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勇伯贾琅的名字最近可是如雷贯耳,以一步卒勇武,带领巡防营战士击败蛮族大军,本可获封侯爵,只因文官从中作梗,这才封为忠勇伯。
众人都在悄摸摸的打量着贾琅,略显稚嫩的脸庞带着一丝丝冷意,眼眸深邃,有将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威名。
这份气量,倒不似他这个年纪所能拥有。
听李泓郎提及贾琅名字,隆武帝脸上很明显涌现出笑容,能看得出,陛下对这位少年英雄观感不错。
贾琅气定神闲,感激的看了眼李泓郎,而后手持玉牌站出来,“微臣觉得蛮族已无再战之力,今年大寒,边疆草原更甚往昔,蛮族牛羊冻死无数。他们为了筹得过冬口粮,不得已向我大周议和。”
“而边疆形势与之前已大为改观,我大周已占据议和之主动权,可用部分口粮与蛮族交换战马等物资,以备来年大战。”
贾琅的一番回答有理有据,语气不卑不亢,脸上前所未有的淡定。
颇有名臣之风采,让周围人顿感惊奇。
内阁首辅张载略显惊讶的看了贾琅一眼,记得这小子是第一次上朝吧。
这回答的滴水不漏,好似是浸淫朝堂数十载的老油条,而且对边疆形势如此清楚,能做出最准确的判断,此子当为可造之材。
不过他终究是武将出身,若是给他时间让其登王拜相,只怕又是一个荣国公贾代善,会压的他们文官喘不过来气。
贾代善时代,文臣一言不发,只能苟延残喘,张载已经受够了那番景象,可是不能让其重现。
即是如此,不可让贾琅在朝堂上成长起来。
信国公付志峰眼神中带着赞许看了眼贾琅,不枉自已用这样老脸提携下这个后辈,没有给自已丢脸。
昨日李泓郎找自已商议时,他还有些不情愿。
今日贾琅在朝堂上的表现,着实让人惊艳,这小子在不但在战场上勇猛,在这金銮殿上,也游刃有余。
信国公索性送佛送到西,手持玉牌站出来,道:“忠勇伯所言有理有据,微臣附议。”
见到信国公如此,他身后的一众永和勋贵同样附议。
文官队列你看我,我看你。
首辅大人没开口,他们也不敢擅自开口,只能干巴巴的站着。
张载看了眼付志峰,心中暗骂老东西倒是会做人,这是明摆着提携后辈。
若贾琅是科举文臣,张载也就做个顺水推舟的人情,偏偏贾琅是贾家出身的武将。
张载自是不能让他如意。
于是站出来对着反驳:“启禀陛下,对于忠勇伯之言语,微臣有异议。若真如他说与蛮族议和,将我大周粮食与他们换取战马,待到来年蛮族休养生息后,大周边疆必会迎来难以想象的反扑。”
“倒是不如我大周边疆战士趁势追击,趁着风雪到来时,将蛮族一举消灭在塞外草原永绝后患!到时陛下之威名必将载入史册,供后人瞻仰。”
张载开始用载入史册的诱惑让隆武帝就范,并且阐述给了蛮族粮食,等到大雪过后,他们必将反扑大周这种危机感来逼着不同意议和。
一时间金銮殿上的两种声音频频交锋,谁也不让着谁。
隆武帝看了眼张载没言语,此时还不到他开口的时候。
信国公付志峰刚要开口,贾琅站出来反驳张载的话,“首辅大人所言差矣,若在大雪来临之前蛮族没有得到粮食,他们必然会拼死反扑,到时不说边疆能不能防御,也是百姓受苦。”
“倒是不如与蛮族议和,既能换得战马等物资以来年备战,又能让边疆百姓安稳些。”
对于贾琅的提议,张载寸步不让,“只坚持半年,便能换来大周万世之和平,即便是牺牲所有边疆百姓又如何?再苦一苦百姓,骂名我来担!”
“若是能将边疆蛮祸彻底平息,我张载愿承担这个骂名!!即便史书记载我为千古奸相又如何?我大周百姓将永不受蛮族之祸端!!”
张载的语气激昂,瞬间引发一群文官支持,文官之最,不过是千古留名,而张首辅竟要背负千古骂名,而让大周永不受边疆蛮祸,实乃我等文官之模范!!
听到张载那激昂的话语,贾琅眼神中疾速的露出一抹厌恶。
说什么背骂名,沽名钓誉之辈,妄为大周之首辅!
信国公看了眼坐在皇位上的隆武帝,他知道自已该开口了。
“张载,你他娘的要不要脸!那边疆百姓就不是我大周的子民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背一背骂名!那可是十几万百姓的性命,边疆守不住,蛮族大军可长驱直入到神京脚下,大周江山动摇!你背的动吗?”
“如今我方占据议和的主动权,为何不能议和?难道你是怕议和影响你千古名相的名声吗?我呸!什么东西!骂名你背的起吗?!”
付志峰又开始耍武将的不要脸,各种脏话朝张载脸上招呼,对于这种伎俩,张载都懒得理。
只是一个人站在原地闭目养神,他在等隆武帝的决定。
见金銮殿上已经吵成了一窝粥,武将撸起袖子打算干一场,隆武帝这才开口。
“诸位爱卿稍安勿躁,依朕之见,可先将那蛮族使者请来神京好生商议,若商议不妥,可再做打算。此事就交由礼部来办,不可让朕失望。”
有了隆武帝的裁决,金銮殿上也没人争吵,纷纷躬身行礼,言陛下英明。
见隆武帝松口,张载还有些不甘心,站出来说道:“陛下,与蛮族议和的粮食该从何处出?”
隆武帝不假思索的说道:“之前大同府不是征调了一批粮食吗?就先用那一小部分粮食尝试,若是我大周得利,可酌情从别的州府调集。”
听皇帝要动大同府的粮食,张载眼神有些飘忽,“陛下,内阁商议,大同府粮食可作为其他州府的赈灾粮,若是做了与蛮族的议和粮,怕其他州府不好过。”
隆武帝无所谓的摆了摆手,道:“朕的意思是先拿出来一些,其他的可匀给其他州府,这倒不是什么大事儿。”
见隆武帝如此坚持,张载也没继续开口。
刚要宣布退朝,北静王水溶少有的站出来说话,“启禀陛下,微臣有事儿启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