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贾诩的住所之后,王潜也在程昱的指引下去见了一下李儒。
不同于贾诩的内敛守身,李儒此人可谓是锋芒毕露,面对王潜的一系列问话,也都是直言不讳,毫不掩饰。
仅仅只是通过只言片语,王潜便看到了李儒对于那些士族、豪强的憎恶之情,以及决心推翻一系列不公正对待的志向。
用后世的话来说,李儒无疑是一位坚定的反阶级斗士。
不过,其内心的立场虽然异常坚定,但有时行事却会过于极端、甚至是不择手段。
而且,只要认定某个目标,那无论是自身性命,还是名声荣誉,都可以全部抛弃,只为目标的达成。
这种人,往往大多都会成为一个悲情人物。
因此,在了解到李儒的志向之后,王潜也是毫不隐晦的说出了想要收其为徒的想法。
而李儒早在在与程昱相交之初,就清楚的了解到了王潜“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及澄清天下的志向。
加之王潜此前提出的诸多学说、思想,更是让李儒神往不已。
所以,面对王潜抛出的橄榄枝,李儒也是没有丝毫的犹豫,当场便行了拜师大礼,然后又在程昱的邀请下,加入到了锦衣卫当中。
至此,程昱、贾诩、李儒,这汉末三大狠人,总算是全都齐聚于锦衣卫当中。
一想到这三个家伙可能搞出的一系列事情,王潜就忍不住一阵嘴角上扬。
他实在无法想象,到底有谁能够扛得住这三个家伙的联手。
让程昱将贾诩与李儒的情况,详细的转述给刘宏之后,王潜便不再过多关注其中。
毕竟,锦衣卫乃是天子的耳目,是刘宏掌权并控制天下的依仗,就算他身为帝师,也不可过多干预其中,以免日后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与麻烦。
因此,王潜只是简单的交代了一下后续事宜之后,便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即将开始的考核以及增设教育部门一事。
很快,刘宏便依照王潜的指点,接连发布了数道诏令。
首先第一道诏令,便是于朝廷之中,增设一个教谕部,由王潜担当首任教谕卿,位比九卿。
并于各个郡县当中新设一个教谕署,其中官员的任免升迁,由教谕部看是教化之功来委派任用。
而且,大汉境内的所有书院,包括太学在内,皆在教谕部的监管之下,并只向朝廷负责,不受地方官府的管辖。
对于组建教谕部一事,朝野内外虽议论纷纷,但却并无一人提出反对的意见。
自古以来,无论是帝王、官吏、名儒大士,其彰显功绩的主要手段之一,便是教化之功。
因此,天子下诏组建教谕部,大兴教化之事,乃是正理,谁也没有反对的理由。
再者,增设教谕部,便意味着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入仕的机会。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教谕部的首任主官,乃是当今帝师王潜。
傻子也知道,这增设教谕部一事,定然是王潜在背后推动的。
如今朝堂之中的各方势力,巴结王潜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去提出反对的意见?
然后是第二道诏令,便是确定了考核的日期、地点。
依照王潜的指点,刘宏最终还是将此番考核分成了三场。
一场,为实策、吏治、富国、律法等主政之策。
二场,为农事、水利、算术、土木等杂学。
三场,则是经学、文章、教化等文学。
而且诏令之中,还明确告知了诸多学子,既可三场全考,也可以单选一场进行考核,然后依照各自考核的成绩进行酌情任用。
如:精通吏治、律法的可以去廷尉或御史台等监察部门;精通富国、实策的可以去财政部门或地方主官;精通经学、教化的,可以去书院或教谕部任职……
这道考核诏令,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不仅充分的照顾到了人人各自擅长的不同领域,同时也体现了天子唯才是举,公平公正的举贤之心,任何人都无法挑出半点毛病。
一时间,所有聚集在洛阳的一众学子们,纷纷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在即将开始的考核之中大展身手。
……
七月五日,清晨。
今日乃是开始第一场考核的日子。
天色刚朦朦亮,便有近三千多名自认精通吏治、实策、富国、律法等主政之学的学子、贤良,齐聚于南宫外的广场上。
这些人大多当中,有的出身士族豪门、有的出身寒微,既有经过地方举荐而来、也有自负才学过人而独自前来。
所有人静静的凝望着紧闭的宫门,目光之中满是激动、兴奋与期待。
当东边的天际线露出一抹红光的时候,位于宫墙上方的箭楼,传出一道沉闷的鼓声。
紧接着,宫门缓缓打开,两队身穿甲胄的羽林军士兵鱼贯而出,分列于宫门两侧,宋典领着一帮宦官走了出来。
“陛下有令,诸位学子、贤良,入宫考核!!”
随着宋典一声高呼,诸多学子在一众宦官的安排下,排列成了几条长长的队伍,然后上前接受检查,确认没有危险之后,依次迈进宫中。
德阳殿前。
巨大的广场上,此刻已经整整齐齐的摆放了将近三千张桌案。
德阳殿乃是天子处理国政的地方,一般来说,只有得到召见的朝中重臣,方能进入其中,莫说是普通人了,便是低阶官吏,这辈子也不见得能够来到这里一回。
他之所以这么做,除去彰显对此次考核的重视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一个名分的问题。
于天子殿前接受考核,也就相当于接受天子问策,一旦成绩通过,并接受任用之后,便相当于承了天子的知遇之恩。
无论愿意接受与否,都将背上一个天子门生的名头,想摆脱都不可能。
当初的孝武帝刘彻,就是通过殿中考核,收拢、并任用了董仲舒以及一批可用之才,方才逐渐站稳了脚跟,并在窦太后离世之后,靠着诸多天子门生,在第一时间迅速掌握了朝中的权柄。
而今,刘宏将考场设德阳殿前,对三千学子进行考核,正是效仿当初孝武帝的做法。
喜欢重生汉末,开局收刘宏为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