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都市 > 新世纪道士讨生活指南 > 第19章 准备开打

在约定里面,正一这边,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西山万寿阁的净明宗,云台山清微派和阁皂山灵宝派各出一人,作为东道主的玄霄出两人。

茅山上清派是东晋时期形成的一个道教派别。以《上清经》、《上清大洞真经》、《黄庭经》为主要经典,奉魏华存为开派祖师,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为最高神。上清派强调人体内精气神的修炼,重登斋入靖、存思诸神形象,不重炼外丹。

上清派是由南天师道衍变、分化而来。东晋时期,由于南下的司马氏政权对江南士族存有戒心,造成许多世家大族在政治上并不得志,他们便以老庄思想作为精神寄托,并因此而加入到道教信仰者的队伍中来。由于他们均是世家大族出身,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文化修养较高,所以对原本天师道中反映下层平民的那些思想感到不满,对原来道教中存在的浅陋庸俗的科仪教戒甚是鄙夷。于是,他们开始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对旧的天师道进行扬弃改造。上清派多重于个人精、气、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箓、斋醮和外丹,贬斥房中术,易为士大夫和统治阶级所理解和接受,这也正是该派能较快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现,反映了民间道教转向士族(士大夫)道教发展的变化。

灵宝派,亦称阁皂宗、葛家道,为东晋末年葛玄创立的一个道派,活跃于江南一带,本山为阁皂山。灵宝派出现的时间大致与上清派同时。该派是以信奉和传承《灵宝经》系而形成的教派,也因主传与主修《灵宝经》系而得名,尊崇元始天尊为最高神。

汉末黄巾起义失败,张鲁降曹后,曹操令天师部众北迁,天师道众遂散布天下。魏晋时期,由于统治者对道教活动的限制,天师道的发展暂时停滞。但是一些散落各地的天师道教徒仍然十分活跃,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道派,其中葛玄、葛洪祖孙二人之流派并称为葛家道。葛洪曾孙葛巢甫以古《灵宝经》为基础,编修了大批“灵宝”类经书,并逐渐形成了以此经书命名的灵宝派。

传说葛玄在天台山修行学道,感通太上老君,老君遣三真人下降传授葛玄《灵宝经》法等33卷 ,葛玄又传郑隐及其兄葛孝爱,葛孝爱又传子葛悌,葛悌又传葛洪,葛洪又向郑隐求道,再传从孙葛巢甫。至晋安帝隆安末年(401年)又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等,直至南朝刘宋时陆修静总括三洞,制定仪轨,灵宝派盛行。

清微派,为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始于南宋,流传于元至明初,清初间亦有传承。该派自称出于清微天玉清元始天尊,故以清微为名。又谓其教在元始天尊传法后衍而为真元、太华、关令、正一四派,至十传乃由祖舒元君会四派而为一,始立清微宗派。

清微派着有道法,《清微神烈秘法》、《清微斋法》、《清微丹法》、《清微玄枢奏告仪》等皆为着作。该派以行雷法为事,主天人合一,以内练为基础,辅以外法。强调诚于中,方能感于天;修于内,方能发于外。至今海内外仍有传承。

道教中,修行雷法的主要有清微派,神霄派,天心派。清微法脉比较正统,而天心派早已经断了传承。

净明派全称是净明忠孝道,也被为:净明宗、正一净明派、忠孝净明道。该派奉东晋道士许逊为祖师,以江西南昌西山为中心。后净明派有了分支叫闾山派。净明道 , 奉许逊、胡慧超等为祖师,融合理学,还建立相当系统的教义理论,如度人济世、净明思想、忠孝伦理等,注重理学特色, 融合北方全真派的内炼丹法,与上清派‘黄庭’学说;闾山派同时对净明派的符法咒术, 依然继承和发挥。

其派盛行于宋元时期的净明道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宣扬“由真忠至孝,复归本净元明之境”。江西净明道,以忠孝神仙、强调世俗伦理为其主要特色,学界多以为净明派乃是受理学影响而产生的一个道派。

而全真那边,则是由当年全真七子的门派各出一人,分别为全真遇仙派,全真南无派,全真随山派,全真龙门派,全真嵛山派,全真华山派以及全真清净派。

顺带一提的是成都的青羊宫和北京的白云观都是全真龙门派的道场,青城山和鹤鸣山现在都是归龙门管辖。

全真道创教人王喆(王重阳)共收了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大弟子。这七大弟子成为全真道兴旺发展的骨干,各自形成门派,后称“北七真”。

马丹阳(1123 —1183)原名从义,字宜甫,后更名为钰,字玄宝,号丹阳子。山东宁海人。家世为地方大族。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到宁海传布全真道,他抛弃千金家产,皈依其道。自此励行苦节,潜心修炼。王重阳临死以前,将全真秘诀传与丹阳,托为全真传道事业的直接继承人。后来历尽艰辛,矢志宏道,后人赞评他为 “启迪全真,发挥玄教者也”。传有全真道遇仙派,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赠封“丹阳抱一无为真人”。着有《洞玄金玉集》、《神光灿》、《渐悟集》等,均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另《道藏》太玄部收有《丹阳真人语录》一卷,题为马钰述,金人王颐中集。

,!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