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曹操那道《崇学纳贤诏》的圣旨一经发布,就一石激起了千层浪。
那些久负盛名的大儒们,像是被触动了心底最敏感的神经,再也无法安坐于书斋之中。
郑玄、荀爽、赵岐、蔡邕、管宁等一众耆宿,不顾年事已高、身体孱弱,皆收拾行囊,踏上了前往许昌的路途。
哪怕脚步蹒跚,哪怕路途艰辛,他们的眼神中也满是坚定。
甚至那些实在难以亲自成行的,也急不可耐地催促着自己的得意门生,务必赶赴许昌,不容有丝毫耽搁。
他们深知,曹操此举关乎着儒家学术的传承与兴衰。
一旦错失这个时机,待曹操的大汉书院停止招募,那时候怕是哭都找不到地方哭。
而其他诸子百家呢?
更是群情激昂。
压抑了整整四个世纪之久,他们在黑暗中苦苦等待了太久太久。
此刻,他们仿佛看到了曙光破晓,纷纷欢呼雀跃。
“苍天啊,大地啊,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被压制了四百年,是时候重振门庭了!”
一时间,但凡传承未曾断绝,只要还有人坚守着学派的火种,便毫不犹豫地即刻派遣门下弟子,如潮水般涌向许昌。
这一行人,承载着他们先辈们的遗志,肩负着学派复兴的希望。
他们渴望在这个新时代,重新找回曾经的荣耀,再现百家争鸣的辉煌。
再说陈群、杨修、祢衡、王粲这些世家子弟的代表,起初接到说服世家的任务时,还满心以为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苦差。
所以,这些家伙们故意在许都拖拖拉拉,不愿启程。
可谁能料到,曹操的第二道圣旨刚一传出,他们各自背后的家族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急忙忙联系到他们。
那些家族的叔父辈们,往日里的矜持和淡定荡然无存。
一个个言辞中满是焦急与渴望,只询问他们能否走走曹操的后门,看能不能在大汉书院谋得一个教习先生的职位。
他们言之凿凿,这是一个关乎家族兴衰的关键所在,不容有一丝马虎。
陈群等人乐了,这是好事啊,那还不得赶紧抱稳曹操的大腿。
以后曹操说啥,咱干啥。
……
辽东之地。
柳城县城郊三十里的连绵山峦之间,有一座山寨高耸而立。
山寨的聚义堂内,太史慈威风凛凛地坐在虎皮交椅上。
这时,他的一名手下匆忙走进,双手恭敬地递上一张布告,上面写着“招贤令”三个苍劲大字。
那手下满心好奇地问道:“寨主,您特意让小的去取这东西回来,可上面究竟写了些啥?”
太史慈目光炯炯,缓缓接过布告,仔细展开阅读。
只见上面文字洋洋洒洒,尽述曹操对贤才的渴盼之心。
言明不论出身,不计过往,只要身怀一技之长,皆可前来投奔。
太史慈读完,手中布告微微抖动,内心不禁泛起层层涟漪。
回想当年,从洛阳杀人出逃后,为躲避通缉,他才来到这荒凉苦寒之所。
之后为了生存,他聚拢了这群活不下去的穷苦之人,在此占山为王,劫富济贫。
这段时日,虽说过得逍遥自在。
但是,太史慈无时无刻不想着回到故乡青州东莱。
更何况,大丈夫身处乱世,应当手持三尺剑建立不朽功勋。
如此庸庸碌碌,怎是他太史慈的本心所愿?
手下见寨主长久不语,又壮着胆子说道:“寨主,您莫不是要去许都投靠曹操吧,您要是走了,我们这些弟兄该如何是好?”
太史慈浓眉紧蹙,脸色犹豫不定地说道:“放心,我若离开,定然不会不管你们。”
随即,太史慈摆摆手:“你们先退下吧,容我好好思量。”
待手下离开后,太史慈缓缓起身,在堂中来回踱步。
“我太史慈一向自恃勇力和谋略,难道就要在这山中终老,做一个无名的寨主?”
“可若真去投奔曹操,他帐下人才众多,我能否崭露头角?”
“万一不被曹操重视,我又该何去何从?”
太史慈喃喃自语,目光透过敞开的大门,望向远方被暮色笼罩的山峦,眼神中流露出一丝迷茫与挣扎。
数年前。
青州黄巾兴起,消息传来后,太史慈心中曾燃起一丝希望。
在他看来,这或许是重返青州的好机会。
于是,他暗中去探查黄巾军的情况。
可在看完黄巾军的德性后,太史慈的心凉了半截。
他妈的!
狗屁的起义军。
不过是一群走哪抢哪,四处流窜的土匪罢了。
就这帮衣食无定的家伙,可能不用朝廷剿灭,他们自己先要饿死了。
至于什么理想抱负,建功立业,纯属扯淡。
于是,太史慈赶紧连夜跑回了辽东。
最后的结果,也果然不出太史慈所料。
近百万黄巾军,被各路势力剿灭了一大半,又饿死了一部分,剩余的实在走投无路投降了曹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要不是曹操急于扩充兵力,勉强收下了这些人,估计这些人没一个最后能活的了。
无奈之下,太史慈只得收起回青州的心思,继续在这辽东之地默默等待,期待命运能出现转机。
直到今日,当他偶然得知朝廷颁布了招贤令的圣旨。
且上面表明,“不问出身,不问过往”。
此刻,太史慈心中那早已沉寂的火焰,再次熊熊燃烧起来。
“罢了,人生能有几次拼搏的机会?且去尝试一番,实在不行再回来。”
想到此处,太史慈不再犹豫。
他转头对门外的手下喊道:“去,把兄弟们都召集过来,我有话讲。”
待众人齐聚一堂,太史慈站在高处,目光环视着这些与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
“弟兄们,男儿在世,应当怀有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雄心壮志。”
“如今许都的曹操,代大汉天子广泛发布招贤令,值此天下群雄汇聚之际,我们若龟缩在山寨不出,虽无忧愁,但终将一生碌碌无为。”
“我有意带领兄弟们下山,前往许昌谋取一份辉煌前程。”
“看看这曹操是否真如传闻中那般求贤若渴,值得我们为其效力。”
“但我不会强迫各位兄弟,若有不愿前往的,我太史慈绝不怪罪,自会为大家安排妥当后路。”
台下众山寨喽啰听到这番话,顿时议论纷纷。
有的喽啰面露犹豫,觉得拖家带口奔赴千里之外的兖州,实在是吉凶难测。
有的喽啰与太史慈一样,不甘心人生平淡,也想去成就一番建功立业的大事。
这些人,一个个眼神坚定地看着太史慈,已做好了追随寨主的准备。
太史慈见此情景,心中感慨万千。
他清楚,无论众人如何抉择,自己这一步迈出,都将前程未卜。
但为了那心中尚未熄灭的壮志雄心,他甘愿冒险一试。
数日后。
太史慈带着一部分愿意追随他的兄弟,踏上了前往许昌的征程。
喜欢三国,我曹贼,爱江山更爱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