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攻是指主动进击对手,是交手的基本类型之一。
进攻是消灭对手的主要手段,对交手的起始、发展和结局,都具有重大影响。
正因如此,很多时候有些人会有一些片面的认识,认为进攻是积极的,而防御是消极的,要想取得胜利,往往更加关注的是进攻而容易忽视防御的重要性。
不论是进攻还是防御,其目的都是为了战胜对方。
实战中往往是“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攻与守是辩证的统一,进攻是防御的转机,防御是准备进攻的手段,两者都是为了在交手中取胜。
古今中外的交手中,由于过于注重进攻而忽视防守,在优势情况下大意输掉并不鲜见。
在己方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不能一味退却,被动防守,而应采取积极防御的态度,主动寻找战机,以攻为守,夺取防御战的胜利.
在己方处于优势的情况下,适当的守势有时要比一味进攻取得的战果更大,它可以保全自己,并以较少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用小的代价去换取大的利益,或者用较小的付出换取更大的回报,此为以小易大!
用小的代价去换取大的利益,或者用较小的付出换取更大的回报。
但是,如果这种交换只是单方面的占有和掠夺,那么这种行为就是不可持续的,会引起其他人的反感和不满。
适度露出破绽唤出对手的底牌,是可取的!不能逾矩!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
此乃击西实东,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
所以,用兵之道,示以柔而迎之以刚强,表示软弱而坐上强,为的用款而应之以张,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
所谓斗力,即攻守兼备,把握时机,避实就虚、出其不意、出奇制胜。
斗力,本就指战斗力,踏入斗力,已经算得上入格了!
实力的体现从七品便开始崭露头角,天差地别,八品九品实力确实相差无几,没有多大区别。
能达到七品之人,五一不是与灵气契合度达到一个境界,灵器愿意接纳你。
很多人终身不能踏入七品,天赋有限,被灵气淘汰了,不被选择,只能在八品境界停留。
想到这,李怀祯回忆起攻城战的情景——攻城.
一方推着冲车,拼命地攻击着对方的城门,而守城方也拼命地派兵抵住城门,并用铜铁将城门加固,用尽各种方法防止敌人入城。一旦城门被攻破,城池一般也就陷落了。
古代战争中,城门的确是城池防御薄弱的地方。不管是用云梯攻城,还是用楼车攻城,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开启城门。
很多人会感到奇怪:既然城门是敌方进攻的突破口,守军为何不直接将城门堵死?
许多人之所以会问这种问题,是因为不了解到底什么是古代守城战,也不懂究极守城到底是怎么守城的。
必须认识到一点,那就是城墙不仅具有防御功能,同时也具有反击的功能。
守城战中,守城一方绝不只是站在城墙上对着敌军猛射,而是手持锐利的兵器,时刻等在城墙边,只等将官一声令下,就会从城门中杀出,打敌军一个措手不及。
或许有人会问,有城墙作为依靠,为何还要杀出城,这不是自讨苦吃吗?
但是事实上是不杀出城,那才真是自讨苦吃。对于缺乏反击能力的守城方,攻城者至少有一万种方法玩死他们。
若守城方没有反击能力,战争主动权就会掌握在敌军手中,敌方便会用各种方式攻破城池。
为了提升反击能力,守城方不仅不能封住城,而且还应该开启更多城门,让敌军搞不清守军会从哪道城门中杀出来。
若守城方真的堵死城门,那攻城方可就真乐坏了。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对于任何人,进行残酷的攻城战本来就是下下之策。城池之所以必须攻破,正是为了防止守军从城中杀出,威胁己方的后路。
若守军自己把城门封死,也就断绝了他们出城反击的能力。
于是,攻城方只需用少数部队困住城池,主力就可以去攻打其他地方,那样的话城池也就形同虚设了。
在敌人的围攻下,守城方既杀不出去,己方的支援物资也很难从城门中运进来,那样做可真就是坐以待毙了。
所以,守城战的正确方式就是背城而战。
守军在城墙弓箭手的掩护下,对敌军血战,而城内预备队时刻准备出击,支援自己的袍泽。若守城方只知在城头射箭,甚至脑残到把城门堵死,那城池被破是必然的结果。
所以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进攻是作战的最高原则,是获得胜利的唯一途径,一切不以进攻为最终目的的防御都是无意义的。
此乃攻守皆要把握时机。
“一任他声东击西,藏头露尾,俺自有应八面的雄捍蔽。”
譬如街上随处的吆喝,脍炙人口之句,皆蕴含击西实东之妙言!
“他的语言,采取了长段排比,上下骈偶,新旧词汇并用,有时寓庄于谐,有时寓谐于庄,声东击西,真假相伴,抑扬顿挫,变化无穷的手法。”
李怀祯再次由此联想到大街随处可闻的贩卖声。
交手通俗来讲经常要采取巧妙的方法,去欺骗、引诱和迷惑敌人,例如声东击西,忽南忽北,即打即离。
《石室天机》九种境界,不仅是境界划分那么简单,他还讲了一些作战技巧,正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每一个人,乃至整个上玄大陆!
“看来小到一言一行,大到生死战场,皆蕴含着九中境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
“不得不承认,修道本就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从平凡人生参悟大道,道德经真乃仙书!”
“把上玄大陆的一切,归纳为九种境界!”
李怀祯不止第几遍读《石室天机》了,每一次品读都有着不同的感悟。
要是被人看见,估计贻笑四方!大好时光不抓紧修行,净没事找事!且不说《石室天机》自出世以来,读之者甚多,得其要领者无一。
就算那些大能,也是到了四五品境界才去研读,寻得那一丝突破契机。
一个小小的守拙修士能看出什么东西来!能让你顿悟一下就突破境界么!
李怀祯倒也无不在乎这点时间,他可以强行吸收灵气突破到八品修士,但他总感觉这样得来的境界华而不实。
通过感悟得来的境界突破是享受的,他无法描述突破九品境界带来的极致享受!最高的人生享受在于脱胎换骨,去除糟粕,得到更完善的自我。
对他而言,最高享受可能就是在解决个人矛盾的过程中找到自我价值。人
生的顶级享受并非由外部环境所带来的短暂愉悦和舒适,这种由外而内的享受暗示着外部环境的优化不会带来持久和深刻的满足和舒适。
他能感受到自己毫无感悟突破炼气期与聆听楪无虚讲解大道突破守拙境界带来的感受如同天地鸿沟!
突破炼气期他很迷茫,只是感受到了自己体内灵气达到饱和,甚至有些胀疼。
突破到守拙境界,他能感受到自己身体的变化。
自己塑造了全新的世界观,体内旷阔无边,仿佛能容纳星辰!
体内的灵气仿佛与自我融为一体,契合度不断提升,他甚至有一丝错觉,他即是灵气,灵气即是他!
运转灵力随心而动,仿佛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李怀祯坚信,只要能参悟《石室天机》,绝对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是核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构建了修旅途。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
倘若真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那也就是一品境界!
一品入神,动如智水,静如仁山,随感而应,变化万端!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言圣人用精粹微妙之义,入于神化,寂然不动,乃能致其所用。”指一种技艺达到神妙之境!
夫修行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不可胜计,未能入格。
神游局内,妙而不可知,故曰入神。是指变化莫测,且能先知,境界已入化境,而能一定胜天。
达到此等境界,已经与世界融为一体,世界即为我。可以幻化成上玄大陆各种形态,高山、流水、沼泽、天雷、离火、巽风召之即来,上天入地更是不在话下。
一念可达上玄大陆任意地方,穿梭时空,不受空间时间影响。神游上玄大陆,知晓上玄大陆每一处发生的事。
未卜先知也是常态,即使对此不满意,也可逆天改命。此刻,入神之人已与上玄大陆融为一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