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填满
思及此, 关于那个吻的记忆又猝然浮现。
崔筠也红了脸颊。
她从前竟不知自己是如此大胆孟浪的人。
不过张棹歌也回吻了她,是否可以说明张棹歌心中也是有她的?
崔筠满心欢喜。
初尝情滋味的她没有任何经验,也无人可以教导她接下来要如何处理跟张棹歌的关系。
因为她对张棹歌的感情是不同于世俗的, 那些流传千百年的爱情故事也无法作为参考给她任何指引。
若让她顺从自己的心意,义无反顾地和张棹歌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绝恋, 冷静下来的她只怕也不能完全做到。
但瞻前顾后也不符合她的性子。
正要开口, 张棹歌却先一步提起了这桩事。
“你亲我……是好奇亲嘴的滋味吗?”
崔筠雀跃的心陡然一坠。
张棹歌怎么能这般看轻她?
她心中不禁生出了一丝困恼,反问:“那大郎亲我,是因为好奇亲嘴的滋味吗?”
这话问得张棹歌哑口无言, 不知该如何作答。
回答不好奇亲嘴的滋味, 纯粹是想亲崔筠?
那崔筠势必会问她“想亲”是出于什么情感,喜欢丶爱意, 还是出自生理本能的欲望?
一个问题的背后是无数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
看张棹歌满脸纠结,崔筠的心如坠冰窖。
原来是她自作多情了。
这一瞬间,她委屈丶懊恼丶不甘又难受,却始终没想过去怨恨张棹歌。
本就是她主动的,苦果总得自己尝,不怨张棹歌。
崔筠眼里的光悄然湮灭,张棹歌的心就像被突然攥紧, 狠狠地捏了一把, 不禁想:“我到底在踌躇害怕些什么?担心崔筠只是少年人没有定性,担心她分辨不清爱情与憧憬,担心我错付真心?”
她仿佛看到了那些熟悉她性情的朋友笑她,说:“张棹歌,这可真不像你的作风。”
张棹歌从不是优柔寡断的人。
——别看父母给她起了这么一个文艺的名字, 她为人可跟文艺沾不上半点关系。从小聊猫逗狗,干的事那叫一个恣意妄为, 如,拿爆竹炸粪坑丶跟两个月大的奶狗打架丶联合小夥伴将邻居家追着她啄的大鹅制服,把鹅毛拔了并卖了八块八……是村子里有名的熊孩子。
父母三天两头就收到村里的邻居投诉,把她给揍皮实后,她自觉更抗揍,于是行事更加张扬。
村里人总以为她会误入歧途,结果她一毕业上了岸入了编,连她父母都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做的决定,又是什么时候参加的考试。
对此,张棹歌说:“有天在路上被人塞了张卖课的传单。”
她爸:“???”
她妈:“所以你就去买课丶上课丶报名考试?”
“昂。”
父母:“……”
昂你个头啊,这么大的事为什么不跟家里商量一下?!
虽然他们也备有面儿,但总得给他们一点心理准备好吧!
不过他们和张棹歌的朋友丶同学也都习惯了她这种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的行事作风。
恐怕他们都想不到,她也会有踌躇的一天。
在无声的纠缠中,崔筠忽觉难堪,正要逃离,张棹歌猛地拽住她的手腕,说:“不是你先亲我的么,怎的,不想负责任还要赖我?”
崔筠眉心突地一跳,擡头看她,似在问这是什么意思。
“我不是随便的人,亲了我就得对我负责。”
崔筠脸蛋轰地发涨发红。
听这话,像是对她做了什么羞羞的事,明明她们只是……亲了亲嘴。
崔筠问:“若是别人亲了你,你也这样吗?”
“怎么可能,且不说我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哪怕不设防被亲了,他们的下场也只有一个。”张棹歌笑眯眯地,崔筠仿佛看到了那个面带微笑轻松杀死贼寇的牙将。
她的心忽然就安定下来。
张棹歌反问:“所以,七娘也会这般随便亲别人吗?”
有了张棹歌的表态,崔筠也大胆了许多,说:“我不好奇别人的嘴亲起来是何种滋味,只好奇你的。”
“所以……你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了吗?”
“没有,好像更好奇了,心如沟壑,怎么都填不满。”
张棹歌的脑海里突然闪过世贤和艾莉的经典对白。注1
只一瞬,她就把这不合时宜的念头给拍散,欺身上前,仗着身高优势将崔筠禁锢在这寸步的小空间里。
“要有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精神,多尝试,总有一天会填满的。”张棹歌说罢,噙住崔筠的唇。
方才招待齐适时喝的茶所留有的茶香瞬间溢出。
一吻终了,崔筠伏在张棹歌的肩头,问:“填满了,不就没有兴趣了吗?”
“七娘没听说过一句话吗?”
“嗯?”
“生命有限,欲望无穷。”
“听着不像是什么好事。”崔筠说,“不过,能控制住欲望,知足常乐,应该就算圆满了吧?”
这些充满哲学的话题自然是讨论不出个是非曲直的。
张棹歌笑了笑,将最后一丝顾虑打消。
既然已经给了崔筠希望,就不能这么残酷地剥夺。往后的事谁能预料得到?先顾着当下吧!
——
崔筠的造纸作坊眼下有两个抄纸工,因技艺还不够熟练,每人每日能抄纸从两百到五百张不等。
有时遇到雨天没法晒纸,还会停工等天晴,因此作坊的楮皮纸产出不算很高。
可尽管如此,先进的造纸技术带来的生产效益是肉眼可见的好。仅每日千张纸的产出,就已经超过了绝大部分造纸作坊。
更何况,现在常见的藤纸所用的原料生产基本在淮河以南,中原生产的多是麻纸,而麻的产量低,很多麻纸还需要用破烂的麻布来当造纸的原料,故而中原地区仅有少数作坊的纸张生产情况能赶超崔筠这边的造纸作坊。
自从齐适回家试用了楮皮纸,他知道崔筠的纸张一定可以远销洛阳,甚至长安,到时候再向她买纸就晚了。于是很快就去找崔筠,用每刀(一百张)一千文的价格囤了三刀。
等纸张的储备和产量稳定下来,崔筠就需要琢磨如何卖出去了。
还好她早就想到了将纸售往哪里——汝州丶汴州丶邓州。
汝州便不必提了,汴州是因为她的舅家在那儿,而汴州有位处江淮漕运往来水路的关键位置,商贸往来逐渐繁荣。
冒着与崔家产生纠葛也要选择邓州的原因同样是考虑到了邓州的地理位置。它位处“商邓驿路”,是江汉地区通往关中的最重要的驿道——从邓州过武关到达商州,再过蓝田关便是长安了。
至于她为何不考虑长安,一是长安遍地权贵,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挡了哪个权贵的财路;二是她在长安没势力没资产,长安什么都贵,铺租也贵,不一定能挣回本;三是长安的纸普遍是各地上贡的贡纸,同时那儿的用纸需求多,但同样卖纸的人也多,在她的楮皮纸还没传出名气之前轮不到她过去分蛋糕。
不过,送纸的时候,崔筠没有忘记身在长安的窦婴。
为了取得舅父的帮助,崔筠也给汴州的窦家送了一刀纸。
汴州,窦宅。
窦良收到崔筠的纸,十分高兴,令他意外的是这些纸竟是崔筠造的!
他怎么不知道崔筠还会造纸?
莫不是去哪家造纸作坊挖了什么造纸匠回来?
再看崔筠的信,他恍然大悟,原来是张棹歌会造纸。
看到这里,窦良的心头再次生出一丝懊悔遗憾,对窦大郎说:“真是可惜了,小小当初若不准备到长安去当女师,让这张姓小将入赘我们家,那掌握造纸技艺的就是我们家了。”
窦大郎也觉得遗憾,虽说崔筠是他的表妹,但终究不是姓窦的。
他们知道自己再遗憾也无济于事,张棹歌早已入赘崔家。
窦良说:“七娘想在汴州的物色一家铺子卖纸,我们家有铺子在西市吗?没有的话你去帮她物色,张罗一下吧。”
窦大郎想到他的妻子李氏在西市有几间铺子,可以李氏的性子未必肯出租给七娘,就算租给七娘,租赁费也不好压低价,往后李氏想涨租,他也难以向七娘开这个口。
为了往后少起龃龉,他还是去找外头的铺子吧。
不过,他没想过找李氏,李氏却不知道从哪里知道了这事,主动找到他:“我在西市有一家铺子已经空了两个月还未出赁,七娘若有需要,我可以租赁给她。”
窦大郎大喜:“真的?那太好了。不过这租金……”
李氏说:“租金自然可以便宜一些。”
窦大郎还没来得及高兴,李氏话锋一转,问:“不过,七娘远在汝州,她要如何打理这儿的铺子?”
窦大郎说:“这是七娘的事,她必然会考虑到这些。”
李氏说:“考虑是一回事,实际运作起来又是另一回事。她若是派仆役或安排管事来打理,谁能保证那管事不会生出贪念,私吞了钱财?我们作为她的亲人,不帮着看又说不过去,帮着看嘛,又挺麻烦我们的。”
窦大郎知道她说的是实话,底气不足地说:“毕竟是一家人……”
“你说得对,正因为是一家人,她何不将纸卖给我,然后由我放到铺子里去卖呢?”
窦大郎:“?!”
“你想想,她把纸卖给我,最多是少赚一点,但不必操心铺子里的事。而我有铺子,不必担心铺子哪天就被人收回去了,还得另外择址开张,同时,我们窦家在此地经营了十数载,知道哪些人家需要纸,也不必担心会有人到铺子里找事,重要的是我们还能有一些进项……”
窦大郎越听越觉得有道理。
在李氏的怂恿下,窦大郎把她的想法跟窦良说了。
窦良沈默许久,说:“还是得问问七娘的想法。”
李氏说:“书信一来一回太麻烦了,干脆我们亲自到汝州去见她,找她面谈,顺便看看那造纸的作坊。”
窦良和窦大郎最终同意了。
于是中元节过后,夫妻俩挑了个合适出远门的日子前往汝州昭平乡。
……
对于窦大郎和李氏的到来,崔筠甚感意外,但更多的是见到亲人的喜悦。
她迎笑说:“不知兄嫂千里迢迢从汴州赶来,有失远迎。兄嫂舟车劳顿,快些进来歇息一下,我这便让人去备酒食为你们接风洗尘。”
窦大郎和李氏是在两年前成婚的,那时候崔筠已经回乡守孝,未能参加他们的婚事,与李氏是初次相见。
崔筠的好话张口就来:“常听阿姊提起嫂嫂是位仙姿玉貌的美人,今日一见,靡颜腻理丶出落大方,真大家闺秀也。”
好话谁都爱听,在窦家向来直来直去的李氏果然被崔筠夸得有些飘飘然,不由自主地夹起了嗓子,生怕一开口就会露馅,破坏自己的大家闺秀形象。
她主动挽着崔筠的手臂,说:“七娘说笑了,我哪有你说的这么好。”
窦大郎的目光在场梭巡了番,问:“妹婿呢?”
提及张棹歌,崔筠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说:“最近有不少大雁南下经过在昭平湖附近逗留,她去捕雁了。”
张棹歌去捕雁是假,实际上她是去捣乱的。
她听说每年的秋冬,孟甲岁都会组织人手大肆捕杀路过在湖泊草地休憩的大雁,因他的窑场就在昭平湖附近,故而以捕雁为名,去给孟甲岁添堵。
崔筠虽然没有参与这么幼稚的行动,但也随她去,没有横加阻拦。
“他这赘婿当的倒是悠哉。”李氏再开口,就暴露了本性。
“话不能这么说,七娘说过能造出这么好的纸全因妹婿。”窦大郎说。
崔筠的目光在他们二人的身上一掠,笑吟吟地带他们进别业里头去了。
李氏的性子藏不住事,跟崔筠聊熟悉后,便直奔主题。
窦大郎频频给她使眼色,她都当看不见。
崔筠恍然大悟,对这位表嫂的性情也有了更深的认知。
她之前夸李氏的话并非真的出自窦婴之口。事实上窦婴很少提家里的事,她也不清楚这位表嫂的脾气,今日一相处,倒是摸透了七分。
崔筠在思考李氏提议的可行性,倘若李氏肯派人来这儿收纸,她的确不必费心跑去汴州开铺子。不过跟亲戚做生意最头疼,一不小心就会因利益而起冲突,所以此事还得再三考虑。
好在李氏没有步步紧逼,又转头聊起了家常。
李氏在窦家的时候,就很少会顾及窦家人的脸面,到了崔筠这儿,她更是本性难移,忽然对崔筠说:“你是个有福气的。”
崔筠不解。
她又说:“你这赘婿呀,当初窦家也相中了,准备替小小提亲,招他为婿。窦郎都带着婚书出汴州了,小小楞是改变了注意,说不招婿了,要到长安去当女师。”
窦大郎没想到李氏会突然说这个,他忙喝住她:“你快别说了!”
此时,崔筠已经无暇顾及兄嫂了,她被李氏刚才的话炸得脑子轰一下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