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龙锡沉思片刻,开口道:
“陛下,为一己之私勾结建奴,臣...臣以为是否过于牵强?”
钱龙锡不敢相信,壮着胆子表达观点。
“陛下,稚文先生所言极是,大明官绅确实极度自私,然胆子是否太大,恕臣直言,臣有点难以置信。”
李邦华拱手。
殿中再度陷入沉寂,在两人眼里,这种假设似乎存在强搬硬套。
朝中有间谍之事,没给内阁提过,可种种迹象表明,关联的可能性极大,也不方便透露。
崇祯只得说道:
“不要把那帮人想得那般完美,尔等跟随朕之脚步,在朝臣眼中早已成为另类。
那帮人不单针对新政,更是想将诸公搞下台,甚至把朕的皇位搞掉也在所不惜。
借助外部势力算个啥,每个王朝衰落,或者说触及其利益之时,坏人还有什么不敢干!”
二人终于被这番话震撼。
金兵灭北宋,蒙元横扫南宋,跪舔派与汉奸层出不穷。
拿本朝来说,嘉靖修道不理世事,万历靠奏章治天下,都是君臣对抗的结果。
武宗落水,光宗服红丸,天启帝也是落水,这些悬案究竟有何隐情,多年来版本不一。
然一切的苗头都指向一个中心,那就是坏人无处不在,且力量非常强大!
“诸位安心,朕心中有数,禁卫军已战备多日,朕决意后日就向宣府进发!
新税制推行就靠在场诸公了,建奴要来,朕必须御驾亲征!”
什么?四个近臣闻言倒反应不大。
阁臣们及何可纲、孙应元则大惊失色,站起身悉数跪地,害得近臣也跟着跪了。
“陛下,大明处于内忧外患,新税制又面临恶仗,陛下切不可以身试险啊!”
钱龙锡高呼。
“陛下万万不可!陛下!”
李邦华痛心疾首。
“陛下...”
诸臣此种反应,早已在预料之中。
太祖成祖横刀立马,他们要打天下,自然再正常不过。
英宗搞出让大明走向衰败的“土木堡之变”,武宗兴冲冲北征,弄个了天怒人怨。
皇帝要御驾亲征,此事绝对比天大,万一有个闪失,大明恐大厦将倾也。
“陛下,亲征绝非易事,倘若朝堂出现动荡,大明如何是好!”
毕自严眼中饱含泪花。
这群人都是最信任的人,只有黄得功周遇吉没有在,皇帝心中同样波澜阵阵。
若没有他们,自己孤掌难鸣,某天来场落水也不是不可能。
数月来很多事做得都太顺,虽眼前仅仅显现出苗头,却也让他真正感到了危机。
所有症结,说不定都在这个点等着他,随时就将引爆。
狂妄的穿越者或者说改革者,不可能凡事一帆风顺。
君王需要树立绝对权威,文治非一日之功,要想文治长久且健康,唯有靠武功来催化。
开国初期君王说一不二,能做后代帝王做不到的事,无不与战功息息相关。
要将大明从泥潭中拖出,必须去冒险。
胜了,一切皆有可为,若败了,四大皆空。
不过崇祯不是一点底气没有,他深信禁卫军绝对具备一战之力。
而且为战备,在十天前便已命制造局征调民夫,禁军派辎重兵协助向宣府运兵器。
还要在那边搞一个制造局分厂,保证兵器弹药补给。
自己去亲征,朝堂由内阁六部打理,对他们来说是一场挑战,更是一次机遇。
当初将温党及部分勋贵拿下,虽其它党派也有殃及,不过还是引发一定的权利失衡。
之所以只杀刘宇亮与几个京营武将,其他人劳改,存在有平衡方面的考量。
温体仁和身为宣党的陈奇瑜重新启用,同样也是如此。
但为此也带来负面影响,那就是都留了希望,诸党都想拼一拼,让势力重回巅峰。
自己把内阁六部紧紧抓在手中,有点像天启帝使用阉党的味道。
内阁没问题,六部尚书全部发文登报,已经将他们推到悬崖边缘。
让他们与朝臣斗狠,自己才能进退自如。
当年魏忠贤心狠手辣,导致朝堂败坏,却也是坚定的保皇党。
现在想起来,便宜哥哥应该是不得已而为之,也终于领会了“忠贤可用”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如今自己变相这样做,严格意义上比当初天启帝更好,至少脱离了纯粹依靠太监。
当下内阁就剩孙承宗、范景文没有发言,崇祯问道:
“二位军机。”
“臣在。”
“不知两位意下如何?”
两人对望一眼。
皇帝很多时候决定的事,九头牛,哦不,九点五头牛都拉不回来。
范景文率先说道:
“陛下意御驾亲征,想必已作出计较,君王安危关乎社稷,臣不得不劝谏,倘若陛下执意前往,臣只能遵从。”
另外三人向他投来异样的目光。
“陛下,按军情处传回情报,征林丹汗部建奴万余人,临近蒙古诸部四五万之众。
,!
臣与梦章贤弟之作战计划中,已考虑禁卫军全体出动。
宣大兵卒七万,可用于机动之兵三万余,晋商留下之粮草充足,制造局又在筹备建厂,后勤方面无需多虑。
宣大总兵尤世威及尤家兄弟勇猛异常,可保宣大无忧,陛下执意亲征,士气必定高涨。
禁卫军武器精良训练有素,也需要战场历练,臣以为大事可成!”
孙承宗眼神坚定,明确支持皇帝。
天子心头舒服不少,自己想跑出去,不外乎有置死地而后生之意。
要改变王朝失速跌落,若君王不好战,不可能强扭乾坤。
孙承宗太懂他了,不枉满腹经纶,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战略眼光。
“陛下,京营诸将也可为之,臣定不辱使命!”
何可纲、孙应元作揖请战,两人兴致极高。
天子向他们点了点头。
“陛下...”
钱龙锡欲开口,崇祯挥手打断。
“卿等之担心朕何尝不知,若朕战死沙场,就当朕命该如此!
若朕有闪失,尔等均为辅政大臣,务必助太子茁壮成长!
只要遏制党争,学会变通与务实革新,大明不可能灰飞烟灭!”
“陛下...”
诸臣全部俯身叩首,包括孙承宗也跪了。
皇帝显然已考虑得很长远,竟然安排了托孤这种大事。
天子决心让人动容,可若发生最坏之事,他们真能应付得过来吗?
喜欢重生大明1635。