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诶,那些人好像是咱们从骨看兀狄哈人手里解救的汉子。”
颜思齐突然开口说道,他已经手搭凉棚观望了一阵,说完又这样观望了片刻,笃定地道,
“嗯,没问题,就是他们!”
那些人是颜思齐跟加哈禅交涉,用粮食跟库雅喇人商队换来的。
这一个多月里,他们在永明要塞的工作也是颜思齐给安排的。
所以颜思齐比这里所有人都更熟悉他们,能在几百米开外辨认出他们也不奇怪。
“看他们那样子,倒像是在等咱们啊。”
李国助开口说道,他也手搭凉棚,观望那些人有一阵子了。
“那我们走快点,过去看看他们想干什么。”
李旦说着,就当先迈步,大步流星地朝前走去。
既然已经确定是自己人,也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大老爷,大善人,求求你们,救救我们的家人吧!”
眼见李旦等人来到近前,那二十个汉子竟然纷纷下跪磕头,近乎异口同声地哀求起来。
李旦等人皆是一怔,全都停下了脚步。
忽见两个人从那群人后面急忙跑来,陈衷纪忙问道:
“诶,黄昭,这是怎么回事?”
一个身穿儒服,相貌清俊的少年拱手说道:
“他们当中很多人的父母妻儿都还在骨看兀狄哈人的部落里为奴。”
“所以想请李老爷大发善心,把他们的家人也救过来。”
这就是黄昭?那个帮郑袭跟郑经抢延平王爵位的人……
李国助心里这样想着,不由上下打量起这少年郎来。
陈衷纪问的是黄昭,答话的既然是这少年,十有八九就是黄昭了。
他现在还是个小伙子,又是一身儒服,怎么看都像是个对理想社会怀有憧憬的大好青年,
根本就看不出一丝46年后,那种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不顾一切的奸雄气质。
“上个月不是就都跟他们说过了嘛!”
颜思齐突然诧异地道,
“骨看兀狄哈的商队过一个月就会把部落里所有汉人奴隶都送过来换粮食的。”
黄昭咧嘴一笑,两条眉毛都向下耷拉成了“八”字形,无奈地说道:
“说是一个月,可现在都过去三四天了,还不见人来,换成谁还能不急呢?”
“唉,这点事都不会开解,亏你还是读书人呢!闪开,闪开!”
颜思齐没好气地迈步上前,伸手把黄昭拨到一旁,对那些人朗声道,
“乡亲们,上个月某家从骨看兀狄哈人的商队里把你们赎出来的时候,”
“就跟他们商队首领说好了,过一个月他们会把你们的父母妻儿都带过来换粮食的。”
“如今虽说是超了几天,但不见得就是他们违约,十有八九是还在路上走着呢。”
“从那边过来的路,你们也都走过,心里还能没个数吗?”
“你们放心,这天寒地冻的,骨看兀狄哈部是不可能放弃这个得到足够粮食的机会的。”
“所以大家都再耐心等几天吧,好不好?”
古代社会,乡土观念浓厚,“乡亲们”一般是用于指代同村、同邑、同籍贯的众人。
颜思齐一个福建人,能称这些辽东人为乡亲们,等于一下子就拉近了与他们的距离。
再加上这一番话说的也确实合情合理,对面的人听了以后多少都显得重新燃起了希望。
颜思齐一看有戏,连忙趁热打铁,双手向上轻轻挥动,传递出让跪着的人群起身的意图,说道:
“都起来吧,起来吧,别跪着了,到中午了,都吃饭去吧。”
“这天寒地冻的,把你们都在外面冻出病了,家人来了可咋办?”
这张亲情牌一出,对面那群汉子果然都听话了,纷纷起身对颜思齐千恩万谢地散去了。
“颜叔,这些人最近表现都怎么样啊?”
等人都散去了,李国助突然问道。
“还行,干活都挺卖力的。”颜思齐随口答道。
“诶,我不是说这个。”
李国助自嘲地笑了笑,像是在怪自己没把话说清楚,
“我的意思是,你看这些人里有没有可堪大用的?”
颜思齐想了想,瘪起嘴摇了摇头,说道:
“没有,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白丁,就连手艺好一点的匠人都找不出几个。”
“所以我才把他们都安排到砖瓦厂去了。”
“现在天寒地冻的,也不好让人去户外劳作,”
“只好等明年春暖花开以后,再派他们出去开荒了。”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皱眉道,
“诶,你是咋想的啊,这些人可堪大用的话,还能沦落成奴隶吗?”
“那可不见得!”
李国助马上不以为然地道,
“有些商人可能会被建奴掳去为奴,这类人就算没有大才,做个账房总还是没问题的。”
颜思齐沉默片刻,点头道:
“有道理,不过这样的人建奴为何不留着自己用?”
“我要是那努尔哈赤的话,别说可堪大用之人,”
“便是能做账房的,我也不会轻易卖给其它部落,更不会让他们为奴。”
“反正我觉得,能被卖到骨看兀狄哈这种偏远部落为奴的,不可能有这类人。”
李国助竟无言以对了,闷声想了片刻,终于不甘地叹息道:
“唉……颜叔所言极是啊。”
其实李国助和颜思齐说的都有道理,甚至李国助所说,还是有史料依据的。
他为什么会认为被建奴掳走的汉人中,会有才智之士被卖给其它女真部落为奴呢?
因为根据史料记载,努尔哈赤对汉人是极不信任的。
在努尔哈赤创业过程中,身边确实也不可避免地集聚了一批文士。
这些人不以武功见长,而以文事、外交为主,被赐号为“巴克什”,是努尔哈赤的文秘班子。
其骨干成员主要是女真人,如纳喇?额尔德尼、达海、赫舍里?希福等。
不过把这些人称为文士,实在是有辱斯文。
当时,女真族连文字都没有,更不用说学校了。
所谓的文化人,也仅只是通蒙文的人。
不过在努尔哈赤的文秘班子里,倒是也有一个例外。
这个唯一的例外,就是龚正陆。
喜欢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