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文化局会议室里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老式吊扇吱呀作响,带着一丝闷热。暖月和程屿坐在长桌一端,面前摆满了厚重的申请材料。从昨天见过李教授后,他们连夜整理了所有档案资料,纸页边角早已被翻得微微卷起。暖月悄悄整了整有些皱了的衣角,试图平复紧张的心情。
程屿则显得从容许多。他站在投影屏幕前,西装笔挺,声音沉稳:"这是建筑测绘的详细数据。我们对映月巷27处历史建筑都进行了实地测量,每一处的结构特点都做了详细记录。"他指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图纸,目光坚定。
坐在对面的几位文化局官员神情各异。暖月注意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官员不时轻轻点头,眼中闪烁着赞许的光芒;而旁边戴着金丝眼镜的王处长却始终皱着眉头,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
"这些骑楼建筑确实很有特色。"老官员放下资料,身体微微前倾,"但是,光有建筑价值是不够的。文化遗产保护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他的语气虽然温和,但透着一股不容忽视的严肃。
早在准备阶段,程屿就预料到了这个问题。他迅速切换到下一页PPT,声音越发坚定:"这是我们收集的历史文献证据。从清康熙年间开始,映月巷就是重要的商贸集散地。特别是这个'映月商号',在乾隆年间就已经是江南著名的商户。"投影的光线映在他脸上,勾勒出坚毅的轮廓。
投影图像上,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和文献资料一一呈现。程屿继续说道:"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了很多文化名人在此活动的记录。比如著名的《红楼梦》评论家脂砚斋就曾在这里居住,留下了大量游记和题词。这些都证明了映月巷深厚的文化底蕴。"
王处长终于放下手中的钢笔,开口说话,声音带着一丝犹豫:"这些历史价值确实很高,但是..."他推了推金丝眼镜,欲言又止,"现在的问题是,这片区域已经规划了商业开发项目。如果改为文物保护,涉及的利益调整会很复杂。"
就在这时,会议室的门被突然推开,发出一声闷响。陈总带着两个西装革履的助理大步走了进来,皮鞋在地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他脸上带着似笑非笑的表情,目光在房间内扫视一圈。
"王处长说得对,"陈总不等人让座就直接坐到会议桌旁,声音里带着一丝傲慢,"这个项目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如果现在改变规划,损失谁来承担?"
暖月感觉一阵紧张,手指不自觉地抓紧了裙角。她能感受到陈总话语中的威胁意味。但很快,她深吸一口气,让自已镇定下来。奶奶的叮嘱在耳边响起:"记住,只要心里装着光,黑暗就永远不会得逞。"
正在这时,会议室的门再次被推开。张叔带着几位头发花白的老街坊走了进来。他们每个人手里都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些老物件,那些东西虽然泛旧,却被擦拭得一尘不染。
"各位领导,"张叔的声音有些颤抖却格外坚定,"我们也想说几句。这条街不仅是几栋房子,更是我们几代人的记忆。"他说话时,腰板挺得笔直,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
张叔轻轻放下一个包着红布的木盒,动作庄重得如同在进行某种仪式:"这是一百年前的商会徽章,后面还有当时的会议记录。每一笔都记载着老街的兴衰。"他轻轻掀开红布,铜质徽章在灯光下泛着古旧的光泽。
李婶接着拿出一套包得严严实实的青花茶具:"这是乾隆年间的官窑仿品,一直在我们家传了五代。每一道裂纹都是岁月的痕迹。"她的声音里带着深深的自豪。
其他老街坊也纷纷拿出珍藏多年的老物件,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述着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暖月注意到,那位老官员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甚至激动得有些发红。
"有意思,太有意思了。"老官员站起来,仔细端详着那些老物件,"这些都是活的历史见证,比任何文字记载都更有说服力。"他的声音有些哽咽。
程屿抓住这个机会,补充道:"我们还做了一个详细的口述历史采集。"他快速打开笔记本电脑,播放了一段提前剪辑好的视频。画面中,一位满头白发、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在讲述解放前后映月巷的变迁。
"等等,停一下。"老官员突然说,"这位老人是谁?"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惊讶。
"这是我爷爷。"出乎所有人意料,一直持反对意见的王处长开口了,声音有些发颤,"没想到他还记得这些事。"
会议室里突然安静下来,只听得见吊扇转动的声音。王处长摘下眼镜,用手帕轻轻擦拭着镜片,仿佛想掩饰眼中的湿润:"我小时候就在映月巷长大。那时候,每到中秋节,街上都会挂满灯笼..."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仿佛陷入了回忆:"记得有一年中秋,月亮特别圆。爷爷带我去糖果店买月饼,老板娘还送了一包糖果。那种桂花糖的味道,我到现在都忘不了。"说到这里,他的声音有些哽咽。
陈总的脸色变得难看起来,嘴角微微抽动:"王处长,请您保持客观立场。这里是正式会议。"
"我很客观。"王处长重新戴上眼镜,目光坚定,"正因为客观,我们才更要认真评估这里的文化价值。这不仅关系到一个项目,更关系到一座城市的文化传承。"
老官员重重地点点头:"我提议成立专门的评估小组,对映月巷进行全面的文物价值评估。在评估期间,任何开发活动都必须暂停。"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陈总猛地站起来,椅子在地板上发出刺耳的声响:"这不可能!我们的项目已经..."
"陈总,"老官员抬手打断他的话,"任何项目都必须遵守文物保护法。如果评估结果证实这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那就必须按照文物保护的标准来执行。这是原则问题。"
暖月感觉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她悄悄看向程屿,发现他也正望着她,眼神中充满鼓励和欣慰。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照进来,在他们之间洒下一道金色的光痕。
会议结束后,守候在外的记者们蜂拥而至。闪光灯此起彼伏,问题接连不断:"请问你们是如何发现这些历史文物的?""对于文物保护评估,你们有什么期待?"
暖月婉拒了采访,但她看到程屿正在接受一家文化类媒体的采访。他专业而耐心地解释着老建筑的价值,语气中透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阳光照在他挺拔的身影上,仿佛给他镀上了一层光晕。
"暖月。"王处长叫住准备离开的她,声音温和了许多,"你知道吗,我爷爷经常提起你奶奶。他说,如果不是你奶奶,那些老物件可能早就丢失了。她是真正懂得传承价值的人。"
暖月眼眶有些湿润:"奶奶生前常说,守护这条街,就是守护一段历史。我现在终于明白她的用心良苦。"
王处长和蔼地点点头:"我明白了。去忙你们的吧,有什么困难可以来找我。"他的目光中透着赞许和支持。
走出文化局大楼,暖月深深吸了一口气。夏日的阳光明媚灿烂,虽然有些刺眼,但她感觉特别温暖,就像奶奶的笑容一样。
"第一步总算迈出去了。"程屿站在她身边说,"不过接下来的评估工作会更辛苦。我们要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
"我知道。"暖月露出坚定的微笑,眼神明亮,"但是有这么多人支持,我们一定能守护好这条街。奶奶的心愿,一定要实现。"
就在这时,手机响起清脆的提示音。是李教授发来的消息:"速来茶馆,关于1998年的事,有重要发现。事关映月巷的命运。"
两人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加快脚步。夏日的风吹过街角的梧桐树,发出沙沙的响声。他们知道,今天的小胜利只是开始,更大的挑战还在等着他们。但至少现在,希望的曙光已经出现。
从文化局到映月巷的路上,暖月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奶奶当年为什么要执着地留下那些老物件?也许,她早就预见到会有这一天,预见到这些珍贵的历史见证终会派上用场。想到这里,暖月的眼眶又一次湿润了。
傍晚的阳光映照在映月巷斑驳的砖墙上,把红砖古旧的色泽染成温暖的金色。暖月仿佛看到了百年前的商旅,在骑楼下来来往往;看到了文人墨客,在茶馆里品茗赏月;看到了几代街坊,在这里安居乐业,编织着属于这条街的故事。
这就是活着的历史,是值得我们用心守护的文化遗产。暖月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让这段历史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里的文化魅力。
茶馆的方向传来一阵若隐若现的琴声,那是李婶又在弹她的古琴。悠扬的琴音在暮色中飘荡,仿佛诉说着这条老街的沧桑往事。暖月和程屿加快脚步,朝着茶馆走去,身后的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