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二年七月
冀州 邺城 冀州牧府
“司州真是够乱的了。”
沈今安低语。
朝廷还是东迁了。
在这里,大臣齐聚,都是沈今安麾下的重臣。
郭瑾开口说道:“司州这仗打了快一年了,这贺奎真是死得如此令人唏嘘。”
陈煜接着说道:“都不用多想,就是曹孟做的这事,吞并了五万新军,朝廷也被掌握在他的手中。”
沈今安点头:“勤王军与凉州军对峙了快一年,本州牧原以为会以董灼退回函谷关而告终。”
“没想到,朝廷与勤王诸侯矛盾日益渐深。到最后不可挽回的地步。”
郭瑾:“曹孟入主朝廷,勤王军四分五裂,李阳、陶然生怕自己也被吞并,连夜赶回了关东。”
“没曾想到,董灼又发兵十万...”
陈煜:“是啊,随即董灼便一举攻破了洛阳,占据了整个司州。”
“曹孟暂避锋芒,打出迎天子东归的名号,迁都陈留。”
“麾下大军对峙在虎牢关一侧。”
沈今安摇头:“有虎牢关在此,董灼铁骑寸步难进。”
陈煜笑道:“中原四战之地!曹孟这次虽然吞并了原来的司州军,但现在面临的敌人可不少啊!”
“凉州牧董灼,徐州牧陶然,豫州牧李阳,还毗邻青州。”
“青州牧朱翁,还有那些青州起义军,可不是好相与之辈。”
他们都不太看好曹孟。
沈今安目光深邃,轻轻摇头。
“我总感觉他能成事。”
众人听闻沈今安此言,不禁面面相觑。
....
沈今安摆手:“好了不议此事。”
“本州牧想替朝廷分忧,诸位看看,我军该兵发何处。”
诸臣听闻此言,皆是大笑。
“是该替朝廷分忧!”
“对对,如今各州战事纷纷,我军该助他们一臂之力,派兵前往。”
沈今安之意,他们都心知肚明,冠冕堂皇尔。
郭瑾率先开口道:“主公,青州可图。”
陈煜轻轻点头:“如今青州起义军闹得正凶,朱翁焦头烂额,无力他顾。”
“咱们打着平叛旗号进军,既能收揽青州民心,又能顺势扩充地盘,不费太多周折。”
沈今安手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思忖:“青州这盘棋,看着容易,落子却难。”
“虽说朱翁应付起义军分身乏术,可一旦我军介入,周边各州会作何反应?”
“那徐州的陶然、豫州的李阳,难保不会趁机浑水摸鱼,背后给咱们来上一刀。”
郭瑾上前一步,开口说道:“主公顾虑极是,但机不可失。咱们动作够快的话,在旁人还没反应过来,就已拿下青州数座关键城池,站稳脚跟。”
“届时,就算他人有心插手,也得掂量掂量。再者,我军可先与朱翁修书一封,表明是助他平叛,而非夺他地盘,稳住他一时也好。”
陈煜也附和道:“郭阁老所言有理,青州地势平坦开阔,商贸兴旺,一旦归入我军治下,人口、钱粮都会大量涌入。”
“有了这份家底,往后不管是应对关东诸侯,还是抗衡凉州董灼,咱们都更有底气。”
沈今安踱步沉思,片刻后说道:“修书一事可行,但不能全指望朱翁轻信。”
“林冰,你速去挑选一批精明能干的斥候,潜入青州,把起义军的兵力分布、营地位置,还有朱翁的布防详情,都给我摸得一清二楚。”
“诺!”林冰领命。
沈今安又看向郭瑾:“郭瑾,军备筹备不能松懈。多囤积些粮草、箭矢,这一趟去青州,要么不做,要做就得雷霆万钧,一举功成!”
郭瑾:“主公放心。”
“只是,此番出兵,需一员得力大将统军,不知主公心中可有合适人选?”
沈今安听后,又想亲征。
“本州牧亲自领军如何。”
群臣一听沈今安要亲征,顿时纷纷出言劝阻。
郭瑾急跨一步,苦劝道:“主公,万万不可啊!您才新婚不久,正是与夫人琴瑟和鸣之时,此刻奔赴沙场,实在不妥。”
陈煜也赶忙拱手:“郭阁老所言极是,夫人还盼着主公能多相伴些时日呢。”
“青州之战,有内阁精心筹备,又有武阁众多辅臣名将可用,必能顺遂。”
“主公坐镇邺城,一来幽州新定,可安抚州内人心,二来也能遥控战局,内外皆稳,才是上策。”
其他臣子也跟着附和,七言八语,满是对沈今安亲征的忧心。
沈今安面露犹豫之色,他自是牵挂家中娇妻。
“罢了,罢了。”
“本州牧点将吧。”
这时,内阁辅臣李政面带纠结,缓缓开口:“主公.....臣有话要说,并非臣怯战。”
“今年二月初,我军拿下幽州,征兵十万,耗费钱粮无数。”
“三月,我军改组内阁、武阁,建立今安院,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六月,主公大婚,犒赏全军..也耗费钱粮无数。”
“如今才至七月,秋收未至,府库可能略微有点压力...”
李政冒着汗,说出了这些话...
喜欢弑兄杀父,我登上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