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节约点没有错,反正名义上天下都是他的。
遣散宫中老弱,不再招宦官秀女,都是他的事,与朝臣关系不大,可膳食用度从内帑支出,那就令人意外了。
多的不说,按张至发所言,即便减少部分人员,一年也得五六十万吧。
太阳还是圆的吗?皇帝咋变得这般慷慨?众臣更加意外。
崇祯缓缓站起身,高声道:
“张爱卿,朕来告诉你有何不可!”
“请陛下训示!”
“侯尚书!”
“微臣在!”
“你给诸位说说,去年国库收入几何,兵事消耗占到几成!”
侯恂出班:
“启禀陛下,去年正税钱粮,折合白银1600余万,摊派加赋900余万,国库总收入近2600万两,兵事耗银1500余万,占国库收入近6成!”
“嗯,很好。”
崇祯点了点头,数据大差不差,还不算吓人,再过些年头,军费将达到8成多,那才是恐怖极点!
“毕尚书!”
“微臣在!”
“同样的问题,你自去岁卸任前,历年国库是何状况?兵事消耗占到几成?”
毕自严不假思索:
“回禀陛下,我朝三年以前,国库折合白银收入2100万两,三饷近300万,兵事耗银从未超过500万两,占比约两成。
自四年起,正税粮钱逐年下降,加赋摊派连年增加,朝廷用兵频发,兵事耗银占比年年递增!”
“很好!各位爱卿,尔等谁来说说,是何原因致使税银下降?是何缘由导致兵事占比连年增加?”
扫视全场,众人低头不语。
有的官员倒是知道,还曾经上书过,当初原主表示无奈,无人真正找到过良方。
不是贬低大明文官,很多人根本找不到症结所在,更别提解决之法。
别指望他们了,还是老子来扯开底裤,给稍后的暴风骤雨作点铺垫。
崇祯眼睛变得犀利,面无表情地说道:
“兵事占比从两成提升到6成,正税从2100万降至1600万。
也就是说,税收每年减少100万两,兵事消耗每年提高1成,不需要其它,再过些年头,大明将不攻自破!”
有几个愤青想出班,寻思一番还是算了,这话味道不对。
崇祯理了理情绪,接着道:
“朕绝非危言耸听,但凡有远见者,都能洞察出其中玄机,然朝堂诸公呢?
整天吹嘘仁义道德,满口说三道四,如此有何用?
谁谏言过良策?又有谁能让国库银钱满仓?
真像你们吹嘘那般,大明早已四海生平,还是朕说的那句话,尔等圣贤书,全都读到狗肚子去了!”
崇祯闪现怒意,言语中全是不满。
温体仁高呼:
“臣等有罪!”
继而跪下,其余朝臣也跟着齐刷刷跪地。
“臣等有罪...”
有的开始心虚,有的则无动于衷。
没去叫他们起来,多跪跪有益身心健康,继续质问:
“尔等当然有罪!谁来告诉朕,流贼如何消灭?招安之贼如何安置?建奴如何抵御?救了灾民今年,明年又作何处理?”
“......”
停顿片刻,接着呵道:
“数年来谁进献过有用之策?六部在作甚?内阁又在作甚?朕看都期盼搞垮政敌,等着升官发财吧?朕要尔等何用!”
崇祯脸色铁青,他真的怒了,几乎撕心裂肺。
先前还有点演舞台剧的成分,但一想到明末的龌龊事就越说越激动,最后彻底释放。
朝臣一个个跪地低垂脑袋,默不作声。
皇帝又不是一次两次这样,早已司空见惯,发泄后还不是该干嘛干嘛,随他骂呗。
深吸几口气,崇祯平复一下情绪。
六科班中咳嗽一声,许誉卿捧着奏本:
“臣吏科都给事中许誉卿,有本启奏!”
望了他一眼:
“准奏!”
许誉卿双手将奏本举得老高,等待王承恩下来接。
“无需上呈,直接念!”
“遵旨!”
“臣弹劾内阁首辅温体仁,次辅吴宗达,阁臣王应熊、钱世升、何吾驺,原兵部尚书张凤翼!
此六人在其位不谋其职,致使流寇攻入凤阳,皇陵惨遭厄运,请陛下明察!”
一席话震惊四方!
这几人当中除了温党,还有东林党、粤党,把内阁兵部一锅端,不怕引起围攻吗?
连毕自严、刘宗周等与各党派划清界线者,都为他捏了把汗。
内阁诸臣更是心中一惊,张老头也倍感惊惧,退朝后就要卷铺盖归乡,这苟日的,无故使啥绊子。
“许爱卿!”
“臣在!”
“你弹劾之人可是朕之内阁,朕之大司马,休要信口开河!”
听到这句话,温体仁心中舒服不少。
“臣句句属实!绝不敢欺君!”
“是吗?”
“禀陛下,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曾于流寇抵近江南前,上书提请兵部早作防范,然张尚书敷衍了事,未作出任何应对之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巡按御史吴振缨,乃温首辅姻亲,首辅大人袒护,七年未下地方,原本应派往贵州,却在温首辅运筹下派往两淮。
首辅此举实乃干扰朝纲,内阁其余四臣均知晓,然则随波逐流毫无作为,请陛下明察!”
许誉卿吞了口唾沫,继续道:
“臣观各地稍有兵力,贼即不敢轻犯,内阁诸臣、本兵张凤翼,明知凤阳岌岌可危,却所托非人无动于衷!
凤阳何地?倘若非忌讳玩寇速祸,使巡抚早移,岂有今日?流贼岂可得哉!”
说完,重重跪地。
“许御史此言差也,皇陵被毁,举国哀痛,此事岂可仅怪内阁及兵部,许御史所言,未免太牵强了吧!”
薛国观出班反驳,又向金台作揖,接着又道:
“陛下,臣弹劾许誉卿妄自菲薄,无端攻击内阁及兵部大员。
朝廷用兵,牵一发动全身,岂能作此假设,实属信口雌黄,苛求无度,请陛下明察!”
“臣附议!”
“臣附议!”
“......”
一下子走出上百号人,各党派人士都有,诸党又一次达成“共识”。
连带着伤的东林新秀杨士聪,差点都走了出来,只是大脑猛地一转,最终选择忍住。
许誉卿果然引起公愤,其奏本内容,也与历史上相差不大。
很好,非常好!
崇祯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先把火点起来,火苗才会变成烧身大火!
喜欢重生大明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