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秦末:打猎养家,我替汉高祖斩白蛇 > 第40章 蠢蠢欲动

淮阴亭如今正是一片鸡飞狗跳。

可反观与之相邻的泗水亭,如今却是一片安稳。

面对朝廷几次三番发下的文书,身为泗水亭长的刘邦一概选择无视。

要说刘邦做人的确是比樊仁强出许多。

两人同样都是亭长,可是刘邦却要比樊仁更受百姓爱戴。

之前那块从水中拖出的石碑虽然也对四水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可总体却还在可控范围之内。

最近几日刘邦一直在翻阅未曾缴纳赋税的名录。

这上面写的一个个名字几乎全都是他熟知的名字。

刘邦天生仗义疏财的性格。

虽然做了几年亭长,可如今却仍旧是家徒四壁,就连他爹刘老太公对他也是颇为不满。

这日朝廷再度派来信使,下发催文,要求各地亭长尽快押送徭役上路,以免耽搁了始皇陵的竣工时间。

刘老太公将这份文书亲自送到了刘邦的面前,将其重重拍在了刘邦的桌上:“你看看吧,朝廷现在又发文书下来了。”

“我早就和你说过不让你做这个破亭长,不让你做这个破亭长,可你偏偏不听我的话。”

“现在倒好,朝廷每日催的紧急。可你却偏偏又不带百姓们上路,难道你想让我这把老骨头跟着你一起被问斩吗?”

刘邦看着面前的书信,表情一如既往的凝重。

谁知片刻过后他倏然一笑,并起身将父亲搀扶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爹,您为什么不让我做这个亭长?不就是觉得我没出息,没让您过上好日子吗?”

刘老太公闻言,当即被气的吹胡子瞪眼:“我不让你做这个亭长,不是因为你没让我过上好日子,而是因为做朝廷的鹰犬实在太损德行。”

“你知不知道我现在每次上街邻里乡亲都怎么看我啊?人家背地里天天戳我的脊梁骨,我身上的衣服都快被人家给指破了!”

在刘老太公看来,儿子所做的一切全都是在助纣为虐。

大秦如今早已经不得民心。

百姓们对于沉重的赋税苦不堪言。

可对于当今的当权者,他们却不敢有任何怨言。

无论是沉重的赋税,还是苛刻的刑法,全都是压在百姓们身上的一座座大山。

至于这些当权者,不过是站在山上盘剥民脂民膏,奴役鞭策百姓们的恶仆而已。

刘老太公虽然知道刘邦素来浪荡,并不是什么安稳的性格,可他却也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常人眼中的恶霸,成为欺压百姓的帮凶。

面对父亲这番苦口婆心的劝说,刘邦的脸上突然浮现出了一丝耐人寻味的笑容:“做朝廷的帮凶固然不对,可如果我现在要揭竿而起,将朝廷彻底推翻呢?”

“等到那个时候,您老可就天天都能过上好日子了,到时我做了皇帝,那您老便是太上皇,咱家到时天天喝酒吃肉,再不用吃那难吃的糙米了!”

刘邦本就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雄心壮志,否则他当初也就不会眼看着秦始皇的车驾从前经过,却脱口说出大丈夫理应如此的豪言壮语了。

只是他这番话固然出自真心,可在刘老太公听来,这却像是晴天霹雳。

像是此等悖逆谋反之言,一经被人揭露,那可是要被拔了舌头,流放充军的!

“呸呸呸呸,你在这里胡说八道什么?什么揭竿而起?做哪门子的皇帝?咱们刘家从我往上数,祖祖辈辈全都是土里刨食的农民,咱们压根就没修来做皇帝的德行。”

“你小子少在外面喝完了酒后胡说八道,要知道祸从口出,你如今毕竟是泗水亭的亭长,平日里应酬不断,身边从众如云。”

“万一真有人暗藏祸心,将你这些悖逆之言上报给了朝廷,那咱们全家老小就都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刘老太公简单教训了儿子几句,又担心可能会刺激到他,怕他犯什么疯病,于是便急匆匆离开了刘邦的卧房。

刘邦看着摆在桌上的这封书信。眼神逐渐变得坚定起来。

如今要被强征徭役的这些百姓全都是他的乡亲父老,其中更不乏有他从小到大的玩伴。

要将这些人送到咸阳去修建始皇陵寝。

这一路颠沛下来,即便不死怕是也只剩半条命了。

况且始皇帝年事已高,说不定何时便会驾崩。

后世之君若再如他一般残暴,那天下百姓又岂能有出头之日?

如今的苛捐杂税已经成为了压在百姓头上最沉重的负担。

刘邦眼光卓越,自然也看清了这一点道理。

实际上他刚刚对于刘老太公的那番说辞并非玩笑。

他如今是当真萌生出了这般想法,是真要拉起一支队伍推翻暴秦。

可是想要推翻暴秦。

只依靠寻常百姓怕是不够。

那些普通百姓,土里刨食。

虽然每年大部分收入全都上交给了朝廷作为赋税。

可只要日子还能勉强过下去,他们便绝不会想着造反。

毕竟一旦和这二字扯上关联,那便意味着是死路一条。

别管寻常百姓还是王公贵族。

一旦认定了谋反,那便算是彻底断绝了生路。

所以想要谋反,想要伙同他人推翻暴秦统治,那首选之人便需要对朝廷有着莫大的恨意和怨念。

刘邦思来想去,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那份名录上。

这名录上所记载的名字,哪一个不是受尽了朝廷剥削?直至家徒四壁,实在交不起赋税,这才榜上有名?

泗水亭与淮阴亭的情况不同,陈彦在槐荫亭闹事,为的是致樊仁于死地。

而泗水亭中的这些百姓,因为平日里常得到刘邦的帮扶照顾。

所以即便听到了从淮阴亭传来的那些传闻,他们也不曾生出逃跑的心思,仍旧是留在泗水,等待刘邦带他们离开!

要讲对朝廷的憎恶与恨意,恐怕没人能比得过这些百姓。

想到此处,刘邦心中已然打定了主意。

天下苦暴秦久矣。

迟早有一天要有一位英雄挺身而出,高举义旗,汇聚天下能人志士,反抗朝廷。

那与其等待这个人的出现,还不如由他亲自来做这个领头羊,所谓宁为鸡头,不为凤尾,若能借此机会博得一个魁首的称谓,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