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都市 > 解甲归田后,被招婿了 > 第102章 制茶

第102章 制茶

韦贤妃因病, 连着几次没有让皇帝留宿,皇帝召太医来看过,司药司那边也有给韦贤妃调理, 进行食补,她的情况却一直没有好转。

这天, 韦贤妃又有不适, 司药便带着身为典药的崔篱一起去给韦贤妃看诊。

崔篱从旁听着,便觉得韦贤妃的症状有些熟悉,似乎与家里送过来的那些妇科医书上记载的高度相似。

“这是……”

韦贤妃听见她的自言自语, 询问:“有话不妨直说。”

司药看着崔篱, 对其表现并不满意。

崔篱却顾不得旁的,对韦贤妃说:“娘子那处瘙痒近乎疼痛, 还长红斑,带下也变多,这些症状,奴在一本医书上看过,这是湿热邪毒侵蚀阴中所导致的……”

韦贤妃十分高兴,忙问有没有治疗的办法。

崔篱说自己还需要进一步确定韦贤妃的病症。

待韦贤妃事无巨细地说出所有的病症后,崔篱知道该如何对症下药了。

吃了崔篱配的药材半个月, 韦贤妃的病果然大有好转。

她再去给韦贤妃覆诊时, 韦贤妃询问,为什么太医治不好,她反而能治好?

崔篱回答:“术业有专攻,太医是男子,他们在给娘子看诊时会有所忌讳, 避开了一些关键的问题不敢问,因而未能找到真正的病机。奴学的是女科, 对女子特有的病症有所耳闻。”

韦贤妃颔首:“没错,而且我也不会与他们说的那么仔细。”

自皇后王氏薨逝,这主理后宫的责任就落到了韦贤妃的头上,而韦贤妃便借着此次机会,升崔篱为司药,原来的司药调去司膳。

其馀宫妃听闻了崔篱的医术,有很多难以启齿的妇科问题也会找她来医治。

经过崔篱的科普,众人才知道很多护理小知识,甚至才发现原来行房前没有沐浴,是很容易生病的。

于是皇帝很快便发现,他每次去宠幸宫妃,宫妃都会先问他是否沐浴了,要是没沐浴得先去沐浴,再不济也得洗一洗下边。

皇帝:“……”

——

韦伏迦来找张棹歌看病时并没有把她刚出生没满三个月的女儿带上,她原本想带的,但韦燕娘担心孩子太小,不能赶路,就没肯让她带来,反正孩子喂奶有乳娘,并不需要韦伏迦亲自带。

虽说这个孩子把韦伏迦折腾得够呛,可她静下来的时候,依旧是非常想念孩子的,生怕自己调理完身子回去,孩子就不认得她了。

而想到崔镇,韦伏迦的情绪更加低落。

“大嫂,大郎说了,心中有郁结而不驱散的话,对改善病症不会有好处。”崔筠对韦伏迦说。

韦伏迦看着她欲言又止,良久,才问:“你们成婚一年多了,你这肚子里还是没有什么动静吗?”

崔筠:=_=

先关心自己的身体吧,为了生孩子都把自己折腾成什么样了,居然还有闲心去操心人家什么时候生孩子!

大抵是崔筠的沈默震耳欲聋,韦伏迦说:“你别看我这样,我此前三次生孩子,都没有什么大问题,是我年纪上来了,本就不合适生孩子。你年纪轻,又有张大郎照料,必然不会有问题的。”

“我们并不着急。”崔筠说。

韦伏迦也不习惯说教,闻言,便没再置喙。

她在昭平乡休养期间,窦泚与李平陆也派了人来买纸。

如今窦泚与李平陆的纸业买卖也是越做越大,要不是运输不便,每次都得花上几天时间,他们只怕经常来补货了。

韦伏迦看着崔筠忙前忙后,突然觉得自己过去那些年的忙碌都是无用功。

崔筠的忙碌是为家业,她的忙碌换来的是钱财,是声望;而她忙碌了半辈子,为的全是崔镇……

当初他们成婚后,崔镇在长安求学,她便去长安照顾崔镇,给他洗衣做饭,替他给长安的权贵送礼,为了他接近那些权知贡举的文臣的家眷,去热脸贴冷屁股。又在他守选的那三年里,花不少钱去打点,希望他能释褐一个好的官职。

她所做的这一切,最后换来了什么呢?崔镇的匆匆一瞥与毫无诚意的慰问。

她和王翊不同,王翊嫁给崔铎带了不少嫁妆,她们韦家却早已没落,她因京兆韦氏的出身,与是韦燕娘的侄女,才得到嫁给崔镇的机会。为此,崔镇纳妾,她不仅不能有意见,还得帮着处理好。

哪怕这次,崔镇的行为令她寒心,别人也不会觉得他的行为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他是男人,仿佛天生就该以事业为重,女人为他生儿育女那是女人的职责,哪怕最后因难产去世,那也是她的命运,他只怕不会为她多留一滴眼泪。

韦伏迦忽然说:“二郎家那个齐娘子,七娘知道吧?”

崔筠:“……”

“她也真是大胆,明知王氏不喜欢她,却仍留在邓州开铺子,还别说,她那铺子出来的胭脂水粉香味都与众不同一些。”韦伏迦话锋一转,问:“听闻她开铺子之事得到过七娘的指点,倘若当初张大郎没有拿出造纸的技艺,七娘还可以攒下如此大的家业吗?”

崔筠笑了笑:“这个……我不得而知,但我不会坐吃山空,必然要创造新的财富。”

“除了造纸,还有什么开源的方法吗?”

崔筠听出来了,韦伏迦大概是也想搞点副业了,她不是在打听造纸印刷的机密,崔筠便告诉她:“想要开源,自然得因地制宜。当初我想过种茶,只可惜昭平乡位处伏牛山的阴面,并不合适种茶。”

韦伏迦眼前一亮:“襄州有很多山都合适种茶。”

“大嫂兴许太久没有回襄州,不清楚如今的襄州的确有很多地方在种茶。当初朝廷想过榷茶,可见茶利之高,如今虽然没有收取茶税,但将来百姓的饮食起居都少不了茶叶,茶税必然会卷土重来。要想种茶,以茶叶获利,便得抓住机会了。”

韦伏迦问:“七娘也懂制茶?”

崔筠摇头:“这我不懂,大郎也不懂。”

“可你这儿的茶吃着与众不同。”

“不过将茶叶炒青罢了。打扫若是感兴趣,不妨带一本《茶经》去看。”

韦伏迦把崔筠的话听进去了,真的想办法让人找到了一本《茶经》,不过她看了半天也没发现哪儿写了“炒青”,她再去询问崔筠才知道原来“炒青”是张棹歌琢磨出来的。

隋州李惠登派人给她送了十几斤茶叶品尝,她觉得味道不好,就让人多加了一道炒青的工序。

经过这道工序后,哪怕是泡着喝,茶叶的香气也十分浓郁。

从前将茶叶与姜葱等捣碎成粉末,再注水做成茶汤喝下的饮用方式似乎已经过时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