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进展,但一直都不理想。”
孙元昌立即答道。
李国助仿佛是松了一口气,笑道:
“那如果小弟愿意投入巨资,孙大哥可愿坚持研究水晶玻璃的制法?”
孙元昌意味深长地盯着李国助看了片刻,肃然说道:
“如果小当家不惜工本,不计得失,也要得到水晶玻璃的烧制方法的话,”
“孙某自当全力以赴!不成功便成仁!”
“好!”李国助喝彩,斩钉截铁地道,“既然孙大哥能有如此决心,小弟自当倾尽所有!”
“诶,其实水晶玻璃也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难制造。”
廉司南突然开口道,可能是见那两人为了研制水晶玻璃,连杀身成仁的话都说出口了,
他怕自己再不出手,真会闹出人命。
“哦!”李国助立即转对廉司南,两眼放光地道,“莫非老师会烧制水晶玻璃?”
廉司南摇头道:“我不会,但我知道烧制水晶玻璃需要的所有材料。”
“太好了!”孙元昌立即兴奋地道,“只要知道材料,摸索方法就简单多了。”
李国助马上双手握在胸前,大眼水汪汪地看着廉司南,如祈祷一般说道:
“老师,你会告诉我们所有材料的,对不对?”
“呃……”廉司南哑然失笑,“那是当然,不然我刚才又何必开口呢?”
“老师,请说!”李国助眨眨眼,一脸期待地道。
“我就说一遍你能记住吗?”廉司南笑道,“不如回头我把材料都写在纸上给你吧。”
“廉先生请说,孙某记性好,过耳不忘。”
不等李国助开口,孙元昌马上胸有成竹地道。
“好,既然如此,我就说慢点,你听好了!”
郑重提醒了孙元昌后,廉司南便一字一顿地道,
“石英砂、草木灰、纯碱、石灰石、砒霜、芒硝、硝石。”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又用正常语速,继续说道,
“烧制无色水晶玻璃的材料基本上就是这些,”
“至于材料用途、配比、火候等工艺,就得靠你们自己去摸索了。”
“如果想烧制出彩色的水晶玻璃,就需要加入一些着色剂,这个我所知也不多。”
“但我见过你们烧制的琉璃,色彩非常丰富,”
“想必琉璃用的着色剂也能给水晶玻璃用。”
“真是太感谢廉先生了!”
孙元昌满脸喜色,兴奋不已,
“只要知道原材料,我就有信心在一两年内研制出水晶玻璃!”
廉司南含笑颔首:“那就祝孙先生马到成功!”
“ok!”
李国助兴奋的都飚英语了,总算还知道孙元昌听不懂,于是用大明官话继续道,
“孙大哥,我们再来聊聊山蚕吧,你对饲养山蚕也很在行吗?”
孙元昌摇头道:“我不在行,但我帮颜兄招募的蚕农各个都是老手。”
“那你们招募了多少人啊?”李国助立即问道。
“两百人。”孙元昌笑答,从容地摇着扇子。
“两百人!”
李国助震惊了,
“他们怎么可能愿意背井离乡,来这里定居呢?”
他转对颜思齐道,
“难道你没跟他们说,这里很容易遭到建奴的直接威胁吗?”
“我当然说了。”
颜思齐马上辩解道,
“诸城这几年不太平呀!”
“去年就出现过严重的饥荒,饿死了很多人,今年灾荒仍在持续。”
“所以,这些人敢冒险跟我们来这里,也是为了求一条活路。”
其实山东的局势在万历末年就已经开始恶化。
万历四十四年前后,山东旱灾严重,各地因为连年遭灾,许多百姓以草木为食,
甚至出现“母烹其女”、“父子兄弟夫妻相食”和举家自尽的悲惨景象。
诸城举人陈其猷在1616年正月进京赶考时,沿途看到道旁有人刮食人肉,老妪烹煮自己死去的儿子等惨状,并绘制成《饥民图》伏阙上书。
1616年,蒙阴饥民举旗称王杀官兵,沂州饥民七百多人乘马弯弓,抢夺官府及富户粮畜,昌乐、费阳、济阳等处饥民聚众杀当地官吏,劫库抢粮。
饥民首领张国柱率五百多人攻入安丘劫官库粮物、开监狱释放囚犯。
万历四十五年一月,各路起义军均遭官军镇压而失败。
但周尧德、张计绪、张文朗等又各聚众在泰山、历城、章丘、莱芜等处揭竿而起,拥周尧德为“平师王”,劫杀地主、官兵,焚库劫粮,
后也遭明巡抚李长庚所率官军的残酷镇压而失败。
虽然起义已被镇压下去两个多月,却不代表饥荒问题就解决了。
1618年,随着野猪皮誓师反明,明朝为了应对辽东战局开始加征辽饷,山东的局势只会每况愈下。
所以从山东招人,未尝不是一个解决南海边地公司人力资源问题的好办法。
毕竟闯关东的人多数都是山东人。
虽然明朝的海禁政策会给从山东引渡移民出海带来一些风险。
,!
但在那种社会矛盾尖锐的大环境下,若有途径能把随时可能暴动的流民送到海外,
那些山东的贪官污吏肯定是求之不得,即使不贿赂他们,多半也是会大开方便之门的。
英国人都能想到向外输出内卷,老奸巨猾的中国贪官岂会想不到?
只是在历史上,没有殖民公司这类机构为他们提供渠道罢了。
如今南海边地公司正可扮演这个角色。
“原来如此。”
李国助故作恍然地点了点头,若有所悟地道,
“那这么说来,我们现在岂不是有一千三百人了?”
“没错。”其他人都齐声附和。
“那这两百人现在都在山蚕场里工作吗?”李国助又问颜思齐道。
“那倒没必要,”颜思齐解释道,“百亩以下的山蚕场,有两三人看顾就足够了。”
“小当家竟然真的不懂如何养山蚕吗?”孙元昌突然诧异地问道。
李国助一愣,笑道:“我确实不懂,孙大哥何出此言?”
孙元昌一脸的想不通,嘴里发出嘶的一声,说道:
“可薇儿看了你们的山蚕场后,直说你们这里有大行家。”
“她还特意问过永明学会林业委员会的主任,”
“陈勋说选址虽是颜兄所为,蚕场内的槲树如何养护,却是小当家教他的。”
“薇儿?”
李国助语带询问地念出了这个亲昵的称呼。
喜欢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