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不知道,要是真的把这个投入到医学领域之中,到底还需要多少的临床试验!?”
李景隆在得知了提炼大蒜素之后,又开始打起了更远一步的算盘。
在这个没有先进仪器和无菌环境等帮助的朝代,任何的一点点纰漏都有可能引起最终的功败垂成。
而且,若是朱标和朱雄英这两位关键的人物身死,恐怕他李景隆又会走向同样的结局。
而且那用牛痘来治疗的法子,他并非专业医生,至今还没掌握到十拿九稳的地步。
估计研究这件事的主力军,还得是那位为了医学贡献了一切的五皇子朱橚。
想到这里,李景隆就忍不住向所有的医学人员致敬。
现在自已捉得了蒙元的三皇子,军功方面已经可以震慑其余的淮西将领,接下来,就是要保证这两位关键人物的存活。
现在已经是洪武十三年,自已满打满算还有两年的时间。
而且,这两人的死亡会不会因为自已一系列做法引起的蝴蝶效应而提前,依旧是一个未知数!
所以,他要抓紧!
这个时候,圣旨来了。
就在李景隆以为会是让自已抵抗蒙元,或者是给自已降罪的时候,想不到得到的竟然依旧是让自已回京的命令。
“鉴于罪将李景隆在外不听号令,现命令你火速回京,听候发落!”
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的李景隆也是顺从了。
这也不是一个坏消息。
回到应天,刚好可以稳定住自已的根基,顺便把大蒜素的事情也好好的搞一搞。
不错,那就回!
至于这边关,大明猛将如云,更何况对方还有人质在自已等人的手上,不怕他打的猛,就怕他不来!
而且,这次的事情也说明了,老朱并没有如同自已期望的那样信任自已。
所以这边的思想工作,该做还是要做一做的。
不然等到后期朱元璋的杀心上来了,还真的是十分难办啊!
“传我命令,班师回朝!”
送走了传递圣旨的人之后,李景隆即刻准备起了启程的事情。
又是经过了十来天的波折之后,李景隆回到应天,面见了朱元璋。
不过不是在别的地方,而是在李景隆的家中。
谁知一开口,就是老阴阳人了。
“哟,这不是咱们的大都督吗?”
“这些天在边疆,可是撒欢撒的痛快了?”
果然,怕什么来什么。
这朱元璋这个老不死的,一开口就充满了火药味。
“舅爷,您看您这是说的什么话?!”
一开口,李景隆就面子给到位的直接跪了下去。
“这次咱实在是碰上了对手,所以回来迟了,这事情摆在这里,咱没的说!”
“不过军令咱还是明白的,您就是砍了咱的头颅,我也绝对没有二话,也为我大明的其他将领做个表率!”
李景隆一副大义凛然,还颇有几分负荆请罪的气势。
“哼,你知道就好!”
“给咱,拉出去砍了,将人头挂在咱们的军营之上!”
朱元璋看着眼前这个巧舌如簧的滑头,却是十分不留情的说道。
一听这话,自然是有人坐不住了。
首先就是朱标,一听见这句话,直接就跪了下来。
“父皇,九江他首次为帅,况且有功劳在身,儿臣请您开恩啊!”
一边的李文忠也是吓得脸色煞白,赶紧补充道。
“陛下,我儿年少无知,这次行军更是罪将管教不严,还请陛下一同治罪!”
不知为何,李文忠说着说着,又是叽里咕噜的不知道说了些什么,竟然还把自已说的涕泗横流,让人看了都忍不住的感动起来的那种。
随即,更是有不少的人为李景隆求情,老朱也是终于把脸色缓和了一些。
“都给咱住口!!”
朱元璋一声威严的断喝,场面安静了下来。
“哼,李景隆,你可知罪?!”
朱元璋鼻子里吐出一口怒气,居高临下的问道。
“罪将知罪!”
“那好,朕现在停掉你的一切职务,从此以后,你就在家里好好的养你的老吧!”
“关于你这次活捉北元皇子的功绩,也不再论功行赏!”
“你给咱好好记着,这样的事情,下不为例!”
朱元璋一甩衣袖,走向了内院。
所有人这回才算是彻底的放下了心来。
“草民谢圣上不杀之恩!”
李景隆也是顺坡的把自已叫成了草民。
既然人家都说革去你的职位了,那就不能再叫罪臣,罪将一类的了。
而且今天朱元璋来到了自已的家中谈论此事,其实也已经表明了态度。
那就是这件事情可以有缓解的余地,也不知道朱标等人在背后给自已求了多少次情。
而且,老朱还说了一句“下不为例”。
这句话就很耐人寻味了!
自已现在既然已经是平民之身,那怎么会有下不为例这一说呢?
很明显,以后的自已如果是有功劳的话,说不定还是会官复原职之类的。
而且,自已还摆脱了锦衣卫这个烫手的山芋。
不得不说,还得是老朱算的深啊!
..........
洪武十五年,五月初旬。
自从两年前被朱元璋暂时的革去了职位,李景隆便一直赋闲在家。
但是在朝堂上却依旧是没有任何的定罪文书,知道李景隆其实已经被革职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甚至很多官员都是提心吊胆的,以为这家伙是不是正带着锦衣卫在背地里等着抓谁的黑料。
然后再上演一出像是胡惟庸或者是常茂那样的惨案。
两年间,不少的官员因此都开始严于律已,严于律人,生怕有半点的罪责落在自已的身上。
而蒙元那边,脱古思帖木儿的第一次进攻被朱元璋安排的人马打的落花流水,丢盔弃甲。
最终,北元皇帝不仅损兵折将,还被迫和大明签订了互不侵犯的条约,更是要每年上供无数的金银细软。
这些钱被李景隆美其名曰为,地保奴在大明旅游的生活费!
于是在脱古思帖木儿的束缚下,这两年之内的大明百姓可谓是过了十分富足丰裕的两年。
但是这几天,李景隆却是有些心惊肉跳。
因为他知道,距离正常时间线上的朱雄英身死的时间,已经不远了。
而这几天,关于牛痘接种的人体实验,还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成功。
就在李景隆还在府上十分紧张的踱步之时,外面传来了声音。
“小国公,有人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