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仙侠 > 白话三侠五义 > 第九十六回 连升店差役拿书生 翠芳塘县官验醉鬼

蒋爷救了小童之后,马不停蹄地朝着卧虎沟赶去。这是为什么呢?小童究竟跟他说了些什么?蒋爷又为何爽快地给了银子?各位有所不知,这一回书主要是为了交代蒋平的行踪。把蒋平的事儿交代清楚了,后面再专门来讲小童的故事,就省得中间又要穿插叙述,把情节弄得乱糟糟的,就像整理一团乱麻,得一根一根理顺。

蒋爷到了卧虎沟,见到沙员外,两人把情况详细地说明了一番。蒋爷这才知道北侠等人已经前往襄阳,他心里琢磨着:“颜巡按和五弟前往襄阳,我正担心五弟没人帮忙呢。如今北侠他们既然去了襄阳,肯定会帮五弟的。我不如先回开封,把北侠现在在襄阳的消息回禀给相爷,让相爷再做打算。”沙龙也把艾虎留下的龙票当面交给了蒋爷,交接得清清楚楚。蒋爷拿了龙票,就转身回东京,见到包相,把所有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包公听后,立刻向圣上奏明,说欧阳春已经去了襄阳,肯定会帮着巡按颜查散办事。圣上听了十分高兴,称赞道:“他行侠仗义,真是值得嘉奖。”于是又钦派南侠展昭,还有卢方等四人,陆续前往襄阳,都在巡按衙门任职,还叮嘱等襄阳的事情平定之后,一定要请北侠等人一起进京,再论功行赏。这都是以后的事儿了,咱们慢慢再讲,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慢慢来。

蒋平的事儿交代完了,现在咱们回过头来说说小童的事儿。你们知道这小童是谁吗?原来他就是锦笺。施公子当初赌气离开了金员外家,骑在马上,越想越气,那股气就像气球一样,在心里越胀越大。结果一连三天,茶不思饭不想,病倒在了旅店里。小童锦笺见相公病得很重,就像霜打的茄子,没了精气神,赶忙托店家请医生来诊治。医生把了脉,说是因为心情郁闷,又受了外感风寒,是夹气伤寒的病症,随后开了药方。锦笺为了照顾相公,衣服都不脱,日夜守在床边,看着相公昏昏沉沉、难受的样子,心里别提多着急了。他知道相公没多少盘缠,就把艾虎赏给他的两锭银子拿出来换了钱,用来请医生、抓药。好不容易把施俊的病调养得好一些了,又得给他补补身子,好好将养。可偏偏祸不单行,他们的马又死了一匹,正是锦笺骑的那匹。锦笺还是个小孩子,心疼得不行,舍不得把马卖掉,就托店家雇人把马埋了。谁知道店家偷偷把马卖了,还跟锦笺要工钱饭钱,这明摆着是欺负小孩子,就像大灰狼欺负小兔子。再加上这几天的店钱、草料钱,七折八扣下来,除了两锭银子,还倒欠了五六两的账。锦笺又急又气,也病倒了。一开始他还强撑着照顾相公,后来施俊见他病得不成样子,像个摇摇欲坠的破房子,就慢慢问他怎么回事,他一开始不肯说实话,问急了就哭。施俊心里很不忍,就自己挣扎着起来,不让他服侍,有时候还反过来照顾锦笺。一来二去,锦笺的病情越来越重,直接卧床不起了。施俊又托店家请医生,医生说:“他这病虽然是被传染的,却比相公的还严重,而且耽误了治疗时间,必须赶紧医治才行。”开了方子后,医生还不走,等着拿诊费。施俊没办法,只好向柜上借钱。店东说:“相公账上已经欠了五六两了,怎么还能借呢?欠太多了,我们可垫不起。”施俊没辙,只好把衣服当了,付了诊费,又抓了药。等忙完这些事儿,施俊自己到柜上重新算账,这才知道锦笺已经给了两锭银子,就猜到是艾虎赏给他的那两锭,心里又是感激,又是着急。他看到马的工钱饭钱,就想起自己骑的那匹马,于是跟店东商量把马卖了还账。店东正巴不得赚这几两银子呢,立刻找了买家,把马卖了。还完账后,刚好剩下一两多银子。施俊也顾不上计较多少了,当务之急是把锦笺的病治好。

有一天,施俊拿着药方出去抓药,正要回店,那天正好是集市。很巧,他遇见了卖粮的李存,还有他的伙计郑申,两人正在那儿喝酒。李存认识施俊,连忙喊道:“施公子,你这是去哪儿啊?怎么瘦成这样了,简直像根瘦竹竿。”施俊叹了口气说:“一言难尽啊。”李存说:“快请坐,请坐。这是我的伙计郑申,不是外人,有什么事儿你尽管说。”施俊没办法,就坐了下来,把前前后后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讲了一遍。李存听了,说:“原来公子主仆都病了。你们住在哪家店啊?”施俊说:“在西边的连升店。”李存说:“公子你刚病好,别着急。我这儿有十两银子,你先拿去,一来给你的仆人治病,二来你自己也得好好调养调养。要是不够,等下一次赶集,我再到店里给你送些银子来。”施俊见李存一片真心,像冬日里的暖阳,赶忙站起来,接过银子,深深地谢了一礼,然后就提起药包准备走。

谁知道郑申喝酒喝得有点醉了。李存说:“郑兄,你少喝点儿吧,又喝醉了。别的倒没什么,你这装银子的褡裢可怎么办呢?”郑申醉醺醺地说:“怕什么!人醉心不醉。就这百八十两银子,能出什么事儿!我还拿得动。何况离家也不远了。”施俊问道:“你家在哪儿啊?”李存说:“不远,往西走不到二里地,有个地方叫翠芳塘,就是他家。”施俊说:“既然不远,我反正也没事儿,送送他又何妨呢?”李存说:“哪敢劳驾公子啊。偏偏我还要去粮行算账——要不还是我送他回去,再去算账吧。”郑申说:“李贤弟,你瞎闹什么!我真醉了吗?你瞧瞧我能不能走。”说着,就歪歪斜斜地往西走了。李存见他这样,就拜托施俊说:“那就麻烦公子送送他吧,一定得送到啊!等集散了,我到店里向你道谢。”施俊说:“这有什么,你放心,包在我身上。”说完,就追上郑申,扶着他一起走了。真是“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千不该万不该,施俊不应该送郑申。他就因为当面答应了李存,后来就惹上了大麻烦,怎么也脱不了干系。

郑申见施俊追上来,说:“相公,你忙你的去吧,我没事儿。”施俊说:“那怎么行呢?我既然答应了李伙计,哪有不送你回去的道理。”郑申说:“我跟你说,相公,我虽然喝醉了,心里可明白着呢,什么都记得。相公,你不是去给人抓药吗?你说病人等着吃药,这事儿要紧不要紧?你光顾着送我,你想想那个病人能等得了吗?这是其一。再说了,我家又不远,这条路我常来常去,都走惯了。还有啊,我哪天不喝醉?天天都醉,要是天天都得让人送,那得用多少人啊。到了,这不就是连升店吗?相公请回吧,你要不进店,我也不走了。”正说着,小二突然过来说:“相公,你家小仆人找你呢。”郑申说:“巧了,相公你请回吧。”施俊答应了。郑申说:“那就这样,我也走了。”

施俊进了店,问了问锦笺的情况,心里稍微松了口气。他急忙煎了药,服侍锦笺喝了。果然,锦笺夜里出了点汗,第二天就清爽了些。施俊赶忙又托店家去请医生。锦笺说:“我都好了,还请医生干什么?哪有那么多钱啊?”施俊悄悄地告诉他:“你放心,别发愁,咱们又有钱了。”就把李存赠银的事儿说了一遍。锦笺这才不说话了。没过多久,医生来把脉开方,说:“没什么大碍了,再吃两副药就好了。”施俊这才放下心来,依旧按方抓药,给锦笺吃了,锦笺的病果然渐渐好了。

过了两天,忽然店家带着两个公差进来,说:“这位就是施相公。”两个公差说:“施相公,我们奉太爷的命令,特地来请你去衙门说话。”施俊说:“你们太爷找我干什么啊?”公差说:“我们哪知道啊?相公到了那儿就知道了。”施俊还想再问,只见公差“哗啦”一声,掏出绳子,把施俊捆了起来,拉着就走。把锦笺吓得浑身直哆嗦,像筛糠一样。锦笺心里纳闷:“相公到底犯了什么事儿,竟然被官府的人抓走了?”没办法,他只好挣扎着起身,到县衙去打听消息。

原来,郑申的妻子王氏因为丈夫两天都没回家,就派人到李存家打听。李存说:“那天集市散了之后,郑申拿了二百两银子就回家了。”王氏听了,非常惊讶,连忙亲自到李存家当面问清楚。现在人也没回来,银子也没见着,这事儿太可疑了。于是她写了一张状子,因为这里归攸县管辖,她就在县衙击鼓鸣冤,说:“李存图财害命,不知道把我丈夫弄到哪儿去了。”县官立刻把李存抓到衙门里,仔细审问。李存这才说出,原来是郑申喝醉了,他拜托施相公送郑申回去的。所以县官就派差役把施生抓走了。

施生被带到衙门后,县官方九成立刻升堂审理。方九成把施生带上堂,打量一番,只见他是个文质彬彬、弱不禁风的书生,怎么看都不像会害人的样子,便开口问道:“李存是不是曾拜托你送郑申回家?”施生回答:“是的,因为郑申喝醉了,李存不放心,就托我送他,但我没送成。”方令追问道:“他既然拜托你送,你为何又没送呢?”施生解释道:“是郑申再三阻拦,他说自己经常喝醉,这条路也常走,坚决不让我送,所以我就回店里了。”方令又问:“郑申当时拿的是什么?”施生说:“他肩头搭着一个大褡裢,里面装的什么我不知道。李存见他醉了,还说‘你这装银子的褡裢可得小心’,郑申则说‘怕什么,也就百八十两银子的事儿’,但我实际上没看到褡裢里面到底是什么。”方令见施生说话老老实实,问什么答什么,毫无狡辩、推诿的意思,便不忍心对他用刑,吩咐先把他关进监狱,以后再开庭审理。

等众衙役都散去,锦笺赶忙上前询问:“为什么抓我们相公?”衙役见他是个病恹恹的小孩子,谁有闲工夫跟他详细解释,只是敷衍道:“因为他涉嫌图财害命。”锦笺吓了一跳,又追问:“那现在他怎么样了?”衙役不耐烦地说:“真啰嗦,怎么样?现在关进监狱了。”锦笺一听关进监狱,心里一沉,觉得相公这下肯定没救了,心急如焚地跑回店里,大哭了一场。他冷静下来仔细一想:“肯定是县官断案不清。之前我听店东说,长沙新来了一位太守,非常清廉,断案就像福尔摩斯一样神准,我为什么不去那儿为相公鸣冤呢?”主意已定,他看看周围,已经没什么东西可以典当换钱了,只好空着身子出了店,一路朝着长沙奔去。没想到自己病刚好,身体还很虚弱,走几步就气喘吁吁,没什么力气,而且又缺盘缠,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偏偏这时候又遇上大风,狂风像发了疯的野兽,吹得他寸步难行,这下可真是进退两难。他越想越绝望,觉得生活就像陷入了无尽的黑暗深渊,一时想不开,竟跑到坟地,打算上吊一了百了。说来也巧,正好碰上了蒋平,蒋平送给他两锭银子。这真是“钱为人之胆”,他一有了银子,就像充了电的机器人,立刻精神抖擞,充满了力量。他费了好大的劲赶到长沙,写了一张状子,递到邵老爷的案前。

邵老爷看到状子上面有施俊的名字,而且叙事条理清晰、通顺明白,立刻升堂,把锦笺带上来详细询问。得知他果然是自己盟弟施乔的儿子,又问:“这状子是谁写的?”锦笺回答:“是我自己写的。”邵老爷让他把状子内容背了一遍,竟然一字不差,邵老爷心里暗暗高兴,觉得这孩子不简单。于是就批准了这张状子,马上发公文到攸县,要求把整个案子的相关材料都调过来。邵老爷简单过了一堂,发现与原来的供词相符。过了没多久,攸县县宰方公骑马赶来拜见。邵老爷当面问道:“贵县对这个案子审理得怎么样了?”方九成说:“卑职看施俊不像行凶的人,所以没对他用刑,暂时先把他关在监狱里。”邵太守又问:“贵县打算怎么处理这个案子呢?”方公回答:“卑职打算到翠芳塘实地查看一番,回来再向大人禀报。”邵老爷点点头说:“这样很好。”随即派了差役和仵作跟着方公回攸县。

到了翠芳塘,方公传唤当地的地保。他先仔细查看了这里的地势,只见南面是山,东面是道路,西面有人家,便问地保:“这里有几户人家?”地保回答:“八家。”方公又问:“郑申住在哪里?”地保指着说:“就是西边那头的那一家。”方公指着芦苇丛问:“北面就是翠芳塘了吧?”地保说:“正是。”方公忽然看见芦苇深处有乌鸦惊飞而起,然后又落了下去。他沉思了好一会儿,吩咐地保下芦苇丛去看看。地保脱了鞋袜,走进芦苇丛,不一会儿出来禀报:“芦苇塘里有一具尸体,小的一个人弄不动。”方公又派了两名差役下去,一起把尸体拉了上来,让仵作检验。仵作回禀:“尸体是死后被扔进水里的,脖子上有被手掐过的伤痕。”县宰马上传郑申的妻子王氏来辨认,王氏一看,果然是自己的丈夫郑申。方公心里想:“这案子得这么办才行。”他吩咐地保,让其他七家的主人谁都不许推脱,立刻一起到长沙听候审问。方公自己则先骑马回到府里,把发现郑申尸体的情况向邵太守禀报清楚,还把七家邻居都带来了,一一回禀完毕。邵太守说:“贵县先去休息吧。等七家的人都到齐了,我自有办法。”邵老爷把这件事反复琢磨了一番,突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这一天,七家的人都到齐了,邵老爷升堂入座。方公把七家人的名单呈了上去。邵老爷下令:“把人带上来,不准乱跪。”七个人一溜排开,按照名单依次跪下。邵老爷从第一个人开始,挨个打量,一直看到最后一个,点了点头,自言自语道:“就是这样了。怪不得他那么说,果然没错。”然后对众人说:“你们都在翠芳塘住吗?”众人回答:“是的。”邵老爷又说:“昨晚有冤魂到本府这儿告状,把名字都说明白了。现在名单在这儿,本府只用朱笔一点,就能找出凶手。”说着,他提起朱笔,高高扬起手,然后猛地往下一落,虚点了一下,大声说:“就是他,肯定没错。没罪的人可以起来走了,有罪的人继续跪着。”众人纷纷起身。只有西边的一个人刚站起来,又马上跪了下去,他自己心里犯嘀咕,神色慌张,就像一只惊弓之鸟。邵老爷猛地一拍惊堂木,喝道:“吴玉,你既然害了郑申,还想逃脱吗?本府就算放过你,那冤魂也绝对不会放过你!快老实招供!”左右的衙役也齐声喊道:“快招!快招!”

吴玉到底会招出什么话来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