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后宋恒回想了在系统中学习到的新知识,接着煮了提前泡好的桂枝汤。桂枝汤乃是调理阴阳第一方,桂芍甘姜枣五味药而已,不仅可以用于发热怕冷有汗的太阳中风,在平时身体健康时也可作为调理身体的药经常服用。
桂枝汤刚煮好进来一位五十岁上下的妇人,经过简单了解病人稍微走动就头晕的厉害,而且晕车严重。宋恒问:“平时胃里有难受吗?”“胃中涨,而且感觉有气冲上来经常想打嗝但又打不出来”。宋恒接着问:“最近有感冒过吗,感冒期间有没有吐过或者拉肚子?”病人很惊讶:“一周前有感冒,而且当时吃了不新鲜的水果,拉过肚子。
宋恒心想这是典型的苓桂术甘汤症,水积于中膈,会造成水积中膈的原因很多比如平时喝水太快;思虑过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亦或身体有水饮累积,平时不会有什么问题,在吐泻后水饮被引动,造成晕眩。
至于为什么晕眩,西医认为是因为耳中有控制人体平衡的组织,而中医认为人会晕的问题不在头,而在中膈,中膈作为上焦的底座,当有水累积,病人走动引起中膈水晃动造成底座不稳,上面的头才会头晕。
夏至对这个理论提出了很形象的比喻:在人体上半身假想一个天平,天平的底在中膈,头部两耳是天平的两边,中膈的水影响天平底座进而影响天平上部,才会头晕。
言归正传,宋恒决定用苓桂术甘汤,茯苓四钱,桂枝三钱,白术二钱,炙甘草二钱,再加半夏二钱,以六碗水煮三碗。处方中用半夏茯苓白术去中焦水,桂枝降上逆的气。
抓药的同时宋恒为病人下针络却穴、巨阙穴、中脘穴、公孙穴内关穴。针者,导引之术,效果是立竿见影,病人离开时脚步已经平稳了很多。
妇人刚到门口,宋恒看到另外一位病人进门,这位阿姨年轻时冬天坐月子中不小心掉进河里,落下了病根,年轻时身强力壮还没什么,年龄大了后全身风湿性关节炎非常严重,手骨节变形右手呈握拳状不能伸展,才刚过六十腿脚乏力,膝盖疼,小腿静脉曲张严重,本该安享晚年的时候却被病痛折磨的够呛。
宋恒在没得到系统前的几次治疗虽说有效果,病人也很感激,但奈何有心无力,自已的治疗并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如今宋恒已经有了新的治疗方法,他先问了病人,前几天吃药后的效果,确定病情没有恶化或者改变,接着重新写了处方:桂枝、白术、知母、防风各五钱,芍药一两,炙甘草一两,麻黄三钱,炮附子四钱,生姜五片,以十碗煮三碗,每日三次服用。
药开好后宋恒在病人右手下针,从三间穴透劳宫穴,因为病人手无法伸展,下针引到气后顺时针碾转,每次捻转病人右手都会稍微能伸展一点,对于这样的效果,宋恒很是满意,更加坚定了他发扬中医的心。
对于膝盖的问题宋恒更是信心满满,选双腿的膝眼穴和鹤顶穴(经外奇穴),同时阴陵泉透阳陵。这种前所未见的扎针方法让病人很惊讶,但一会之后膝盖疼痛确实减轻了很多,直夸宋恒医术精湛。
夏至看药方是出自《金匮》的桂芍知母汤,但是其中几味药的用量又很多,心中有些疑问,决定等会好好问问宋恒。
病人走后夏至说出了心中的疑惑,宋恒回答道:“膝盖风湿性痛是因为关节中有风寒湿积聚,风寒湿累积是因为人体脾胃无法正常吸收营养,致使三焦系统运化失常,久则湿停于三焦,再加脾阳不足,四肢关节缺乏滋润,里虚加湿停滞,久则湿积关节,造成关节肿大疼痛。《金匮》中风历节篇的桂芍知母汤条辩中,体无力,头眩短气这是因为里虚,头晕眩是因为血虚,营养不能正常供应大脑;短气因病人本虚,且湿盛兼有寒;温温欲吐因三焦被湿侵占,胃中伏热累积。桂枝芍药知母汤症的病人最大特征就是身体瘦但是关节肿大,原方中以桂枝芍药健脾,桂枝用量需大于芍药,目的是使药力达四肢;白术祛湿,防风去痛,炮附子去寒,重用生姜将胃阳散入三焦,最精髓的就是麻黄知母二味药,这二味药都入肺强肺气,肺主肃降,将药力向下压直达膝盖,不然其他药可没有这么聪明会自动跑到下肢去。”
宋恒缓了缓接着说:“现在病人有些腿脚无力静脉曲张,而且脚冷,我用桂芍知母汤合《伤寒论》中的芍药甘草附子汤,重用芍药,芍药味酸主收敛,并且能够加强静脉血回流心脏的力量,去除静脉曲张。重用炙甘草补里虚。芍药甘草附子汤在临床治疗腰部的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关节强硬都是效果显著的,不过需要注意,病在腰部以上需加茯苓,在腿脚部位重用芍药甘草。”
宋恒还想接着再说,夏至打断了他:“先等等,你说的这些让我消化消化,你最近怎么跟变了个人似的,突然就医术大进了?”宋恒说自已晚上睡觉被医圣梦中传艺,夏至翻了个白眼就去忙了。“就算我把系统的事告诉你,你肯定十二分的不信”宋恒心想。
接着又是一些很普通的病症,宋恒也是很快的就解决,等到白天的燥热慢慢降了下来,也该到了下班点了,二人将诊所简单收拾下就各回各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