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河道而高兴呢?
明明之前靳辅治理成功的时候,皇帝满脸笑容,在早朝的时候对靳辅赞不绝口。
怎么换成于成龙,皇帝不但不夸了,还一副高深莫测的表情了?
莫不是皇帝依旧偏心靳辅,想着怎么把人重新扶起来,不大高兴于成龙治河成功了?
靳辅究竟给皇帝灌了什么迷魂汤,叫皇帝那么护着他呢!
跟于成龙关系不错的几个人互相看了一眼,上前提议道:“皇上,既然于大人治河有成效,靳大人还病着,不如南边治河的事都交给于大人吧。”
其他几人纷纷附和道:“是啊,靳大人都病了,一直没好起来。要是继续去南边操心治河之事,想必对身子骨也不好,靳大人不如把此事交给于大人,也能好好歇着了。”
皇帝听着耳边越来越多人的附和,表情越是平静,身边的李德全就知道皇帝是越来越生气了。
李德全低着头退后一步不敢吭声,只觉得朝堂上这些大臣真是没眼力劲,难道没看出皇帝不高兴了吗?
当然也有那么一两个人察觉到了,只是他们压根就不知道缘由,只以为皇帝不怎么喜欢于成龙,更喜欢靳辅而已。
于是这个美丽的误会就这么产生了,其他人还努力说服皇帝放弃靳辅,转用于成龙。
皇帝听他们说完后,这才慢悠悠道:“于成龙治河有成效的事,朕已经听说过了,你们当中谁知道他用的什么法子吗?”
这话把大臣们问懵了,还能是什么法子,不就是于成龙提出的办法吗?
有人小心谨慎问道:“皇上,于大人当初提出疏通河道。”
皇帝不会忘了于成龙提出的是什么办法吧,这怎么可能?
果然,这大臣说完后,皇帝就嗤笑一声道:“于成龙确实是成功了,却是在岸边筑起了长堤。你们来说说,他这是做成了还是没做成?”
这话把大臣们也整懵了,一个个说不出话来。
毕竟他们心里明白,在岸边筑起长堤的办法是靳辅提出来的。
于成龙当时极力反对,认为束水没用,必须要疏通河道。
大臣们那会儿跟着劝得多真切,如今心里就多想骂娘。
跟于成龙关系特别好的几个大臣,刚才有多积极发言,如今就有多想直接当场晕过去。
晕是不可能晕的,他们被皇帝盯着,浑身汗毛都竖起来了,心里更是把于成龙狠狠骂了一遍。
这家伙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之前他还口口声声说靳辅的法子多不合理,绝不能成功。
转头这家伙就自己用上了,还成功了,然后来报喜,简直不要脸到极点!
不用皇帝开口惩罚,这几个人下朝后回家就开始装病,其实是不敢出门见人了。
无他,实在太丢脸了!
皇帝见这几个大臣比他还郁闷的样子,心情还算好一点了,起码他们没帮着于成龙欺瞒自己。
郭珍珠得知后,觉得皇帝的快乐果然是建在大臣的痛苦之上。
于成龙坐船没日没夜赶回京城,刚到地方就被皇帝召进宫,然后狠狠训斥了一顿。
可能骂一顿不够,皇帝每天都叫于成龙进宫来骂,不然很难打消心头之郁闷。
不过骂归骂,惩罚却不多,皇帝也就罚了于成龙一年的俸禄。
僖嫔听说后还十分意外道:“我还以为皇上这次那么生气,不把于大人打一顿,也得禁足来着。”
郭珍珠好笑道:“于大人要是禁足了,后边谁来继续治河啊?”
靳辅还病着没好,皇帝也没别人能用,就只能捏着鼻子继续用于成龙了。
而且于成龙这个人能力是有的,良心也有一点,起码去到地方发现自己的法子不对,立刻就换了靳辅的,都不带一点犹豫。
脸皮厚之外,他对治河上还是很有判断力,这一点很多人就做不到。
所以皇帝只能继续用于成龙,谁让靳辅年纪大还生病呢?
皇帝也不好让病着的靳辅起来办差吧,所以只好让于成龙去继续干活了。
再就是于成龙虽然不要脸用了靳辅的法子,却还是把差事办成了。
没道理臣子办差成功了,皇帝还喊打喊杀的,那以后谁愿意尽心尽力办差?
所以皇帝再生气,也只能雷声大雨点小,骂得很厉害,最后却是轻轻放下了。
僖嫔是听明白了,也忍不住想笑:“于大人这一手真是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娘娘说靳大人得知后会是什么表情?”
郭珍珠想了想道:“靳大人可能是哭笑不得吧。”
于成龙当初有多反对估计靳辅还历历在目,如今居然麻溜就用上自己的解决法子,靳辅估计知道后心里头也挺复杂的。
毕竟于成龙这人说聪明还是聪明的,没那么一根筋,会变通,也会来事,还相当能屈能伸。
换做靳辅如果是这个性子,可能就没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