糕点的老板娘正低着头抹泪,而王大爷站在那里,手里的茶杯都在微微发抖。

"我也是被逼的啊!"李老板娘突然抬起头,眼里含着泪水,"昨天晚上,我儿子打电话来说已经在新商场看好了铺面。他说现在不搬,过几天连补偿款都拿不到了......"她的声音有些哽咽,"我这把年纪了,总不能给儿子添麻烦。"

王大爷气得胡子直抖:"你这是上了他们的当!他们就是想挑拨离间,分化我们......"

"老王,你也消消气。"张叔端着茶壶过来,声音低沉,"每个人都有难处。"他给王大爷倒了杯新茶,浓香四溢,却掩不住空气中的火药味。

暖月看到茶馆角落里坐着几个年轻的店主,他们正在低声议论。走近一听,是在讨论补偿方案的细节。她的心沉了下去,看来人心确实在动摇。

就在这时,程屿推门进来。他刚从市规划局开会回来,西装还一丝不苟,只是眉头紧锁。"我刚得到消息,"他环视四周,声音沉稳,"开发商确实在暗中活动,他们打算逐个击破。"

这句话引起一阵骚动。有人问:"真的只有三天时间吗?过期补偿真的会减半?"

程屿摇摇头:"这是他们的伎俩。根据政策,只要文物评估没有完成,拆迁就不能强制执行。"

"可是......"一个年轻店主站起来,"我们能扛得住吗?你看看前两天网上的风波,再这样下去,生意都要黄了。"

李婶端着一壶新茶走过来,轻轻放在桌上:"来,大家都消消气,喝口茶。"她的动作依旧从容,仿佛几十年如一日地泡着这些茶,安抚着每一个来喝茶的人。

暖月深吸一口气,站到茶馆中央:"各位叔叔阿姨,年轻的老板们,我知道大家都有顾虑。"她的声音不大,却让躁动的茶馆安静下来,"我想给大家讲个故事。"

她从包里拿出一本老照片,那是昨晚整理出来的。"1998年,老街第一次面临拆迁。那时候,补偿款比现在还要高。"她翻开照片,展示给大家看,"但是奶奶和叔叔阿姨们坚持下来了。为什么?就因为大家知道,这条街不仅仅是几间房子,更是我们共同的家。"

照片传递着,有人认出了年轻时的自已,有人指着照片里的老店铺喃喃自语。空气中的火药味渐渐被回忆的温度化解。

程屿接过话题:"其实,我刚才去规划局,不只是开会。"他打开随身携带的文件夹,"我请教了几位专家,他们认为我们可以申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一旦申请成功,不仅能保住老街,政府还会有专项资金扶持。"

这个消息让大家眼前一亮。张叔第一个站起来:"对,我收藏的那些老物件,都可以作为申请材料!"

李婶也开口了:"我这茶馆,可是清朝末年就开始营业的。柜子里还收着当年的茶票呢!"

渐渐地,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人提议成立街区自治委员会,有人建议办个老物件展览,甚至有人想到要给老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刚才还剑拔弩张的气氛,居然奇迹般地缓和了。

暖月松了一口气,她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突然明白了一件事:老街最宝贵的,不是那些老房子,而是这些人,是他们共同的记忆和情谊。

"对了!"王大爷突然想起什么,"明天就是中秋节了。要不,我们办个老街中秋会?就像以前那样,每家出一道拿手菜,大家一起赏月。"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众人响应。李老板娘擦干眼泪:"我来做艾草糕!"张叔也说要拿出珍藏的老月饼模具。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街道办的小张气喘吁吁地跑进来:"有个好消息!文物部门的专家明天要来考察,让大家做好准备!"

茶馆里顿时欢声雷动。暖月看着这一幕,眼眶有些湿润。她感受到程屿悄悄握住她的手,温暖有力。

"铛——铛——铛——"钟楼的晨钟准时响起。阳光透过茶馆的窗棂,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暖月知道,这个早晨,老街又一次经受住了考验。但她也明白,这样的考验还会来,而且可能会更严峻。

她看向程屿,他的眼神告诉她:一切才刚刚开始。窗外传来收拾店铺的声响,新的一天,新的战斗,即将展开。

暖月看着窗外逐渐热闹起来的街道,心里盘算着接下来的计划。明天文物专家到访,每一处细节都不能疏忽。她正想着,突然听见李婶轻声说:"暖月啊,过来坐。"

李婶的老藤椅前放着一盏青花茶具,那是她接待最亲近的人时才会用的。"你奶奶在世的时候,最喜欢这个茶具。"李婶熟练地泡着茶,动作轻柔,"每次遇到难事,她都会来喝杯茶,静静地想。"

热气氤氲中,暖月仿佛看见了奶奶的身影。她突然明白了什么,转身对大家说:"各位叔叔阿姨,我有个提议。明天专家来访,不如我们每家都准备一样最有代表性的老物件,讲述它背后的故事。"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大家的赞同。王大爷第一个响应:"我那座民国时期的座钟,可以见证老街的时间流转。"

"我家还留着外婆传下来的手工糕点模具。"李老板娘的眼睛亮了起来,"都是纯手工雕刻的,每个花纹都有讲究。"

张叔摸着下巴思索:"我这两天正好收到一批老照片,是以前在老街拍的,咱们可以办个小型影展。"

程屿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着每个想法。他的建筑专业背景让他特别懂得如何展现老街的价值:"我可以绘制一张老街文化地图,把每家的故事都标注上去。"

讨论越来越热烈,连刚才还想要接受补偿的年轻店主们也加入进来。他们提出用新媒体的方式记录这些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老街的魅力。

"叮铃铃",茶馆的门铃突然响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了进来,大家都认出来了,是已经搬走的老裁缝周师傅。

"我听说明天要办展览。"老人家颤巍巍地放下一个木箱,"这是我珍藏的老裁剪工具,还有一本老街坊的量体本。每一笔记录,都是一段故事啊。"

李婶赶紧给周师傅倒了杯热茶。老人喝了口茶,眼睛湿润了:"这味道,还是记忆中的好。"他环顾四周,"我搬到新房子是舒服了,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那边的邻居,连个招呼都不打。"

这番话让大家都沉默了。暖月握着老人的手,感受着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掌传来的温度。这就是老街的意义,不仅是一砖一瓦,更是几代人情谊的见证。

傍晚时分,暖月和程屿在整理收集来的资料。夕阳透过窗棂,在地上画出斑驳的光影。"知道吗?"程屿突然说,"今天我看到了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是什么?"暖月抬头问。

"是人心。"程屿指着窗外熙熙攘攘的街道,"是这些舍不得分开的街坊,是数代传承的情谊。这才是最该保护的。"

暖月点点头,想起奶奶常说的话:人心齐,泰山移。或许,这就是老街能屹立百年的真正原因。

夜幕降临,街坊们陆续回家,但茶馆的灯还亮着。李婶特意留了几位老人,他们围坐在老茶桌前,开始回忆那些年老街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像一颗珍珠,串起了时光的项链。

钟楼又一次敲响,悠扬的钟声飘荡在夜空中。暖月站在茶馆门口,看着熟悉的街景,心中充满希望。她知道,有这些可爱的人在,老街就永远不会消失。

程屿从身后轻轻搂住她的肩膀:"明天会更好。"暖月靠在他温暖的怀里,深深地呼吸着夜晚的空气。老街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他们,就是故事的见证者和守护者。

远处传来收摊的声音,烧烤摊的烟火气息飘散在晚风中。这一刻,暖月忽然明白,这些平凡的烟火气,才是一条街最动人的魅力。而这份魅力,值得他们用尽全力去守护。

"走吧,"暖月对程屿说,"明天还有很多事要准备。"两人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暮色中,只留下一盏茶馆的灯,在夜色中温暖地亮着,就像老街不变的守候。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