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呢叫徐婷婷,1989年出生于一个非常落后且闭塞的小村子!“婷婷”一词形容女子的美丽和娇媚,通常用来形容女子的容貌端庄秀丽、姿态优美、举止得体。我一开始,也以为我的名字就是字典里解释的这样,直到有一回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我的名字》的作文,让我们回家问问父母,取名字时的期望是什么?
于是,我回家问爸妈,取我的名字是有什么期望时。我妈说,把我生出来的时候一看,是个闺女,就得准备花钱买准生证生二胎,害怕二胎又是一个闺女,所以就给取了一个小名,叫“停停”,希望停止生女儿,下一胎可以顺利的生个儿子。因为村里都是这样的,头胎生的女儿,取个小名叫“停停”,下一胎就会如愿生个儿子。
说是我出生那会儿,国家开始了计划生育政策,一胎是儿子的直接不许生了。若一胎是女儿的还可以花钱买个准生证再生一胎,如果二胎还是女儿也是一样的不准生了。所以,我妈生了我之后,特别希望二胎能生个儿子,就给我取个小名叫“停停”,当然了,后面我妈确实也是如愿以偿的生了个儿子。
于是乎,可想而知的,我们村的“停停”特别的多,什么姓氏的都会有一个甚至多个“停停”。因为我得知了自己名字的来历,再来学校时,我还特意问了我的那些“婷婷”同学,是不是家里还有个弟弟,结果一通问下来,十个里面有九个都是有弟弟的。
事实是,不仅我们村多,我读的班级里面多,我们学校多,我甚至感觉全中国都多,因为从我上学开始,直至参加工作,身边从来都没断过叫“婷婷”的名字。
后面上户口人家问叫啥名儿,我爸妈说没取名字,只有个小名叫“停停”,于是工作人员大手一挥,加了一个姓,从此以后我就有名字了,得感谢上户口的人,写的是女字旁的婷。
虽然,我一直很讨厌自己的名字,但也很庆幸没有叫招娣、来娣、盼娣、梦娣、想娣啥的。后面,我也想过改名字的,但是因为涉及到学籍档案啥的,很麻烦,所以也就不了了之了。
所以,从我的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我的爸妈对我没啥期望,在他们的认知里,养女儿都是给别人家养的,因为迟早要嫁人,养儿子才是给自己养的,养儿防老。
我一直也没觉得自己的父母偏爱弟弟,因为我生活的那个村子家家都是这样的。做姐姐的要让着弟弟,爱着弟弟,要做很多家务活,像个小大人一样,替父母分担家务,有什么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总是先紧着弟弟,要是闹矛盾了,挨训的也总是姐姐,不问对错,就凭你是姐姐,就该让着弟弟。
直到我长大了,离开了家,出来工作时,接触了一些江浙沪的同事,发现他们的家庭从没有重男轻女这一说,儿子女儿都是一样的,甚至有的还偏爱女儿多一些。
我和大多数农村出来的孩子一样,没结婚之前,挣得钱都是交给父母的,每个月只给自己留点生活费,很实在的,从没有想过存点体己钱。这个也是后来生活中与娘家发生矛盾的一个导火索,因为感觉自己的全心全意的付出,没有得到该有的认可和尊重,心里多少是有点忿忿不平的。
我呢叫徐婷婷,1989年出生于一个非常落后且闭塞的小村子!“婷婷”一词形容女子的美丽和娇媚,通常用来形容女子的容貌端庄秀丽、姿态优美、举止得体。我一开始,也以为我的名字就是字典里解释的这样,直到有一回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我的名字》的作文,让我们回家问问父母,取名字时的期望是什么?
于是,我回家问爸妈,取我的名字是有什么期望时。我妈说,把我生出来的时候一看,是个闺女,就得准备花钱买准生证生二胎,害怕二胎又是一个闺女,所以就给取了一个小名,叫“停停”,希望停止生女儿,下一胎可以顺利的生个儿子。因为村里都是这样的,头胎生的女儿,取个小名叫“停停”,下一胎就会如愿生个儿子。
说是我出生那会儿,国家开始了计划生育政策,一胎是儿子的直接不许生了。若一胎是女儿的还可以花钱买个准生证再生一胎,如果二胎还是女儿也是一样的不准生了。所以,我妈生了我之后,特别希望二胎能生个儿子,就给我取个小名叫“停停”,当然了,后面我妈确实也是如愿以偿的生了个儿子。
于是乎,可想而知的,我们村的“停停”特别的多,什么姓氏的都会有一个甚至多个“停停”。因为我得知了自己名字的来历,再来学校时,我还特意问了我的那些“婷婷”同学,是不是家里还有个弟弟,结果一通问下来,十个里面有九个都是有弟弟的。
事实是,不仅我们村多,我读的班级里面多,我们学校多,我甚至感觉全中国都多,因为从我上学开始,直至参加工作,身边从来都没断过叫“婷婷”的名字。
后面上户口人家问叫啥名儿,我爸妈说没取名字,只有个小名叫“停停”,于是工作人员大手一挥,加了一个姓,从此以后我就有名字了,得感谢上户口的人,写的是女字旁的婷。
虽然,我一直很讨厌自己的名字,但也很庆幸没有叫招娣、来娣、盼娣、梦娣、想娣啥的。后面,我也想过改名字的,但是因为涉及到学籍档案啥的,很麻烦,所以也就不了了之了。
所以,从我的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我的爸妈对我没啥期望,在他们的认知里,养女儿都是给别人家养的,因为迟早要嫁人,养儿子才是给自己养的,养儿防老。
我一直也没觉得自己的父母偏爱弟弟,因为我生活的那个村子家家都是这样的。做姐姐的要让着弟弟,爱着弟弟,要做很多家务活,像个小大人一样,替父母分担家务,有什么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总是先紧着弟弟,要是闹矛盾了,挨训的也总是姐姐,不问对错,就凭你是姐姐,就该让着弟弟。
直到我长大了,离开了家,出来工作时,接触了一些江浙沪的同事,发现他们的家庭从没有重男轻女这一说,儿子女儿都是一样的,甚至有的还偏爱女儿多一些。
我和大多数农村出来的孩子一样,没结婚之前,挣得钱都是交给父母的,每个月只给自己留点生活费,很实在的,从没有想过存点体己钱。这个也是后来生活中与娘家发生矛盾的一个导火索,因为感觉自己的全心全意的付出,没有得到该有的认可和尊重,心里多少是有点忿忿不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